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原汁原味的沪语活色生香的饭局——《上海饭局》书写上海城市文化记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女作家石磊的新书《上海饭局》近期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有腔调、有滋味的上海风物志。作者用原汁原味的沪语,讲述了一个个活色生香的饭局,将上海的文化与历史尽收其间。本书以“食”与“话”为线索,串联起上海的古与今,弄堂与城市,烟火与繁华。沪上名人轮番登场,品茶谈诗,嬉笑怒骂,将跨越大半个世纪的老上海故事带到读者面前。它巧妙地以饮食生活的切口,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上海书写,展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真实的、令人身临其境的上海语境。大量的对话、地道的沪语,原汁原味地体现了上海的文化特色。五(wu)原路和五(en)角场的“五”怎么读?落大(du)雨、着大(da)衣的“大”怎么读?这种沪语的书写与讲述均是难得的。
当然,作者并不意在探讨上海话的标准与否,而是借由这些生动的语言,给读者一种深切的代入感,娓娓道来上海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直到今天的历史、文化、生活、故事,呈现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全书以饭局为题,涵盖对上海各色美食珍馔的细腻描绘,既有现代的,也有故旧的。作者对于食物的品评别具一格,善于融合视觉、嗅觉、味觉,将饭桌上的菜色描摹得新颖别致,充满了层层推进的画面感。如写臭豆腐清蒸松叶蟹,“气味亦是磅礴的,宴至欢洽,仿佛一声长啸,十分提人精神。臭豆腐是一枝艳骨,闻着气味难言,入口柔弱无骨,那种滑糯悱恻,难描难画”。如此一写,餐桌上的食色生香跃然纸上,让书中的名目繁多的美食菜单,成为读者心心念念的向往。
除了现代上海的精致优雅情调之外,通过饭局上的回忆,本书还记录了许多老上海特色的事物,如20世纪三十年代南京路的点心店“红甜心”,要自己带只锅子去拷黄豆骨头汤……零零总总,构成一部富有历史厚重感的上海饮食生活回忆录。
饭局是由人组成的。书中,每场聚会都办得热闹丰盛,饭桌上也卧虎藏龙,集合了不少上海名人,作家、画家、钢琴家、美食家一应俱全。这些个性鲜明的艺术家们,在日常生活中引入了不少文人风雅之趣。
席间尽兴畅肆的闲谈,也将上海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上海人买梨,是一只一只买,北方人则要论斤论车;又比如简单的一个称谓,“从前上海人么,看见陌生女人,客气点,都是叫声妹妹的,温柔敦厚,又像自家人,又不像自家人,亲而不昵,糯得分寸极好。北方不是这样的,北方叫姐姐,硬派”。寥寥几句,朋友圈的“嘎三胡”中就讲出了一部丰富的上海文化大全。
本书收录的插图十分丰富,包含48页全彩油画插页以及随文的黑白摄影照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呈现上海的风貌。书中的30余幅油画均由上海油画家夏书亮所绘,包含了上海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同时,收录13幅张力奋提供的黑白摄影照片,均为抓拍上海的行人及街景,作者还为其配上了有意思的注解。
文字之外,上海饭局依然在绵延和继续,于夜夜清醒中生生不息。它需要被记录、被书写、被记忆,这本书正是站在这样的角度上,将海派文化一笔一笔落到纸上,并不断传承下去。
初夏日子,得了一点永康的名物,五指岩姜,一匣子甫临市的新姜,嫣然粉红,鲜得赛过灵芝仙草。抱着Nana,呆看了几眼,原来姜这种东西,竟拥有如此娇嫩高甜的前世。清早晨起,在心狠手辣榨取的那杯果汁里,搁了一寸新姜进去,平平无奇的果汁里,顿时有了一缕神,凛凛立在那里,久久不散,如溽湿闷热里,一柄扬眉出鞘的剑,果然好。然后剥一枚沸水里捞起来的磅礴肉粽,蘸一碟子绵白细糖,缓缓食,食完最后一口,刚巧春彦的电话打进来:“妹妹啊,侬早饭吃过了吗?”兄妹们的无轨电车,初夏日,直接开进刘旦宅先生屋里。
“刘先生是我大哥,蛮容忍我,伊脾气大,没几个人好跟伊讲闲话。刘先生屋里规矩森严,待人接物,简直有宋人遗韵,赞是赞得来。刘先生到了晚年,样样东西都戒掉了,戒得干干净净。先是拿烟酒戒掉了,再拿茶也戒掉了,再后来,画图也戒掉了,偶尔写写字,到最后,写字也戒掉了,不写了。我去刘先生屋里看伊,伊只做一桩事情,看报纸,一张《文汇报》,看几个钟头,伊跟我讲,伊连中缝都一字一句看。我蛮震撼的,刘先生年轻时候,是多少欢喜画图的人,常常在火柴盒上面画速写。人老了,萧疏起来,可以如此万念俱灰,一切不在眼睛里,妹妹,这是什么境界?
