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文化名人|“头骨如铁坚”却用“懒、病、默、迂、狂”诠释自己个性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元末文学家、书法家,晚年隐居松江胥浦(今属金山),与陆居仁、钱惟善并称为“三高士”。
杨维祯年少得志,32岁时一举中进士第,官至天台县尹。这一官职虽然不高,却是元朝汉族文人初入仕途时所能触及的“天花板”。
当时的天台山瘠民穷、社会情况复杂,其中的八个小混混最为祸害。初入仕途的杨维祯“性颇狷直,甘与恶人仇”,一到天台便查实八人罪行,并惩戒了为非作歹的黠吏,赢得乡民好评。
闲居四年后,杨维祯改任钱清盐场司令,官职降为从七品。管理盐务时,他目睹百姓生活艰难,故请求减轻盐税,甚至不惜挂印辞官。在他的据理力争下,上级才勉强批准减额。
之后,杨维祯的父母相继去世,丁忧期满却补官无望。过了十年,才被任命为杭州四务提举。
赴任前,他写下了这样的心声:“俯仰三十年,同袍几人在。明当理行舟,天远征鸿背。那能事烦剧,晓出星犹戴。行当谢冠冕,归荷山阳耒。”
四务提举是一个“位低事杂”的小官,但杨维祯上任后“日夜爬梳不暇”“尘土满衣襟”,四处奔波体察下情,十分尽心尽责。
任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时,杨维祯“悉心狱情”,详细查看案卷,仔细查问犯人,“务使无冤民”。
由于政绩突出,他获擢升为江西儒学提举。但因为战乱不断、交通阻塞,最终未能成行。
自此,杨维祯结束了自己的从政生涯,时年64岁。同年,应松江同知顾逖之招,他举家徙居胥浦,直至终老。
官场失意之际,却是杨维祯的创作巅峰期。杨维祯在世时的影响有多大?收录杨维祯32篇赋文的文集《丽则遗音》,曾在湖广乡试中被推为科举用书,一度成为学子考生的写作范文。
隐居期间,杨维祯身边聚集着众多高士名家。宋濂、李孝光、倪瓒、黄公望等,都是其密切交往的文友。他们宴饮游乐、山水唱和,作画题诗、互赠序跋,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通过此类文会、雅集、唱和等活动,杨维祯及其引领下的铁崖派,在东南士绅群体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杨维祯钟爱“铁”字。他少时苦读于铁崖山,因而自号铁崖;因擅吹铁笛,又自号铁笛道人。此外,他还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等。
“三高士”之一的陆居仁,曾用“铁崖头骨如铁坚”来描述杨维祯。他本有用世之志却一直仕途失意,因而心怀孤愤,对元朝的弊政持批判态度;等到张士诚称王,却又屡召不赴;应明太祖之召参与纂修礼乐书时,在京停留百余日即乞归乡。
杨维祯隐居后,在门上写下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他一方面用“懒、病、默、迂、狂”等诠释着自己的个性倔强与不逐时流,另一方面却又有着孩童般的赤子之心。
公元1345年,杨维祯在湖州踏青,形容自己为“五十狂夫心尚孩”;十余年后,他有感于隐居之乐,又作诗曰:“道人行年七十近,醉舞颠歌心尚孩。”
他遍访名胜、广泛交友,仅在璜溪授业的两年间就撰写了25篇关于金山的文章;他平等地看待各种户籍、各种职业身份的人,强调“尧舜与许由虽异,其得于自然一也”。
杨维祯认为,无论是圣人还是隐士,无论是医卜工贾还是公卿大吏,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谋生,并无高下之分。
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对世俗的肯定、对个性的讴歌。在封建王朝时代,他融入生活、书写市井,引领江南市镇文化发展,如此真实、旺盛的生命力颇为难得。
杨维祯隐居金山亭林时,亲手种下一棵罗汉松,被称为“铁崖松”,至今仍傲立于亭林“古松园”内,为“亭林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