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艺术家Mateja:生活在上海我用艺术思考平凡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编者按】:提起塞尔维亚,一些朋友或许还难以在脑海里找到这座巴尔干岛国家的准确位置,但说到南斯拉夫,许多老一辈人马上就能哼唱起“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经典电影《桥》的主题曲,“老朋友”的回忆和故事立刻涌上心头。塞尔维亚既“古老”又“年轻”。
于是,4月的某个下午,带着对“老朋友”的好奇之心和敬畏之情,我在松江区的创意园内拜访了Mateja Ristic,这位来自遥远巴尔干岛之国的艺术家。
Mateja Ristic出生于塞尔维亚的艺术世家,毕业于诺维萨德大学艺术学院,行为艺术家之母阿布拉莫维奇就是他的校友。他涉猎广泛,在视觉、舞台、电影制作、多媒体等方面有着长达十多年的经验。2017年在朋友的介绍下,Mateja来到中国,并从2019年起定居在上海,在松江的创意园内,Mateja和朋友Alex一起开了工作室,致力于使用各种艺术方法探索与表达艺术理念。2023年,Mateja被塞尔维亚文化部任命为“创意大使”。
在Mateja的作品里,深沉的红、严肃的黑、冷静的白,带来的视觉冲击,就像磁场一般,将观众拽入画面中的几何图形里,加上凹凸起伏的颗粒和不平整的材质肌理,像撕开的一道道伤痕,表达着一种不稳定的情绪和能量。
我问Mateja,这是愤怒吗?Mateja的回答却温柔和平静,这里没有愤怒,只有担忧。他担忧技术发展之快对年轻人教育的影响,担忧网络媒体支配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缺乏思考和表达的困境,担忧人工智能对劳动市场的打击,而所有的反思,都促使他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艺术方式,不断地提出严肃的问题。
艺术创作是如此个人化的东西,Mateja用创作表达自己的内心,将其呈现给世界。而我们需要艺术,正是因为它给人们创造的思想空间,在那里,不管是塞尔维亚,还是南斯拉夫,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信仰和净土,可以短暂地远离喧嚣,留出思考的独处。
Mateja:我本硕毕业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艺术系版画专业。2009年,我在贝尔格莱德的艺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多媒体艺术。实际上,在获得硕士学位后,我就开始从事艺术教学的工作,还在一家戏剧工作室担任导演。2005年,我组建了一个名叫“Encyclo art Group”的艺术团体,集结了15位艺术家。我们一起做过很多专业的艺术项目,从多媒体剧场到画廊、展览馆、博物馆等等,这个团体至今还在。2015年,完成了博士学位后,我前往了纽约工作,之后因为朋友的介绍,我决定来到上海。
IP SHANGHAI:您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它和您之前生活过的城市有什么不同吗?
Mateja:2017年我第一次来到上海,实际上也是第一次来到中国。虽然有3周的行程,但在上海只待了4天。上海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城市很干净,生活也很惬意,很现代化。于是从2019年开始,我决定移居到这里。
我从未在这样庞大的城市生活过,我喜欢用“怪兽”这个词来形容,但并不带有消极的色彩,只是想说真的太大了。我在这里待了4年,仍然搞不清楚这座城市的规模有多大。其次,让我好奇的是这么大的城市,一切又是如何运作的?我很喜欢上海,可以说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Mateja:我的家乡在克拉古耶瓦茨,塞尔维亚中部最大的工业城市,我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之后去了诺维萨德读大学,那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北部城市,每年都会举办一个叫做“Exit”的大型欧洲音乐节。我就读的大学就在音乐节举办地附近,所以学生时代经常去玩。为了攻读博士学位,我又搬去了首都贝尔格莱德生活,在那儿待了五年多。贝尔格莱德可以说是一个混合体,历史上受到过奥斯曼土耳其、奥匈帝国的影响,还有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它历史悠久,同时拥有自己的活力和氛围。
当谈到上海和贝尔格莱德时,首先我们无法比较它们的体量,贝尔格莱德有200万人口,而上海的人口超过了2500万,两座城市的建筑、景观、风俗完全不同。 但如果人们想要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时,我们也可以找到,比如贝尔格莱德有许多餐厅、俱乐部、派对,有丰富的夜生活,是一座不眠城,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的文化中心,巴尔干地区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会经过这里;而上海也是一座国际大都市,这里有不同文化的交织,人们对新事物的态度开放且包容。所以在我看来,城市之间的共同点就是来自国际化。
IP SHANGHAI:刚刚提到,您最初是学习版画的,很好奇为什么后来您对多媒体艺术、影像制作感兴趣呢?
Mateja:其实这和我的成长经历、家庭有很大的关系。我的祖父是一名演员、戏剧导演和大学教授。我的父亲虽然是一位物理学教授,但同时他也是一名小说家。我姐姐是一名专业的钢琴演奏家。我堂兄是一名电影导演。可以说我的家庭成员几乎涉及了艺术的各个领域,也因为他们的关系,我喜欢看电影、去剧院,读书等等。
完成艺术大学的学业后,我开始在中学担任艺术史的老师。我和学生们一起成立戏剧俱乐部,导演话剧,获得了很多奖项。后来我便开始朝戏剧方向学习,去念了多媒体艺术的博士学位,尝试涉猎各种类型的艺术,同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又开始在剧院担任电影制作的工作。
经历过这些,我开始对镜头后的工作感兴趣,也为了学习视觉表达,开始为一些乐队拍摄音乐视频,与一些制片方合作电影短片。所以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我都在从事视频制作的工作。
IP SHANGHAI: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斯拉夫时期的艺术电影对中国观众影响就很深,有人跟您提起过吗?
