描摹上海这座城市里的种种奇妙事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佘文骅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近代上海复杂、丰富和多元,拥有诸多的名衔,其中一个就是近代中国漫画的诞生地。不仅《点石斋画报》《神州画报》《真相画报》《时报画报》《民权画报》《良友》等画报不断涌现,而且《申报》《新闻报》等报刊也喜欢采用漫画来丰富面相。它们描摹上海这座城市里发生过、关注过、期盼过的种种奇妙事,自身也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1884年,上海市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生活又多了一份乐趣。当时,红红火火创办了12年的《申报》开始发行一份增刊,名字叫《点石斋画报》。报社的想法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更多读者,因而专门聘请寓居上海的画家吴友如主编画报。
吴友如先生来历不凡,与吴昌硕、吴石仙并称海派“三吴”,被徐悲鸿敬称为“开蒙老师”。当年8月,《点石斋画报》刊登了吴子美先生绘制的《兴办铁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晚清时期的铁路发展情况。
图画中,一列火车隆隆驶来。列车共有六节:第一节为冒着浓浓黑烟的火车头,有司机正在操控动力牵引,以掌握方向;第二节装载煤炭,为车头供应燃料,还配备了一个铲煤工;其后四节均为客车车厢,乘客满满当当。铁路一侧为几组百姓,或推车,或挑担,或驻足路旁翘首观望,似乎在为列车的停靠或启动忙碌着什么。
配文写道:同治季年,火车已肇行于沪埠。由上海达吴淞三十余里,往返不逾二刻……将来逐渐推广,各省通行,一如电线之四通八达,上与下利赖无算,窃不禁拭目俟之矣。
这则新闻报道,先是介绍上海领全国风气之先、修筑吴淞铁路的事实,并为后来因争议而遭拆毁感到惋惜;接下来,报道清政府正式颁旨,允许李鸿章兴建从天津到大沽的铁路;最后,介绍火车的基本构造和用途,“前一乘为机器车,由是而下,或乘人,或装货,极之一二十乘,均可拖带”。
寥寥数语加上清晰图片,让从来没有见过火车的人对这个新交通工具有了直观印象。从画面和配文来看,也不难体会出作者及时人对兴建铁路的殷切期望。这段时间,《点石斋画报》关于火车的报道不下十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1896年,《点石斋画报》还描绘了一件发生在江苏泰州的趣事逸闻。画面中,正面建筑大门的门楣上赫然写着“电报局”三个字,大门左边似乎还张贴了“安民告示”。两组电报线进入电报局大楼,一个人正被驱赶出电报局。
画面上方的说明文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江苏泰州设立电报局,有人造谣说电报局使用的电气是由死者灵魂炼成的,电报局搜集死者家人供奉的“神主牌”,摄取死者魂魄,以炼成电气,“神主牌”的价值可值“洋四五十元”。真有“乡愚”信以为真,“竟携一牌赴局求售”,结果被电报局的工作人员拿着一根长棒驱逐出来。
其实,不仅是铁路和电报,还有江南制造总局研制的钢壳轮船、杨树浦公园升空的热气球、国家购买的阿姆斯特朗岸防巨炮、上海市政的消防车表演……市民在《点石斋画报》中观看的新鲜事物、知晓的现代器物,可谓数不胜数。
深入市民生活的报刊绘画不断开启民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构成了海派文化的一大根基,也让近代上海在拥抱世界的过程中日益繁荣、进步。
老上海人有凑在路边报刊栏读报、聊天的习惯。上世纪20年代,上海街头出现阅报栏。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记录是,1922年2月22日,上海《民国日报》报道“本埠少年宣讲团前办有公众阅报社,凡阅报者只须照章签名,不论任何人一律接待,每日不下六十余人”。
这则报道介绍,有关方面“拟推广设立公众阅报牌于本埠各要道,以利无机会阅报者。先在老西门设立一处,刻已筹备,不日实现”。从老西门到全市,阅报栏到上世纪20年代末已成为一道常见的城市风景。
上海印刷工人出身的黄文农画风尖锐泼辣,是当时颇具代表性的作者。1929年,他创作了一幅令老上海人读来颇有亲切感的漫画《民众阅报栏》。画中,两位读者站在报刊栏前。戴眼镜者扭头询问:“你最要看的是什么新闻?”一旁留有八字胡的人说:“我最注意那朱毛的行踪!”
