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鼓奏乐”、“专人哭丧”、“冥屋扎库”少了崇明丧葬民俗正破旧立新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丧事一办就是三四天,要请“专业人士”来哭丧,要提前请人扎好纸房子、纸衣服、纸轿子等在发孝当晚在野地里焚烧,还要请乡间铜管乐手来奏乐……这些传统的乡间丧葬民俗,今后将在崇明逐渐消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崇明区了解到,今年1月,区文明委发布《崇明区推进婚丧喜庆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倡导丧葬风俗破旧立新,坚持“不铺张浪费、不搞封建迷信、不扰民”原则,力争办丧事适度节俭、乡风民风更文明清朗。
根据“意见”,今年崇明区要建立推进移风易俗联席会议机制,引导村居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明年要制定并形成乡风文明长效推进机制。到2020年,全区移风易俗工作知晓率、达到率均力争达到100%,旧俗陋习得到有效治理,移风易俗、遏制陋习、勤俭节约将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中国素有“红白喜事”之说,高寿的人病逝的丧事叫“喜丧”,按传统习俗是要“大操大办”的。不过,受传统礼俗观念和攀比之风的影响,在崇明乡间,不管去世的人是否高寿,以前的丧事操办标准往往“就高不就低”,不少群众对此苦不堪言。
比如,以往崇明乡间办丧事都要请鼓乐班,让乡间铜管乐手在丧事现场吹奏,时间从丧事第一天傍晚持续到第二天下午,完成出殡后才停止吹奏。铜管乐声音较大,周边村民往往会受到噪音困扰。近十余年来,崇明乡间鼓乐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逐渐从鼓乐队转型成了丝竹乐队,以竹笛、二胡、阮等声音较小的乐器代替圆号、小号等声音较大的乐器。即便如此,在出殡等葬礼的特定环节,铜管乐依然少不了。有些人家还不满足于只请鼓乐班,还要请人来做“阴阳法事”,死者家属要跟着“阴阳先生”朝里朝外跪拜,仪式繁琐。
不只容易引发攀比心态、有迷信活动之嫌,一些传统丧葬民俗还有安全隐患。比如“冥屋扎库”,指的是以芦苇杆为骨架扎好纸房子、纸轿子等,放在野地里焚烧,顺便将死者生前的衣物等一起烧掉。这些纸房子往往也要扎成“二层小楼”甚至“三层小楼”,乡间电线低矮,野外焚烧“冥屋扎库”时火借风势,很容易掠到电线酿成安全事故。
崇明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传统丧葬民俗在乡间本就受到争议,但百姓往往担心“万一不搞这些,邻里乡亲要说闲话”,碍于压力才不得已而为之。“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和人们的实际需求,对传统丧葬风俗取精华、弃糟粕,建设符合现代文明、生态低碳的乡风民俗。”
根据“意见”,崇明区将全面推广建立村级红白理事会,推选群众认可、具备较强协调能力的党员、群众担任理事会成员,结合实际制定红白事操办规程,引导民众文明操办红白事,鼓励将移风易俗的内容和相关奖惩办法纳入村规民约。
记者从崇明新村乡了解到,乡里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对各村“村规民约”已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提倡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同时建立了“睦邻公约”,将规范殡葬、文明祭扫、禁止丧事大操大办等内容列入其中,组织社区讲师团深入睦邻点开设“微课堂”,引导群众移风易俗。
在竖新镇,全镇23个村居已组织群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完善红白理事会。此前,竖新镇时桥村已改组了村红白理事会,将睦邻点负责人、红白事主事人员等补充到理事会,还组建了移风易俗工作劝导队。“一旦有人家要办丧事,所在地的劝导队员一起上门开展工作,由村班子成员与本家签约、张贴意见书,并全程指导好简办工作。”
竖新镇时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孟林告诉记者,村里还制作了《丧事简办约定书》,明确“严禁焚烧冥屋扎库、念经做道场”、“严禁出殡沿途撒黄纸、花圈”等内容,对做到规定要求的村民给予1000元奖励,对大操大办、乱埋乱葬者,不得纳入困难慰问、结对帮扶、家政服务、低保等重点关爱群体,并取消2年内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竖新好人等所有评优资格。
目前,崇明区各镇、村都在建立类似的丧事简办奖惩机制。比如向化镇制定了移风易俗丧事约定书,各村居还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建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章程,同时将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中。在港西镇,一纸“移风易俗倡议书”已发到各家各户,内容包括“不办‘烧慰亲羹饭’”、“不发长寿碗、豆腐干、毛巾”等,做到倡议要求的村民可获一定物质奖励。
“要切实推动移风易俗实施,归根到底需要群众认同和支持,这就要求工作必须顺应民心、符合实际。”竖新镇党委书记陈尧说,为让工作更接地气,镇里组织村民填写移风易俗调查问卷3000余份,广泛征集民意,在此基础上制定形成了《竖新镇移风易俗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又经过了几轮座谈会后最终形成群众普遍认同的移风易俗实施标准。“为让群众无后顾之忧,我们要求村委会跨前一步,主动为群众提供一些便民服务,如统一购置花篮、音响并录制好哀乐,对水、电、垃圾分类桶等必要设施及时协调安排。”
如今,崇明乡间“丧事大操大办、比阔气、讲排场”慢慢少了,“吹吹打打、冥屋扎库、乱撒黄纸”的迷信活动没有了,“自觉简办、文明治丧、用餐控制”的新风已开始流行。
崇明向化镇北港村的陆士圣是一名老党员,前不久,他年逾八旬的父亲离世,按照本村习俗,高龄老人的丧事要办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才能显出子女的孝顺,鼓乐队、阴阳法事等环节更是一样都不能少。但这一次,陆士圣决定响应移风易俗的号召,将丧事简办:“阴阳先生就是吹吹打打,念那种听不懂的经,子女还要跟着他跑进跑出,以前我母亲过世时,我累得生了一场病。”
这一次,丧事简办后,陆士圣不仅觉得轻松了许多,一算账,还省下了一大笔开支。而且,亲人朋友非但没有对陆士圣有什么不满,反而为他竖起了大拇指。有人说:“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我们都觉得没必要,就是大家都这么搞,我们碍于面子也没办法,只好照习俗做。现在好了,有人带头,终于可以不用再操办这些事了。”无独有偶,同村村民秦柏超的老母亲过世,他也选择尽可能简办丧事: “大道理我不懂,我就知道老人活着的时候对他好才是真的,孝敬老人才是最真心实意地对老人好,人死以后就别再为了面子而铺张浪费了。”
根据“意见”,崇明区将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乡镇绩效考核评估范围和美丽乡村、农村“五美社区”等创建标准和测评体系,并作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考评的前置条件,对工作开展成效显著的村居通过以奖代补形式给予支持。
倡导“文明丧葬”之后,原先的“扎库”者、乡间吹鼓丝竹乐手等群体没有了相关收入,如何解决?崇明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部分“乡间艺人”从事“扎库”、“吹鼓班”等多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进行,倡导丧事简办对大部分此类“乡间艺人”收入影响不大,目前推进工作较为平稳。“另外,对于这些在文化、文艺方面有一技之长的百姓,我们也鼓励乡镇文化部门通过举办各类群文活动等形式吸纳他们,提供一些场地和必要设备,引导他们展示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