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七日谈︱上海呵护百年史迹初心历历如现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这一周,广东散发新冠肺炎病例引起关注,云南热带雨林的亚洲象群一群向北漫游让人哭笑不得,而即将到来的高考使考生及家长紧张期待……然而,对全国9100多万中共党员来说,本周热度颇高的新闻则是从上海传出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了!”
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100年前,平均年龄仅28岁的13名代表,汇聚上海市兴业路的一幢石库门建筑里,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自那时起,中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终于结束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
经历600多天建设,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落成,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通过展陈的一系列珍贵文献、照片和实物,提醒当代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而对上海来说,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建成开放,是充分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这个城市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的又一次当代实践。
作为近代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海承载着复杂的历史记忆。一方面,开埠后的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国中之国”洋租界的地位见证了中国人民备受屈辱的历史;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现代工商业发祥地,上海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大本营、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传播地,是“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
上海历来重视保护历史文化。游客来上海,常被“万国建筑博览群”的风貌打动,背后便是该市不断加强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结果。先后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公布,1000余处旧大楼、旧住房的精心留存与保护,留住的是上海的历史风貌与人文记忆。
其中,红色资源无疑是最独特也是最厚重的。从《新青年》杂志创刊到1949年上海解放,非常完整、连续不断的革命史迹,给上海这座城市打下鲜明的红色底色,也决定了上海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有不一般的作为。
5月底,《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部地方立法,对包括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和重要档案、文献、手稿等在内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提出一系列保护要求,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红色资源的义务,不得破坏、损毁、侵占或者歪曲、丑化、亵渎、否定红色资源。
事实上,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处红色旧址,背后都有一段或波澜壮阔、或曲折艰险的故事。保护红色资源,是为了让人们在实地、看实物,才能真切理解近百年来仁人志士为何毅然选择中国,才能更好理解何为信仰、何为初心、何为使命。
“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其兄长是军队高官。因参与革命活动,殷夫数次被捕,数获兄长搭救,但仍旧写下诗篇《别了,哥哥》,向自己的兄长作别,更向安逸、功业和名利作别,“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不要荣誉,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走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看着彼时他们年轻的脸庞与昂扬的斗志,这样的故事令人动容,亦发人深省。
缅怀历史,为的是创造未来。百年上海滩,见证了中华民族无数个关键时刻,留下了成千上万独特的历史记忆。
时隔百年,地覆天翻。2021和1921,迥然不同的中国,迥然不同的挑战。重温历史,会平添对未来的信心:经历过苦难的中国,秉持着初心的中国人,无惧任何艰难险阻。不论是战争、地震、疫情,不论是内忧还是外患,都挡不住革命者和改革者勇毅前行的脚步。
因此,精心保留的历史印迹,其价值不可估量。后来者可以怀着敬畏,走向“战火纷飞”与“慷慨赴义”,走近“恢复高考”与“浦东开发开放”,走近“国之重器”与“抗震抗疫”……细细打量百年间中国率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每一帧画面、每一个足迹,身临其境的感受必将鲜活而深刻。
中国百年华诞,是一个珍贵的机缘,让我们深深回望,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与思想认同,走向下一个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