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读懂未来中国!各界热议“城市软实力”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每到晚上站在高处看上海,这座城市就像crystal(水晶),水晶一样璀璨的城市!”
“我到国外大学演讲时,会跟学生们说,中国上海会是你们将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但谈起上海,却都纷纷翘起了大拇指。为何?
6月22日,在即将迎来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上海召开了一场有些特殊但意义非凡的会议——十一届上海市委十一次全会,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用一次省级党委全会专门讨论软实力议题并通过文件,上海首开先河。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上海为何选择聚焦“城市软实力”?
全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的讲话已经给出答案——党的十九大以来,习总书记交给上海一系列重大任务,赋予上海新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些使命任务,上海要充分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全面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近年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让上海的硬实力早已跻身全球城市前列。但在软实力方面,按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定位要求,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离世界最近的城市之一,上海一直是承载特殊使命的城市。此次《意见》的出台,也正式吹响了新时代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号角。
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体现在哪里?还有哪些短板要补?无疑,居住、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最有发言权。
澳大利亚人白马克第一次来中国上海,是在1992年。“那时候,我从外滩眺望陆家嘴,只有几个铁架子——东方明珠还在建设中。”如今的白马克,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单从电话里完全听不出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歪果仁”。
几年后,完成工作的白马克返回自己的故乡,但上海这座城市总令他魂牵梦萦。2008年,白马克终于得偿所愿,再次回到上海工作,并在这里娶妻生子。如今的身份,不仅是赫盾数(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还是所在街道社区里的一名优秀志愿者。
白马克说,自己在上海有很多朋友,各行各业都有,其中包括街道上的环卫工、餐厅里的洗碗阿姨、广场上跳舞的大妈以及工地上的农民工,“上海是一座友善、包容的城市,人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位置。这些朋友给我讲了很多故事,也是通过跟他们交朋友,我知道了上海这座城市是如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
“现在,再到外滩眺望陆家嘴,简直都不敢相信,夜晚的上海就像是crystal(水晶),像水晶一样璀璨的城市。”白马克这样描述如今眼中的上海,“也正是这样的变化让我明白,为什么要庆祝中国建党100周年,因为变化的背后有这样一个为民着想、为民服务的大党,我为这样的党感到敬佩和骄傲!”
与白马克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新加坡的许菱娜,她来中国已经26年了,“刚来上海的时候,浦东还是一片荒地,二三十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为让同样来自海外的国际友人在上海工作更安心,许菱娜作为外籍人士中心服务公益项目负责人,以“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建立一个家”为理念,为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构建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服务平台,使他们感受到“上海就是家”,更好地扎根上海、融入上海。
“上海是一座非常人性化的城市,每年政府各部门都会跟我们外籍人士召开数次座谈会,对所有国籍的公民开放,听取我们的建议和反馈,然后进一步去优化办事流程。”许菱娜说,“我到国外的大学演讲的时候,会跟学生们说,中国上海会是你们将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正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读研的菲利蒲·菲利波维来自塞尔维亚,谈起自己在上海的多年生活感触颇多。在他看来,“上海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在这里能看到中国未来的影子!”
对于这座城市的国际化,菲利蒲·菲利波维奇同样印象深刻,“在上海的外国人其实不太需要会中文,因为这是一座非常国际化的城市。”他所接触到的老师、同学和邻居们都很友好,非常包容国际友人的生活和习惯,“而且上海‘爷叔’都很潮,五六十岁还会穿得很有个性。”
在白马克居住的长宁区,有全国首个涉外居民区——荣华居民区,这里居住着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境外居民占一半以上,有“小小联合国”之称。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兼古北市民中心主任盛弘认为,城市的软实力就是聚焦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精品社区,形成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的新时代国际化社区。在荣华居民区里,盛弘的团队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动员,让“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区里中外居民的广泛认同。盛弘深信,未来的国际社区将是一个文化魅力绽放、现代治理不断完善、中外居民共享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在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一楼的墙面上,用13种文字书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网记者 罗旭摄
与盛弘所在的国际社区不同,范伟华所在的杨浦区殷行社区是个拥有20万人口的特大型社区。为此,范伟华担任党总支书记的开鲁新村片小区,针对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居民中设立了“乐民家园”“友邻家园”“平安家园”“星耀家园”等,为居民提供读书读报、形势宣讲、微党课、自娱自乐、居民议事等的场地和服务,让居民通过各种活动,沟通交流、融合感情、增进互助、团结友爱,使精神文明之花不断绽放。范伟华认为,只有倾情打造社区软实力,才能建设令人向往、其乐融融的宜居家园。
尤利明所在的枫泾镇新义村远在上海金山郊区,尽管地处乡村,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身为村党总支书记的尤利明依然认为,乡村振兴应该重视和挖掘乡村文化,文化是乡村之“魂”。“文化就是凝聚力,也是软实力。我们在寄托着村民乡愁的500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下讲党史感党恩,以故事话党史,学党史促发展,通过学党史,凝聚了民心,厚植了文化。”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浦东新区高行镇党委书记张文军认为,城市精神品格是软实力的内核所在,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软实力。软实力就是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内在的创造力和外在的竞争力。上海之所以能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背后深层次的根源和动力就在于强大的精神品格的滋养和支撑。高行镇,地处浦东新区,上海自贸区最初挂牌就在这里,位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如今,高行正在全面建设“五彩缤纷”品质高行,并志在建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把高行打造成人民心中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更有温度的现代城镇。
作为上海开埠以来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眼下,虹口北外滩迎来了新一轮重要发展机遇。对此,北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俊认为,要注重软硬实力相结合,深入推进数字北外滩建设,积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形成更多兴奋点、发力点、新亮点,全面提升北外滩区域品质品位。要注重融合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升级改造“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形成更多让人可亲可敬的文化地标。要注重坚持“人人都是软实力”,用心用情做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居民文明素质,让人与人美美与共,让人与北外滩相互成就,将北外滩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城市发展的标杆典范。