“白居易这个人,蛮啰嗦的,有一眼眼神经病的,样样事体要没闲话寻闲话写首诗的,不是首首都像《长恨歌》《琵琶行》那么好的,有时候写得清汤白水也有的。伊有两句诗,我背给侬听听:薄有文章传子弟,这句还好,没啥稀奇,后面一句么,老魁了:更无书札答公卿,蛮神抖抖,蛮气派,蛮对我山东人脾气。
“妹妹,今朝跟侬讲讲我两个小弟子好吗?两个上海小人,莺声滴沥读《离骚》,蛮赞的,跟侬讲讲。天气蛮好,妹妹侬出来走走好不好?电话 打了,隔半个钟头,阿拉思南公馆碰头好吗?不急不急,妹妹侬换件好看衣裳,我等侬。”
“我有个学生,王卫,读书不哪能用功的,安徽人,眼光好的,老早老早伊就看中徽派建筑的老宅子,人家不要的老宅子,伊统统去拆了来,收藏起来,前前后后,收了一百多套,不得了。我比伊有文化,但是我没伊有眼光。眼光这种东西,妹妹我跟侬讲,不是后天的。我记得伊早年收一套徽派的状元楼,不过一万块,现在侬试试看?伊还收过一套四川那里的老宅子,明末清初的,全楠木的,结棍得来。王卫待我交关好,我70岁生日,伊跟我讲:‘老师,侬到我这里来过生日。’伊有个闻道园,弄得蛮好。那天呼朋唤友,来了闻道园里写字画图弄白相,夜里王卫拉了一小卡车焰火来,来了厅堂前面的水面上,放焰火给我祝寿,放了足足一个钟头,妹妹,我开心啊。
“王卫有个小女儿,叫宝宝,那个时候还小,十岁都不到,我们大人白相,宝宝在园子里到处串来串去,皮得像只兔子。这个小人,画图画得好,胆子大,我跟伊一道画写生,我还没想好怎么画,伊已经一半画好了,我画不过伊,伊出来的画,像大师级的作品。我一直讲,她的画,蛮像人类的童年,没有被污染过,出来得元气淋漓。一锄头下去,挖出来的,统统是天才。妹妹,这种东西,我很看重,这种小人,我很尊重,伊是我的小师傅。
“我看看小人,跟伊讲:‘学伊做啥?没用的。你妈妈叫你来跟爷爷讲的?“宝宝讲:‘不是,爷爷你教我好不好?’
