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计划”、中山医院、中山路……这些都是上海纪念这位伟人的印记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作为孙中山的人脉渊薮、革命基地、广阔舞台和安全家园,这座城市留下了他革命、工作、生活的丰富遗存和印痕,是他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弘扬其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由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市档案馆联合主办,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承办的“上海城市记忆中的孙中山——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献展”,将于8月11日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开幕。“思想汇”栏目与展览主办方合作推出“上海城市记忆中的孙中山”系列文章,邀请三位历史学专家讲述孙中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渊源,今日刊发第三篇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人民无限悲痛。《申报》连续多日报道民众到莫利爱路寓所(今上海孙中山故居)凭吊的新闻,并推出“孙中山逝世之哀悼”新闻专题,进行了持续七天的报道。在北京的治丧活动告一段落后,葬事筹备处在上海成立。从陵墓图案征集、评选到中山陵建造和宣传,葬事筹备处工作有序推进和落实,上海各团体和媒体也积极参与。由此,孙中山在逝世后又进一步受到关注,在上海民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纪念孙中山也成为上海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崇拜”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这也体现在当时新成立的上海特别市政府所作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1928年中山路开始拓建,不出几年便建成了中山环路,成为当时上海最长的道路。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指出,上海“苟长此不变,则无以适合于将来为世界商港之需用与要求”,希望上海能够变得更好,发挥更大的作用。据此,上海特别市政府着手制定和实施“大上海计划”,将租界北面东近黄浦江的江湾一带划为市中心区域,在一片农田间建设一座上海新城。在道路命名上,既凸显 “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这九个字,又按照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和世界大同思想分别命名了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大同路(未建)。
上海最早建成的孙中山“总理纪念碑”也位于江湾地区,碑高三丈余,正面镌有谭延闿所题“独有千秋”、蔡元培所题“侯圣大惑”。1929年10月10日,江湾当地民众提灯参加了“总理纪念碑”揭幕落成大典,为此上海特别市政府还将原体育会路改名为纪念路。“总理铜像”原来计划建在上海北站,后经讨论决定建在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大楼旁边。1933年11月12日,上海举行孙中山诞辰及“总理铜像”揭幕纪念大会,“参加观礼者六万余人,典礼隆重,全市悬旗庆祝,颇极一时之盛”。如今的上海中山医院原名国立上海医学院,创办于1927年。1930年颜福庆“继总理救民之遗志”,凭借“总理”名义发起筹备中山医院,以孔祥熙为主任,聘请国内各界领袖,广募经费,终于在1936年底在枫林桥一带建成了中山医院。中山医院的创设,几乎全部借助社会力量而成,其中“总理”的名义吸引了大家,是事半功倍的关键。
1922年上海大学成立,孙中山正值留驻上海,筹划改组,培养革命人才,因此对上大甚为关注。他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当时正处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许多人应邀执教,该校面貌焕然一新,声誉鹊起。该校进步学生社团为了促进交流,针砭时弊,创办了《孤星》杂志,孙中山欣然为该杂志题写“孤星”刊名,以示对青年学子的扶持和寄望。孙中山逝世后,上大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有学生还在《觉悟》上发表《孙先生不死》一文,赞扬“孙先生之一切行为与思想,皆是建筑在被压迫民族之解放与利益上了”,号召全国被压迫的同胞团结起来,为完成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而努力奋斗。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表现英勇的第十九路军,来自1923年奉陆海空军大元帅孙中山之命而组建的粤军第一师。这支部队从来不忘他们是孙中山亲手缔造的部队,爱国御敌是他们的本分,所以“要以伟大牺牲精神来战胜一切”,他们以简陋的装备坚持抵抗日军长达34天,其英勇抗敌的事迹受到中国社会各界甚至西方媒体的一致称赞。
孙中山关注上海,喜欢上海,也给上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实业计划》与上海息息相关,他为浦东、洋山港构建的发展蓝图是上海一笔弥足珍贵的遗产。如今,在中国的领导下,“东方大港”已经实现,浦东开发成就斐然,而中华民族也在朝着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