Mateja:是的,我在中国遇到的朋友经常会说起《桥》这部电影,他们喜欢南斯拉夫,喜欢那时候的艺术文化,因为我们曾经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同时,南斯拉夫当时相当开放,人们的思维方式非常现代化,教育也很先进,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不管是哪一种艺术形式,发展得都非常迅速。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发生了内战,对南斯拉夫的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我们从一个大国变成了小国,对于在后来出生的人来说,南斯拉夫的故事不存在了,对那段历史的记忆也开始模糊。当我介绍来自塞尔维亚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是哪里,不过这几年有了很明显的改变,因为我们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仍然良好,另外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找到一切跟我们有关的信息,我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塞尔维亚。
Mateja:我目前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绘画,另一个是多媒体艺术,包括了表演、视频装置、影像等等,而前者是我的个人创作,后者大部分是我与Alex McConville共同创作的。我很幸运能遇上Alex,他是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心理学博士,我们在一起合作了两年半。
不管是绘画,还是多媒体艺术 ,有一个共通的概念会贯穿在我的作品里。在中国,我正在创作的系列作品叫做“A Portrait of the Ordinary(平凡的肖像)”,包括2022年,我在上海H Gallry举办了一个展览,叫做“Enter The Ordinary(平凡之下)”。“平凡(Ordinary)”的背后,体现的是我们的忧心,我们担心世界变化太快,所有的事情都不再以常规的姿态发展,人们把很多极端的事情看得越来越稀松平常,它们有时候像病毒一样传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当然也是一个很宽广的概念,因此我们想用不同的媒体、不同的风格和方式去进行实验,来提出正确的问题。
Mateja:事实上,这就是生活。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使用手机,使用社交网络。我们可以看到全球正在发生什么,看到媒介叙事方式的变化,同时也看到人们慢慢失去思考。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都自视比上一个世纪的人更聪明,但实际上我们对技术根本一无所知。大多数的我们只是知道点击,自以为可以控制机器,但实际上却被机器操控,这是网络技术带给人们的一大错觉。
Mateja Ristic 和 Alex McConville 共同创作的多媒体艺术作品《A Portrait of the Ordinary(平凡的肖像))》是一个由绘画、诗歌、视频装置和现场表演组成的概念作品,展示了他们在心理学、表演和多媒体艺术方面多年的研究和工作成果,探索了在生活节奏加速和技术发展迅速下的人类处境。
多媒体影像作品《THE DARK MAN》,运用了诗歌、音乐、表演美学等多种艺术形式。
IP SHANGHAI:最近ChatGPT、Midjourney等人工智能技术很火热,您觉得这些技术革命会给艺术或创意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Mateja:我不知道能说什么,因为这真的很可怕,但同样,没有人能告诉我们会发生什么。我认为致力于开发这种技术的人们也不知道。
谈论创意产业会发生什么,在我看来,这不只是关于人工智能和创造力的问题,还有市场,如果公司需要一些视觉解决方案,他们如今有两个选择,去找一个视觉艺术家,或者去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虽然人工智能不能创造新事物,但因为便宜,可以为公司带来足够的好处。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市场的威胁更大,换句话说,创造力不会消失,工作会消失。
IP SHANGHAI:有人担心,长期依赖人工智能,人们会变得不再自主思考,从而影响创作,您有这样的担忧吗?
Mateja:让我们坦诚一点,在ChatGPT甚至互联网技术诞生之前,人们已经停止思考了,因为你轻轻一点,就可以找到想要的一切,人们获取信息太容易,于是就慢慢放弃阅读。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物,但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它,那它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兔子洞一样,会吞没你。
我认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给出任何答案,而是提出正确的问题,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们的作品重新思考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找到自己的答案。
IP SHANGHAI:上海的生活对您的创作带来什么不同的灵感吗?哪些中国文化对您来说充满吸引力?
Mateja:我知道很多人喜欢听到这些,甚至一些艺术家会将其用作为营销手段。但我必须对此非常诚实,我的作品完全是个人的表达,它和地方之间唯一的联系是我,并不是这两件事物之间存在什么直接的联系。
同时,我又是一个超级敏感的人,换句话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感受一切,周遭的一切也会对我产生影响。所以我的画作里看不到上海,但上海在我的心里,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我,而并非直接呈现在表面。
我喜欢中国的艺术,喜欢去当地的博物馆,阅读一切事物,甚至我可以夜以继日地谈论这些事情,然后把想法和生活之地给我带来的影响融合在一起,进行创造。
IP SHANGHAI: 您今年被任命为“塞尔维亚创意大使”,而今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发起10周年,您觉得中塞之间可以展开哪些文化交流?
Mateja:我认识很多了不起的塞尔维亚艺术家,比如画家、设计师、摄影师、电影制作者、数字艺术家等等,换句话说我对任何合作都持开放的态度,乐于贡献我们的创意和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