“我跟小人讲:‘古诗很难的,床前明月光,清明时节雨纷纷,这种简单的没劲的,爷爷不教的。’
“我跟宝宝讲:‘爷爷要教,就教李白杜甫的师傅写的古诗,很长很难的,大学生才学的。’
“我倒蛮吃惊,这个小人,一点点大,人么矮笃笃,皮肤黑黜黜,眼睛晶亮,主意大得不得了。我就答应伊了,教伊读屈原的《离骚》。宝宝马上跟我讲,爷爷我们不要在这里。小人带我到另外一间小房间里,走进去,格只小赤佬,茶也给我泡好了,我倒被伊吓一跳。
“乃末开始了。我认认真真准备了一本老好的册页,每堂课,教四句,教小人认字,读音,解释给伊听,还要拿《离骚》和屈原的背景,弄只故事讲给宝宝听。第一课是在闻道园上的,后来是每个礼拜六早上,宝宝的妈妈,送伊到我屋里来上课。
“有趟上好课,我请宝宝母女下楼吃中饭,隔壁只台子上,是我楼上邻居,一对小兄妹,中法混血儿,妹妹嘉函来跟我讲,阿好跟宝宝一道来学《离骚》?这对小兄妹,我蛮欢喜的,平日里走廊上遇见,小人举止很有教养,就答应她们了。我再准备了一本册页,给嘉函兄妹,一式一样,每堂课,给她们写好字,一字一句教。每堂课,总要上个三刻钟样子,两个小人,拿《离骚》背得清清爽爽。下了课,两个小人,皮是皮得来,在我屋里奔进奔出,摇椅上摇摇,拿我喷花的水壶,到处喷,钻到我的电脑房间里,看见台子上一副欧洲带回来的水晶象棋,两个小人着国际象棋去了。我的房间里,有了这两个小人,终于有了天真,有了生命,有了活泼。一首《离骚》,我教了三年半,从两个皮小人,教到她们长大一点不太皮了,妹妹啊,我好像终于做了一桩蛮好的事情。后来这几年我开画展,开幕式上一个保留节目,就是我这两个小弟子,十龄童小人,宝宝和嘉函,背诵《离骚》给大家听,妹妹啊,莺声滴沥背《离骚》,赞吗?其实这几年,妹妹我跟侬讲,我过得蛮不开心的,这种不开心,不是铜钿赚不到不开心,也不是科长做不到不开心。教两个小人读《离骚》,是我这几年里,做得最最开心的一件事,我常常心里厢倒蛮盼望礼拜六早一点到来,真的,妹妹。《离骚》是根橡皮筋,侬现在十岁,读读背背,交关有味道,侬以后到了九十岁,再读读背背,照样蛮有味道。人生么,像爬山,爬到哪一格,看见哪一格的风景,讲哪一格的话,妹妹侬讲对吗?
“《离骚》教完了,我开始教她们《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蛮朴素,蛮古风,正是正得来,小人读读蛮好的。买了两本马茂源的书回来,一样准备了册页,写写,画画,讲讲。结果么,讲了一首,疫情来了,断了六亲,没办法往来上课了。
“宝宝这个小人,极聪明极聪明,学堂里老师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伊好拿了嘴巴里盘来盘去,颠三倒四,重新弄首唐诗出来,无法无天没规没矩异想天开,灵得不得了,想到这种小人,我不敢做事情了。”
中午十二点半了,催春彦回家陪太后吃饭饭,春彦摸出枚小砚台塞给我,说:“妹妹侬没文化,不肯写字,这个小砚台么,小幽幽,侬摆了手边,当烟灰缸蛮好。妹妹,虽然婚姻没啥意思,侬男朋友还是要好好交去寻一个的,哪天侬嫁人,我油墩子哥哥,总归备份小小的嫁妆给侬的。”
与春彦分手,也饿了,顺脚晃去雁荡路味香斋,吃碗麻酱拌面点饥。味香斋一点点大的国营店堂,与一对年轻恋人拼了一桌子食面。男孩子埋头吃了一筷子拌面,大声叹了一句“适意适意”,跟女孩子讲,“牛肉汤侬吃哦,我可以续碗的,我是这里的 VIP”。我听了暗笑不止,这个男孩子,比春彦还会讲话。过了一歇,跑堂阿姨送了一小碟炒辣酱浇头来,男孩子看看我,我摇手说不是我的,男孩子想了想,说:“阿姨待我好来,送给我吃的。”然后抬头瞄一眼坐在账台上收款的阿姨,阿姨朝伊点点头,男孩子开心了:“真的是阿姨送给我吃的。”拣了块小肉送到女孩子碗里,女孩子笑。男孩子讲:“上个月,我来吃面,看见阿姨们戴的口罩太蹩脚了,看不过去,跑到车子里,拿了一包口罩送给她们,N9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