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山东人究竟有没有保留自己的方言和习俗。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其实闯关东的山东人是保存了一部分自己的方言的,大家可以看看辽宁大连,营口,丹东。和山东烟台话简直是无缝对接。
老一辈的东北人管山东人叫“海南丢”意思就是说大海的南面,闯关东持续了300年,浩浩荡荡的3,000万人涌入了关外,而这3,000万人中,山东人占80%多。
走旱路的一半是山东的内陆城市,比如济南,德州,济宁,他们甚至是一路乞讨,过关斩将。费劲千辛万苦的来到山海关,最后再设法过去走到关外寻找能安身立命的地方。
走水路的话就是坐船从海上过去,烟台到大连的距离是100多公里,走水路的城市,比如青岛,烟台,威海。他们一般会在旅顺口停下,随后慢慢的融入附近的各个城市。
辽宁大连,从口音上来说和烟台做到了无缝对接,外地人不仔细听根本就听不出来,都有一股海蛎子味。
大连人到达烟台后,他们会有一种还没有出大连的感觉,烟台的口音和大连的口音能做到90%多相似,这也让他们感到倍感亲切。
同样的道理,烟台人去大连,也感觉还没有出烟台,大连话和烟台话真正做到了无缝链接。另外还有丹东,营口这些城市都属于胶辽官话的语系,因此基本可以做到无障碍的沟通。
大连属于辽宁半岛的最南端,它的纬度比山海关还要低一些,我查阅了一下资料,保守估计,有70%的大连人祖上都来自山东,因此对山东在骨子里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特别是老一辈的大连人,他们向别人介绍的时候,首先会说我祖上来自于山东。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其实自明朝的时候,就有一部分的山东人漂洋过海来到辽中半岛扎根。
为什么要加一个闯字?那是因为山海关于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他们不允许关内的人踏足,因此都是偷偷摸摸的过去,抓住可是要被抓回来还是犯法的。
而走水路就避免了这个问题,走水路的话就直接绕开了山海关,就直接从水上了一路飘到辽宁半岛,还有一个就是走水路要比走旱路快很多。
走旱路的人们全靠脚力走水路,是坐船坐船,怎么着也比人力要快,因此,选择闯关东的山东人一般都是水路比旱路要多。反而这些走旱路的内陆城市,闯关东去的并不多。因为山东面朝大海,比河南,陕西这些内陆省份要便捷的多。
因此辽宁大连营口旅顺一些地方基本都是山东半岛过去闯关东的移民,所以说这些地方口音和山东人差不多,都属于胶东辽东官话。
自从顺治进入中原,到康熙,乾隆,嘉庆。他们就不断在陆地修筑,目的就是阻止关外的人进入关内。但是,即便是如此,仍然没有阻止山东人,因为山东人有天然的海上优势,他们直接从水路进发,完全绕开了清朝的防御工事,这就是为什么闯关东人山东人居多的原因了。
当时的山东移民主要来自登州府和莱州府,自从大连建成以来,这里的原始居民就分为“海南丢”和“此地巴子”
顺治年间,当时的整个东北地区仅有几万人,而辽东半岛仅有几千人。上世纪40年代,大连的山东人已达到40多万,约占当地总人口的95%以上。这也就直接说明了,为什么大连的部分饮食习惯和口音和烟台做到了无缝连接。
东北在清朝以前是一片处女地,它的开发比较晚,加之又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因此一直禁止关内的人踏足,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这里都是土地肥沃,地广人稀之地。
闯关东虽然山东人居多,但是也有河南,河北,陕西,山西,虽然有少量的湖北人,但是还是北方人占99%,这些人都属于北方语系,从语言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形成了一个混杂的移民之地。
这些人的北方语言和现在的普通话是有些相似的,随着日积月累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语种,东北语系。
东北三省包括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是土地是特别广阔的,从辽宁到黑龙江大约2000公里,因此她们的语言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在黑龙江的某些地区,还有冀鲁官话,另外,我个人认为黑龙江话是最接近普通话的语种。
由于走旱路的山东人不如走水路的,山东人多,因此,在语言上影响也不是那么深远,再加上闯关东的不只有山东人,所以各地的语言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新的方言。
东北和山东一直都有某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的人的根是在山东,尽管经历了几代甚至十几代,但是骨子里流传的相同基因不会改变,东北人和山东人一样,都有豪爽大气的性格,和东北人相处也有天然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