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这一领域竞争加剧上海五个新城需加快与长三角一体化联动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根据202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五个新城将加大功能导入力度、全力打造示范样板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交通枢纽建设,并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全面推进五个新城建设。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正处于重要发展时期,上海新城建设应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做好区域联动的“大文章”,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新城城市功能和节点功能,也对进一步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激发长三角增长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形势看,当前国际社会中以都市圈、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竞争加剧,亟须提升上海与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新城作为全面增强上海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空间、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需要发挥其在提升上海与长三角“首位引领”功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从长三角发展形势看,区域发展规律表明,长三角已进入“多圈层空间”优化发展阶段。五个新城与上海中心城区构建长三角发展的“核心内圈”,既是顺应长三角多圈层空间体系建构的必然要求,也是以结构优化释放长三角新一轮增长动能的重要支撑。
从新城自身发展看,2021年上海印发的《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五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的GDP总量达到1.1万亿元,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据统计,2022年全年五个新城所在区的GDP总量已达约2.32万亿元,但常住人口规模距360万目标还有约100万的缺口,且五个新城节点功能建设仍面临独立性不足、综合性不强、枢纽性不畅,以及部分区域与周边县市相比优势资源的集聚竞争性不够突出等问题,亟待从区域的大视角取得突破。
当前五个新城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联动已经具备一定条件,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嘉定新城积极参与嘉昆太协同创新圈和沪苏同城示范区的建设;青浦新城发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制度优势,积极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科创走廊策源地,服务九城科创一体化发展;奉贤新城积极打造环杭州湾发展廊道上的综合节点城市;南汇新城发挥临港新片区自贸区制度优势,突出开放性,先行先试打造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长三角特殊功能区。但与此同时,五个新城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联动还存在一些发展阻碍,突出表现为新城辐射能级较弱、城市建设品质有待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建设滞后、地方合作联动机制不足等方面。
未来上海全面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联动,着重从新城辐射能级提升、联动空间对接支撑和区域联动机制保障三个方面共同发力,形成新城与长三角一体化良性互动的局面。
加大新城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市级统筹、市区联动,在新城轨道交通、越江隧道、骨干公路和5G“新基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新城多式联运网络。在全市层面统筹强化新城产业发展的政策集聚,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促进新城产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对新城重大功能性社会服务项目提供土地、财政、人才方面的政策便利,完善新城综合节点功能建设。
提升新城建设治理水平。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城建设与空间设计。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增加优质资源配置力度,为新城居民提供蓝绿交织、宜居宜游的公共空间和生态产品。推进历史街区保护与传承,彰显新城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融合低碳化、智能化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充分展现未来科技前沿、未来城市模式和未来生活方式,打造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品质新城。
推进新城管理体制改革。借鉴昆山、太仓等周边城市规划管理经验,灵活推动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等审批权向新城有序下放,使新城具有与周边城市相似的行政体制和事权待遇,能够与周边城市平等竞合。市区各相关部门派出专职干部,及时处理新城规划、政策、建设等发展问题,以“办事不出新城”为目标,制定市区职能部门支持新城建设与发展的对接制度。在土地使用、财税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构建新城特色法规条例体系。
强化与上海中心城区的功能联系。构建新城与中心城区相互推进、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其中中心城区是上海城市功能网络的核心,是五个新城发力的重要动能,新城则是上海中心城区功能辐射的直接承载空间,也是上海拓展对接服务长三角各地的重要门户。统筹全市产业和重大功能性项目布局与合理分工,使中心城区和新城在功能组合关系上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打造长三角发展的强劲“核心内圈”。
打通新城对外辐射五条主要廊道。五个新城分别位于上海五条对外通道上,需把握长三角城际铁路网建设时机,贯通新城对外辐射通道和经济走廊。升级新城重要铁路站点为区域综合枢纽,一方面增强与虹桥枢纽、浦东枢纽的联系密度,另一方面强化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综合枢纽的交通联系。推进廊道轴线上的承接支点建设,以毗邻站点地区为重点,实现以交通互联为先导的全方位对接。
锚定重点产业推进区域合作互动。依托五个新城的产业优势和发展特色,实现以五条廊道为轴的主题产业发展。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城一策”,锚定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比较优势与合作基础的周边城市,共建“重点产业协作区”。如嘉定新城可联合合肥、宁波等城市推动汽车产业链条延伸;青浦新城可联合杭州、南京等城市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联动。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需充分考虑新城与周边城市在“数智网络新节点”领域开辟赛道。
顶层组织架构配备机制。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工作框架下,完善新城与长三角周边城市行政部门常态对接的人员和组织配备,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创设新城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联动发展研究院,对新城拟辐射区域特征、差异化需求、培育和升级专业化特色功能进行专题调研,对新城与长三角周边城市联动发展的重大事项、主要问题、关键举措开展专题研究与讨论。
新城与周边城市互动合作机制。一是新城与长三角周边城市政府部门的长效对话机制,发挥推进区域战略联动的行政主导力量。二是重点领域战略联动的行动机制与监察机制,特别是根据五个新城的发展基础和特色,推进在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方面与周边城市开展长效合作。三是先行先试探索“数智”标准和平台数据的梳理机制,助推新城与周边城市率先建设长三角“数智网络新节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研究启动新城与长三角应急联动长效机制也十分必要。
高品质未来城市建设示范机制。因城施策,围绕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重要领域积极布局,在五个新城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从生产到生活、从建设到治理的服务场景和示范项目,形成应用生态体系,引领长三角地区建设高品质的未来之城。形成并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充分利用长三角各大合作平台与周边城市进行共享共建,为长三角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示范。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