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文学创作和出版:与时代同行和世界相交 喜迎二十大·海上文化专刊

2023-04-21 15:02分类: 上海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地标”是它的外化物和可视符号。今天,生活和行走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藉由星辰般大大小小的“有形”地标,以及存在于网络上的影响力超越城市范畴的“无形”地标,唤醒并构筑集体记忆。十年来,上海新落成的一个个文化地标,是吸引人们驻足流连、汲取精神养分,获得前行动力的源泉,也丰满了这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汇聚光芒,照进历史,激活面向城市未来的文化活力。本期专刊中,我们为你带来这组从多个侧面深度聚焦于“文化地标”的文章。

  今天文章,聚焦近十年来上海文学创作和出版的成绩:《繁花》《布罗镇的邮递员》《战上海》等在第13、14、15届“五个一”工程奖榜上有名;《我成了个隐身人》《穿着绿披风的吉莉》《沐阳上学记·我就是喜欢唱反调》《爱——外婆和我》《小巴掌童话诗·恐龙妈妈孵蛋》分获第9、10、11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十年来,上海的文学创作和出版在全国级的奖项中屡创佳绩。借本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之一、评论家潘凯雄的话说,上海文学和出版之所以能取得重要成绩,归因于沪上作者队伍、文学期刊、出版社彼此赋能形成合力,并以此显示出上海深耕文学现场的锐意探索与艺术成就。

  当代中国读者的阅读生活里,总是能与“上海出品”相遇。只要对图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1979版《辞海》《十万个为什么》等品牌,也听闻过上海书展、民营书店、数字出版、“中国最美的书”等不断刷新的概念。作为中国近代出版的发祥地和出版中心,近十年来,上海出版精品迭现,加快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步伐,也推动着出版的创新发展,激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反映在出版成果上,以前不久揭晓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为例,七个奖项共35篇(部)获奖作品集中呈现了新时代文学新气象。其中,上海作协、杂志社、出版社报送的作品总计获六个奖项。评论家郜元宝以著作《编年史和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摘得文学理论评论奖;在老牌文学杂志《收获》首发的索南才让中篇《荒原上》、钟求是短篇《地上的天空》、张者短篇《山前该有一棵树》分别获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奖;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杨庆祥著作《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许小凡翻译的《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分别获得文学理论评论奖和文学翻译奖。此外,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作家陈仓《月光不是光》获散文杂文奖。

  此外2018年,作家小白的《封锁》和评论家陈思和的《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和文学理论评论奖,2014年,作家滕肖澜的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评论家程德培的文学评论集《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和评论家张新颖的文学研究论文《中国当代文学中沈从文传统的回响》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和文学理论评论奖。近十年来,上海文学创作和出版,在鲁迅文学奖这个全国重要奖项上收获颇丰。

  而作家金宇澄凭借《繁花》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更是近十年上海文学届的重要收获。这是继王安忆的《长恨歌》后,上海作家再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繁花》在《收获》首发,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创下近年纯文学作品畅销纪录。五部获奖作品中,《江南三部曲》也出自上海文艺出版社,这是继第八届茅奖莫言的《蛙》获奖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在茅盾文学奖上再度创下佳绩。此外,苏童的《黄雀记》也在《收获》首发,连同《繁花》《黄雀记》在内,2015年进入提名名单的十部作品有四部在《收获》首发,体现了上海文学出版界强大的平台效应和影响力。

  《繁花》《布罗镇的邮递员》《战上海》等在第13、14、15届“五个一”工程奖榜上有名;《我成了个隐身人》《穿着绿披风的吉莉》《沐阳上学记·我就是喜欢唱反调》《爱——外婆和我》《小巴掌童话诗·恐龙妈妈孵蛋》分获第9、10、11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十年来,上海的文学创作和出版在全国级的奖项中屡创佳绩。借本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之一、评论家潘凯雄的话说,上海文学和出版之所以能取得重要成绩,归因于沪上作者队伍、文学期刊、出版社彼此赋能形成合力,并以此显示出上海深耕文学现场的锐意探索与艺术成就。

  除本土原创之外,引进图书也是上海出版的传统强项。近十年来,上海推出了诸多畅销一时的外国文学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引爆了一波又一波的阅读热点。

  近十年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先后推出诺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诺奖得主、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以及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作品,都获得良好的市场效应。

  而说到引进图书,不能不提及迄今已走过四十多年书香路的上海译文出版社。作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型综合性翻译出版机构,该社每年出版图书700余种,涵盖外国文学、社科著作、双语辞典、数字阅读产品,是公认的外国文学出版中心、人文社会科学译著的传播重镇、原创双语工具书编纂基地。

  近十年来,随着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和古尔纳分别获得2017年度和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译文社都在短时间内推出他们的作品。该社于近年出版的爱尔兰“90后”作家萨莉·鲁尼的长篇小说《正常人》《聊天记录》《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等,也在文学界内外产生了不错的反响。

  尤值一提的是,该社近期引进的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的《证言》和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我这样的机器》等偏爱幻想的纯文学作家带来的科幻作品。前者是阿特伍德写于1980年代的小说《使女的故事》的续作。用作家毛尖的话说,“在这层意义上,它很独特。每个读者都能通过《证言》找到看《使女的故事》时留下的那些疑问的回答。阿特伍德用一本书的结构来答疑,几乎是一种文本实验。”而后者则是麦克尤恩酝酿了十八年,才终于写成的有关机器人的小说。”虽然人工智能到现在也还谈不上高度发达,在麦克尤恩设定的那个1982年平行宇宙中的伦敦,却不仅有我们很熟悉的过往,也有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这些作品的出版,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上海文学和出版的前瞻性思考。

  诚如上海译文社创社元老之一、翻译家冯春所说,一流的选题和出版物,一流的编辑和译者队伍,加上包括校对在内的一流工作团队,合力成为上海译文出版社获得专家认可、读者信赖的原因。也正是这份专业和信赖,让该社在竞价购买全球知名作家作品版权时底气更足。

  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曾说:“对一家出版社来说,‘我是读着你们的书长大的’固然可贵,但更值得期待的是后半句,‘我会一直读下去的’。”对于广义的上海文学和出版,同样如此。就像有论者说的那样,已经取得的重要成绩固然可贵,但更值得期待的是,上海文学和出版在将来取得更为重要、更加辉煌的成绩。

  原标题:《文学创作和出版:与时代同行,和世界相交 喜迎二十大·海上文化专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2020年5月29日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真的回来了

下一篇:《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20)》正式发布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