刊登工农红军被军队“围剿”的战报,是为了提升南京政府的形象。但是,作者通过这两位阅报者的对话,分明表达的是上海市民对红军命运的关切。可以说,阅报栏的这扇窗口,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当时,与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赢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踏上转战赣南、闽西的行程,建立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之后,这片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央苏区。
虽然方面进行了大量负面宣传,但文化传播发达的上海自然也是开明的地方,广大市民对长期活动于这座城市的中国并不陌生,自然不会人云亦云。
1936年,又一位子美先生——汪子美绘就一幅全家福式漫画《漫画界重九登高图》,汇集了活跃于京沪(南京和上海)两地的漫画家。
画中人物服装各异,举止大相径庭,聚在一起怪异得有趣。从左到右列,上排是张英超、陆志庠、丁聪、蔡若虹,中排是汪子美、鲁夫、朱金楼、特伟、黄尧、张光宇、张正宇、胡考、鲁少飞、高龙生、张乐平,下排是王敦庆、梁白波、叶浅予、黄苗子。
而今上海人可能最熟悉的是在此前一年刚刚创作“三毛”的张乐平,但当时最有名的是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还有高龙生的“阿斗”、黄尧的“牛头漫画”、梁白波的“蜜蜂小姐”。
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和鲁少飞还先后创办、主编《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独立漫画》等杂志,王敦庆创建《漫画会》、主编《漫画界》和《救亡漫画》,胡考主编《观察者》月刊,蔡若虹主编《漫画漫话》,朱金楼主编《漫画电影》,黄苗子编辑《良友》画报。特伟后来还被誉为“水墨动画之父”,并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厂第一任厂长。
这些画家之所以济济一堂,是因为他们正在上海筹备和组织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而后又从南京开始全国巡展,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盛事。
漫画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浓眉大眼的叶浅予,手肘靠在梁白波的腿上,显见二人有别于他人的亲密关系。
梁白波是性格独立的“中国漫画界第一才女”。她在漫画集《蜜蜂小姐》里描绘了一位主动追求美好爱情的城市女子,一定程度上也是她的“自白”。
当年,梁白波向时代图书公司投稿,编辑就是叶浅予。他收到来稿后,决定约见这位有才气的女画家。二人在《时代画报》编辑部见面,叶浅予指点对方画自己熟悉的都市女性。于是,本就为上海大户人家小姐的梁白波,创造出了“蜜蜂小姐”这一形象。
上海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大本营。辛亥革命前,“鉴湖女侠”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积极宣传女性权利。但当时的妇女解放更多体现在公开的社交权和受教育的权利上,缺乏经济独立权。
五四运动后,同样兴起于上海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鼓励妇女走出“三从四德”控制,去争取劳动经济权益、法律平等权利等,且女性解放主力从知识女性逐渐扩大至广大劳动女性。
这一时期,上海女界国民会议成为全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旗手。梁白波就是这样一位自食其力、浪漫勇敢的上海都市新女性代表。
这样的都市现代新女性,关心的自然不仅是家庭,也不仅是爱情,还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事业以及更丰富的思想。
1938年,梁白波创作了一幅奔放的漫画《春天到了》。画中,身穿旗袍、脚蹬高跟鞋的女子长发飘飘,高举双手在欢笑。两侧的话语写道:“春天到了,人们活跃起来了。有人希望每个时刻都是春天。是的,只要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春天就永远是我们的了!”
这是“朝花时文”第2650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