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何不去富裕的南方而是直奔寒冷的东北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因为历史原因,我国曾经有过不少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其规模之大,常常遍布大半个中国。
我国山东省人大规模的“闯关东”就是类似的人口迁徙之一,他们的目标是东北地区。
一般意义上来说,闯广东的时间段指的是从清顺治年间开始,到中华民国为止的这段人口迁徙历史。
从这群人的属地来看,以山东为主,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人,所以他们可以被统一看作来自中原地区。
而他们的目的地就是黑吉辽东三省所在的地区,所谓“关东”指的就是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并非指东北全境。
其实,如今山东地区的农民,依旧继承了先辈们坚韧、老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秉性。
当时的农民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等他们,他们甚至不清楚东北有没有所谓的财富和宝藏,仅凭着心中的信念,他们就敢于抛下一切出发。
山东省地域广大,是闯关东农民中的主流,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提到闯关东这一历史活动时,最先想到的总是山东人。
两个地区中间隔着一道海,从行动路线上来说,当年的农民可以通过坐船和小推车走着去两种方式到达东北。
他们可以先走到辽东半岛,从那里上船然后绕过宽阔的渤海,到渤海海域他们就可以闯过山海关了。
只不过,最早一批闯关东的几乎都是难民,他们或因为饥荒、或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失去家园。
虽然民国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铁路系统,但是这些难民怎么有资本乘坐火车呢?
因此,那时最常见的景象就是山东西部、南部和北部的农民,拖家带口浩浩荡荡地从齐鲁大地出发,一路缓慢步行至山海关以东。
从公元1644年开始,数以千万计的农民、难民踏上了闯关东这条路;一直到1949年,国内形势好转后,这一迁徙活动才停止。
从这一数据来看,闯关东现象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历史原因——生计无法解决,他们才另谋出路。
具体的个人或家庭,是历史和社会现实的缩影,按照这一逻辑,我们从个例出发进行探讨,或许能够更清晰、生动地了解这段历史。
朱开山一家从老家出发,好不容易到了东北,没想到那里才是他们艰难生活的开始。
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并非所有人都认为东北腹地才是他们最后的根据地,尤其是那些从海上出发的人。
这群人原本的计划,并非直接去东北,而是沿途闯一闯,遇到合适的地方就定居。
令人意外的是,1650年前后,一部分幸运儿的经历的并非融入当地,而是“鸠占鹊巢”;
他们从本地坐船出发,没有目的——或者说没有明确的目的,只要北边有合适的土地,他们就下船,然后和当地人一起生活。
因为人口众多,他们大都集中就近生活在了旅顺口区,分别依照不同的家族,生活在不同的村庄。
两三代人的成长之后,这些人的繁衍生息不仅让村子重新活过来了,而且连人口数量、村庄面积都扩大了数倍甚至十数倍。
因为当地虽然有耕地,但是人们有海上贸易这一优势,为什么不选择更赚钱的营生呢?
这些外来的山东人也就入乡随俗,模仿当地人进行海上贸易、加入工厂直至最后拥有自己的工厂。
几代人之后,当年闯关东来到大连旅顺口的人,早就洗去了苦难农民的形象,他们成了新一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当年这批人定居的村庄,也变成了新型的商业小镇,家家户户都住着小别墅,他们是闯关东人士中历经磨难最少的。
只不过,这只是占比很小的一部分人,对于另外很多人来说,虽然一样是海上迁徙,但是经历却迥然不同。
不同于首批闯关东的人,这群年轻人已经知道了关外的资源——可以淘出黄金、挖到人参,还有虎皮、貂皮。
更要命的是,这群年轻人不知罗盘为何物,茫茫的大海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死亡迷宫。
因此,在航行过程中很多小船上的人因为没有辨明方向而不知所踪,可能早就葬身鱼腹了。
有一些小船上搭载了一个水手或者打渔船的老船长,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能够慢慢摸到大连的港口。
这些海上漂流的人,难免会遇到大风大浪,他们被迫改变航线,结果一路飘到了朝鲜半岛甚至日本岛。
因此,这批穷困的、孤注一掷的海上闯关东之人,在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下结局很是不同。
并且他们不同于之后的那批资本家,这群年轻人除了力气,手中一点资本也没有。
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大连的山东年轻人,在这里重获新生,当地人叫他们“海南丢”,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们旅途的变化莫测。
那么这些人当年为何不选择南下呢?无论是旅途的艰辛程度还是自然环境的舒适度,去南方都优于闯关东,不是吗?
满清王朝并非中原发端的本土王朝,他们本来是山海关以外的游骑兵,虽然一直对关内虎视眈眈,但却没有机会打进山海关。
若不是当年李自成心胸狭隘,非要置吴三桂于死地,满清王朝也就没机会进入山海关了。
只不过,清兵并未根据协议协助吴三桂“”反贼。他们入关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满清。
古人非常重视风水学,而东北地区则被满清统治者认为是龙兴之地,他们已经有了一条龙,不能让东北再饲养一条新龙了。
满清统治者的做法简单异常:他们几乎杀光了东北地区所有的汉人,就是怕汉人中再出现真龙天子。
此后,汉人一律不得进入东北地区,那里也渐渐成为了蛮荒之地,所谓“流放宁古塔”,说的就是流放犯人至东北地区,可见其落后。
一直到日俄在东北发生冲突,此时满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大大降低,很多汉人也趁此机会进入了东北地区。
这是人们闯关东的第一个原因,为的是躲避战乱,当时的南方地区也祸乱四起,相比之下,东北反而更加平静。
到了民国,东北军阀张作霖发起了一系列移民活动,为的就是让东北再次兴旺起来。
张作霖的一系列措施,为东北引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些人也大都是从山东过来的。
东北地区短时间内因为张作霖的刺激,进入了经济繁荣的时代,一度超过了南方地区。
此后,日本人为了维持东北的经济,就将山东地区及其周围的人民,强制移民到东北。
山东地区的人若是去了南方,免不了会和当地人民因为土地资源问题而起冲突,这不是他们的初心。
最初一批到东北的山东人,经历了最多的磨难。时值官府黑暗、山匪作乱,加上当地人十分封闭、排外,他们想要扎根并不容易。
数千万闯关东农民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东北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东北地区早就摘掉了“蛮荒之地”的帽子。
有趣的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平衡,山东地区也早就没有了当年恶劣的生活环境。
因此,当年闯关东那一代人的后代,正在沿着自己祖先的来时路,从东北“闯进”山东。
从闯关东的历史来看,从根本来说,当时山东以及周围几个省份的农民,完全是被迫才进行人口迁徙的。
同时,它也体现了齐鲁大地上中国人民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生活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