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愚园路上又一名人故居对外开放!主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发言中,何洋说道:“当年路易·艾黎选择与中国和中国人民结伴同行,这种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是目前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和国际性社团组织。1937年,路易·艾黎与斯诺夫妇酝酿工业合作运动,组织抗日战争中失业的工人和难民开展生产自救,支援抗战前线年,宋庆龄在香港发起创建工合国际委员会,争取海外援助支持工合运动。截至1945年底,工合国际筹集到国际捐款和捐赠物资价值上千万美元,为支援抗战以及工合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年12月2日生于新西兰。1927年4月21日,他踏上中国的土地,此后便长期在华居住,整整六十载,他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发展中国人民同新西兰等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增进各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受到、周恩来、、宋庆龄、的亲切会见。
上海是路易·艾黎来华的第一站。位于愚园路1315弄4号的上海路易·艾黎故居建造于1912年,1932年-1937年期间,路易·艾黎就居住于此。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陈永弟介绍,根据路易·艾黎的自传记载,该建筑为一幢砖木水泥结构的三层西式楼房,室外有扶梯可直通二楼居室。路易·艾黎在此居住期间,底楼前厅为会客室和餐厅,后端为厨房等辅助用房,中间还有一间工作室,内置了一台车床和工具。底楼沿弄堂有一间车库,整栋楼前还有一座小花园。
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逝世。1992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他位于愚园路的故居被列为名人故居,并于同年6月公布为市级纪念地。2014年,上海路易·艾黎故居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去年6月,长宁区华阳路街道通过挖掘和展示愚园路上的红色地标,全力打造了“愚园人家红色印记”路易·艾黎微展厅,成为受到市民欢迎的“家门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街道与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华东联络处合作,合力推进故居的建筑修缮、史料征集、实物布展和环境提升,打造了路易·艾黎故居,向更多人展现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场景,以及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次,我们在4号楼底楼其中的一间屋子内布展,还原了路易·艾黎家当年会客室的场景。”陈永弟介绍,人们参观时看到的书橱、书桌、靠背椅、茶几、台灯、衣帽架等物品,均参照了上世纪20-30年代的家具进行复原。路易·艾黎的长孙段海龙还捐赠了上世纪70-80年代,其祖父在旅行期间使用的一台打字机,《艾黎诗选》等作品就通过这台打字机完成。
此外,故居内还陈列了小型便携式电子管收发报机、二战绑腿电键、桌面两用电键及军用电台耳机等物品。 “共产国际中国组曾在艾黎居住的顶楼房间设置秘密电台,与长征中的红军保持联系。” 陈永弟介绍,从这些展品中,参观者可以试图感受到路易·艾黎当年支持中国军民浴血抗战的生动场景。
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白燕介绍,路易·艾黎故居开放后,将与路易·艾黎微展厅共同承载愚园路街区党群服务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功能,将是街道、居民区开展便民服务的流动窗口和社区党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党建阵地。这里也将成为居民、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议事空间,让人们在“家门口”感悟身边的红色历史与文化。
在路易·艾黎微展厅和路易·艾黎故居所在的姚家角居民区,从微展厅的筹建到故居正式开馆,与路易·艾黎“同住”一条弄堂的愚园路1315弄的居民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故居守护人”的他们中,既有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也有搬来的租客,其中部分年事已高的居民,儿时还曾在弄堂里见过路易·艾黎本人。
“许多居民对位于弄堂大门口的艾黎故居都有深厚的感情,很希望故居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尽可能用好这处宝贵的红色地标。”姚家角居委会主任邱力介绍,去年路易·艾黎微展厅筹备期间,已经有许多居民主动参与其中。楼组长积极协调居民,通过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集纳各方对故居外立面和内部改造的建议,最终完成修缮的故居得到了居民的认可与支持。
作为在姚家角土生土长的年轻人,邱力在路易·艾黎微展厅开放后,也主动报名成为了“艾黎故事”的讲解员。在与老年居民的沟通中,他了解到更多路易·艾黎在愚园路居住期间的小故事,因此也力求更准确、生动地向公众传递路易·艾黎身后的国际主义精神。热心的居民们也不断出谋划策,从照片、史料搜集,到弄堂小区的环境改造,大家都积极建言献策。目前,通过居民志愿者的自治共治,路易·艾黎微展厅的运营开放已形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