有着700年悠久历史的普陀真如,则是另一幅场景。“城市是老百姓的幸福乐园,人民的城市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如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韶春说,真如正在加快辖区经济、生活、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步伐,着力聚焦居民在医、食、住、行等全方位的实际需求,注重数字化转型给辖区各类群体带来的实际体验和感受,力争打造成普陀区数字转型先行示范区,让工作在真如、生活在真如的每个人都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形成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即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那样一种干事创业热土、幸福生活乐园的生动图景。”
这段诗意的描述,勾勒出了上海软实力的内在张力,也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对于全面提升软实力的底气和自信。
事实上,这样的底气和自信并非止步于诗意的描述,而是背后有着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海前4月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家、外资研发中心7家,累计分别达到791家和488家。
引资“磁力”从何而来?不断推动的高水平开放、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这座城市日渐提升的软实力,正引得外资纷纷加码布局。
霍尼韦尔与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尤其改革开放以来,该公司在上海的投资进入快车道,上海四十多年来的蓬勃发展,霍尼韦尔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林世伟在上海工作、生活已超过五年。他坦言,上海的软实力建设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首先,上海拥有首屈一指的科技创新环境,霍尼韦尔的中国研发中心就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其次,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上海市的‘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等举措,让我感受到上海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另外,上海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府对外企发展的大力支持,一直以来,我们都感受到上海各级政府和领导对企业的关心和支持。”
林世伟对上海营造国际一流投资环境的努力深表赞赏。上海正在新时期推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打造新时期外资首选地,对标国际规则实施“全流程”国民待遇,这些政策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包括霍尼韦尔在内的在沪外资企业的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霍尼韦尔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市场,也是霍尼韦尔最大的增长型市场。“我们将利用在上海打下的坚实基础,深耕中国,不断创新满足本地市场需求。霍尼韦尔期待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进一步贡献。”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副总经理尧金仁认为,此时此刻强调“城市软实力”,蕴意深刻、影响深远,是城市发展理念和思路的一次飞跃,非常符合将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要求。
不过尧金仁也坦言,就金融业而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但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目前金融创新层次较低、金融市场深度不够、国际化程度不足、金融企业治理和监管机制不完善、高层次金融人才缺乏、金融理论建设亟须加强等,这些都是金融软实力不足的主要体现。
“未来如何发展,我认为应将全面提升金融软实力、更好发挥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功能,作为继续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的主攻方向。”尧金仁建议,“既要持续扩大金融交易中规模,保持领先‘吨位’,提升服务能级;更要提升‘上海价格’‘上海指数’的影响力、带动力,增强市场定价权、制度话语权、规则制定权。”
一周前,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上海市委共同主办的“中国的故事——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特别对话会在虹口“世界会客厅”举行。
这场主题为“启航梦想,见证奇迹”的对话会上,五位来自上海不同行业的讲述者,用他们的上海故事,让现场4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以及通过视频连线多名代表,从不同侧面感受到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奇迹。
一个个真实的奋斗故事,构成了上海软实力的群像图,更向全世界展示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软实力的国际影响。
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表示,在迎来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上海率先提出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概念,并且用上海市委全会这样的形式通过《意见》,这是有一定特殊深意的。
在孟建看来,软实力和文明的引领息息相关。具象到此次上海市委全会,上海把“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双重并重提出,这和以往所说的笼统的城市精神不一样。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与“开放、创新、包容”结合起来看,这是以往没有过的。也就是说,今后的软实力提升对一个城市来说,它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并重的格局,这是对“软实力”概念从内涵到外延上的创新、拓展和提升。
通过长期的学术研究,孟建认为上海要真正提升软实力,要有三方面的关注。第一是要动态更新“软实力”的观念,软实力是一个随着社会进步动态的发展的观念,所以要保持最新的概念;第二是提升软实力,要向体制要影响要活力、动力,就是通过系统的安排,把软实力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落到实处;第三个方面就是要在具体的运作方法,就是把软实力的具体实现方式细化为可操作的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周武忠认为,提升上海的城市软实力,关键是要把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等上海特色鲜明的精气神传递给世人。如果在拥有“设计之都”和“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设立东方设计大奖,叫响东方设计之都,对提高“上海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陈海波表示,面对全球化与多元化,上海在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过程中,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如何以文化软实力突出重围、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至关重要。在新时代,如何将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承好、传播好,如何引领时代风尚、为城市文化建设贡献力量,需要用文化自信为坚实的后盾进行深思和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俊也表示,上海今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城市硬实力发展强有力支撑基础上,更多的注重提升城市软实力,形成“软硬实力”齐头并进促进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而辐射带动全局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同时,他认为,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既然是一项关乎长远的复杂系统工程,势必内在地需要制度支撑,要构建起一系列制度保障,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策制度体系。他建议在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彰显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及做好相应建章立制保障,彰显上海法治名片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制度保障方面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常抓不懈,形成合力,久久为功,筑牢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制度保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