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山东”——第一届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工作坊成功举办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23年4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主办、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协办的“抗战时期的山东”——第一届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工作坊成功举办。参与本次工作坊的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来自《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史学月刊》编辑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朗研究员致开幕词。他指出,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各大根据地中具有独特性,不仅在消灭日军总数上位居前茅,且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培养和输送做出突出贡献。但相较于其他抗日根据地而言,山东根据地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他希望“抗战时期的山东”工作坊对山东抗战史研究有所推动,青年学者在交流讨论中有更多收获和进步。第一场讨论的主题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组织建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主持。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志鹏报告论文《跨越太行山:八路军115师入鲁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乔君、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萍分别评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郭宁报告论文《1942年入鲁与中共山东根据地领导结构的调整》,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卞修跃、《抗日战争研究》副主编高莹莹分别评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弘报告论文《韧性的力量:中共组织活动方式的调试与转变(1941—1943)》,河南大学教授翁有为、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吴敏超分别评议。第二场讨论的主题为“敌后战场与伪政权”,由《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主持。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冯秀香报告论文《攻心:喊话与山东抗日根据地对伪军政治攻势》,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金以林、《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乔君分别评议。近代史研究所郝昭荔报告论文《战时军队政工干部的政治工作——以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为例》,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通、《抗日战争研究》副主编高莹莹分别评议。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秀宁报告论文《治“病”不救人:抗战时期日伪在青岛的霍乱防治》,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卞修跃、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刘志鹏分别评议。第三场讨论的主题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与社会”,由河南大学教授翁有为主持。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宁报告论文《一切为了胜利:中共山东抗日武装卫勤保障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通、吴敏超分别评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钟钦武报告论文《中国早期货币发行政策调整与物资本位制的生成》,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周祖文、《近代史研究》编审潘晓霞分别评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许俊拯报告论文《两难与两全:山东根据地的缉私(1940—1949)》,近代史研究所卞修跃研究员、周祖文分别评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郭志炜报告论文《山东根据地和解放区农业生产互助中的工分核算》,《近代史研究》编审潘晓霞、山东大学讲师宋弘分别评议。三场主题报告过后,本次工作坊进入圆桌讨论环节,主题为“山东抗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吴敏超研究员主持。金以林研究员认为,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迅速,它的建设及成功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他指出,将历史故事讲生动,尤须注意到历史中的人。历史学的基础是史料,希望学界同仁为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提供更多资料,共同推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刘志鹏教授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的成立经过及相关活动。他指出,抗战时期的山东研究除了关注抗日方面,对于日伪战略及谋划等问题仍有进一步展开研究的必要。刘萍研究员指出,论文写作中题目过大与史料不充实的问题,会导致漏洞频出和自设陷阱的情况。在史料运用上,应考虑语境,将史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她建议青年学者在起步阶段,尤其是难以驾驭大主题时,从小的题目一步步扎实做起。乔君副主编谈道,论文写作中要避免内容空洞、史感弱及“板块式写作”(组织、内容、效果)的现象。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纵向角度呈现事件和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方能体现其中的张力。乔老师鼓励青年学者从多元化视角研究中国抗战史。翁有为教授认为,以工作坊的形式聚焦山东抗战研究,将有助于深化既有研究成果。探讨山东抗战史,既要从全国形势下来看山东,也要从山东反观全国,在比较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同时,也要克服论文写作中平面化、格式化现象,增强问题意识,做到论述严密周到。杜继东主编指出,论文主标题若不是画龙点睛之笔,不必多此一举,采用平实的方式更加切题。文章标题要避免“大帽子,小问题”现象,写作中不妨从小处着眼,再对主题提炼升华。同时,也不要将题目限定的过小,应张弛有度,建议青年学者在论文选题上多下功夫。李学通研究员结合多年来从事史料工作的经验谈道,论文写不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史料挖掘得不够;若一个选题无法挖掘到足够史料,可以考虑调整或更换。他希望青年学者增强史料搜集、辨识、整理和解读的能力,夯实基础,由浅入深。卞修跃研究员提醒青年学者对概念的使用尤须慎重、精确,要避免用模糊概念泛指的现象。写作论文时应克服错字、病句现象,特别注意顿号的使用。他语重心长地谈道,专家学者的犀利点评,既是出于对学术的公正之心,也寄托了对青年人的美好祝愿。周祖文处长指出,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各个根据地中所处环境多元复杂,掺杂诸多地方力量,研究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这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魅力所在,希望将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联系起来,继续推进相关研究。高莹莹副主编认为,沦陷区研究是抗战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利用的资料还有很多。了解日伪在沦陷区的所作所为,为探讨中共相关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素材。从这一角度而言,将沦陷区同根据地研究结合,呈现的面相将更加丰富,视野也更为开阔。潘晓霞编审指出,论文写作时首先要仔细、系统性地梳理学术史,明确研究对象和问题,视野广阔,思维也会打开。同时,使用资料时应特别注意时间线索和时间节点,要有纵向的梳理和思考。经济史研究应对数字背后的意义加以阐发。《山东社会科学》廖吉广编辑表示,《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将为山东根据地研究设置固定栏目,时间延伸至解放战争时期,欢迎学界同仁投稿支持。之后,赵秀宁、宋弘、郭宁、冯秀香等青年学者结合各自研究,就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参会收获以及感想等方面畅所欲言。最后,吴敏超研究员对参会的新锐学者和特邀专家表示感谢,希望今后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能同研究山东抗战史的学者们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推出中观层面的、更具全国影响力的山东抗战史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