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地标建筑90年前花200万两白银建成免费开放游客却很少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来上海旅行的游客,很多人会选择人民广场;但是大部分游客去人民广场,也仅仅是在广场上拍拍照,或者遥望一下国际饭店,或者预约一个上海博物馆,然后再去附近的商场吃个饭买点东西。很多游客甚至包括上海本地人都不知道,一直以来的上海地标建筑——跑马总会大楼,现在已辟为上海历史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了。
自1843年开埠以来,大量外国人涌入上海,也带来了跑马这项运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跑马总会的全盛时代。1932年,跑马总会拆除旧屋,花费200万两白银,重建成一座4层高的新楼。当时的英国建筑事务所马海洋行承接了跑马总会大楼的设计项目,并由本土施工团队余洪记营造厂承建。
整个建筑群由东楼(原总会大厦)、西楼(原总会行政办公楼)及两者间的景观庭院组成。东楼无疑是最核心建筑,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在当时属于大手笔。大楼外立面用深咖啡色的面砖和石块交织砌筑,西侧有着贯通二、三层的塔什干式柱廊;呈现出完美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正面楼顶还矗立着一座高53.3米的钟楼,四面镶装有圆形直径3.3米的大钟,顶与大钟之间是瞭望台。在没什么高楼的过去,人们抬头就能望见这座钟楼,于是跑马总会大楼成了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也和海关大楼一起,成了上海最有代表性的两幢钟楼建筑。
1949年,新时代来临,人民广场一带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栋大楼先后做过上海市体育宫、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直到现在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无论何种身份,这栋大楼一直是上海极为重要的公共场馆。
历经90年,博物馆内部仍然保留了20世纪初的欧洲古典装饰风格,整体采用米白色的大理石铺地,墙面则搭配黑色的铸铁装饰,形成典雅与厚重的和谐统一。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楼梯的铸铁栏杆上,依然留有马头元素,呼应了这栋建筑最初为跑马而生。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集中在东楼1-4层,西楼一层原为总会时期的马厩,有一个小型的临展厅。在这个博物馆,你能看到上海如何从明清时期的江南商贸重镇,在开埠后一步一步成为风云汇聚的远东大城市。
一楼为序厅和特展厅,用于临时展览活动。精致到让人挪不开眼的万工轿就在序厅,全名“物华号百子大礼轿”,是上历博的镇馆之宝之一。上下七层,每一层都精雕细刻。虽然没见过浙博那座上过《国家宝藏》的,但相信不会差太多。
二楼为古代上海展厅。介绍了上海从远古到清代中期的社会发展,既有来自马家浜文化和马桥文化这样的早期文明出土文物,也有宋明时期的服饰、书稿、工艺品、建筑构件等文物。
三、四楼为近代上海展厅。里面展出了上海自开埠以来的历史文物,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上海的近代发展历程。被迫开埠、辛亥革命、建党伟业...一件件重大事件串联着上海的历史。其中,1841年江南提督陈化成督造的振远将军铜炮、1880年吴猷豫园宴乐图轴、1895年英商道白生公司制清花机、清末点石斋画报原稿、民国柳亚子主编《上海通志稿》稿本、用来铺设南京路的铁黎木等都是值得一看的展品。
五层露台已经改造成屋顶花园,不用餐也可以上去参观。在这里可以从相对高的角度俯瞰整个人民广场——一侧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西侨青年会代表着上海的过去;另一侧是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代表着上海的现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也成为眺望上海近代史的一扇独特的窗口。
观览于博物馆中,老建筑与老故事交相辉映,共同诉说着城市的沧桑巨变。如今的上历博与一旁的人民公园俨然是恬静安然的公共空间,从过去见证历史,转变为现在收藏历史。
(本人发布的所有内容皆受到平台的原创保护,已维权成功数千起。任何抄袭、搬运、洗稿行为一经发现,将追究到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运食用油的罐车侧翻,村民拿盆桶接油,目击者:有人想开油罐阀门被民警制止
大秦壁虎白线日电,据特斯拉美国官网,Model Y长续航版售价降至49990美元(此前为52990美元),Model Y高性能版售价降至53990美元...
iPhone 15 Pro 系列或新增“Action”按键,带来新按键组合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