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解放战争生死命运的是哪一个战场?国共双方的看法惊人的一致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解放战争中,因应抗战结束后中共设立的各大边区和东北新区,自然地划分成“鄂豫(部)战区”、“华中(粟裕部)战区”、“山东(陈毅部)战区”、“晋冀鲁豫(刘邓部)战区”、“晋察冀(部)战区”、“西北(彭德怀部)战区”、“晋绥(贺龙余部)战区”、“东北(民主联军部)战区”、“海南岛战区”共9个独立的战略区。其中,“海南岛战区”影响太小,可以不计。
1946年因国军首先拿中原开刀,部“中原突围“后鄂豫战区已不存在了。后来经过战争进程演变,国共双方逐渐形成五大战区:华中(粟裕部)和山东(陈毅部)合并,成为“华东”战区;晋冀鲁豫(刘邓部)改称中原战区,晋察冀(部)改称华北战区,西北(彭德怀部)和晋绥(贺龙余部)合并,成为“西北”战区,东北(民主联军部)接收聂的黄永胜部,为东北战区。
问题来了,哪个战区(战场)最重要呢?或者说,是哪个战场决定了国共战争这盘大棋的胜负呢?
窃以为解放战争这五大战场,中原战场、华北战场、西北战场,东北战场都不是主战场。华东战场才是影响战争全局的战略枢纽之地,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山东战场。
先来看看山东的地理位置。它不像关中、山西、河北,有大山大河组成四面屏障。山东除了东面的渤海、黄海算是安全以外,其余三面,几乎无险可守。整个山东地区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战国时乐毅一口气吃掉整个齐国,然后田单又一口气将燕军赶走,复国成功。历史上这种事情,也只有在山东地区才发生过。
但山东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呢?因为齐鲁大地乃膏腴之地,自古物产丰富,渔盐之利天下闻名,还是传统的工商业发达地区。地处平原,粮食自然也相当充足。历来都是重要的经济基地。
对于山东的战略地位,清代地理大家顾祖禹在他的名作《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堪称至理。
蒋介石深知山东战场的重要性。从战争开始,无论是全面进攻,还是重点进攻,蒋介石对山东的重视程度是一致的,从未动摇过。这一点,是任何其他战场都从未有过的。而最终正是山东战场形势的转变,导致解放战争形势的逆变。
当时的山东,还是连接华北和华东、甚至宁沪杭地区的重要节点,其间最重要的铁路大动脉“津浦线”就必须过境山东,德州、济南、泰安、兖州这些重要站点的得失,直接影响着津浦路的畅通。而华东野战军在鲁南、鲁中地区的存在,意味着随时可以切断这条大动脉,蒋军焉能不惧?
陈诚后来在其《回忆录》中也说明了为什么山东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共军队的政治中心在延安,军事中心在山东,因为山东地当冲要,交通便利,有海口运输,我们如果能够消灭山东境内陈粟部队的主力,则其他战场就容易肃清了”。所以自此时起,“全面进攻”战略已经破产的蒋军,开始集中兵力搞所谓“重点进攻”,目标就是陕北和山东。
早在抗战初期,“山东省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就因为不战而弃守山东掉了脑袋,尽管他的死因很是复杂,但在军事上最大的恶果,就是华北日军得以迅速过境山东南下,直逼华东重镇徐州,从而试图与渡江北上的华中日寇会师。由于山东迅速沦陷,李宗仁第五战区所计划的徐州会战尚未完成战役准备,所以形势非常危急,就这一层来说,韩复榘死不足惜。
重点进攻阶段,蒋军在山东集结了三个兵团、24个整编师、60个整编旅共455000人,占其机动兵力的半数以上。其中还包括了“五大主力”之三:整编第74师、整编第11师和整编第5师(整编稍晚),以及整8师、整25师和桂系的整7师、整48师等精锐,可谓是志在必得。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山东军区军政一把手罗荣桓奉命率部进军东北,而派来主持山东军事的,则是抗大校长,足见延安对山东地区的重视。从陕北出发的刚刚行至河南濮阳,又接到了转任东北的命令,于是其后入主山东军区的,乃是原在华中的新四军军长陈毅。十大元帅中的三位当时的职务均与山东有关,重要性可见一斑。
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是连接关内外的最重要的跳板,堪称生命线。通过海运从东北来的大量物资及胶东本地的军需物资、充足的备战兵源,使得胶东成为华东战场的总后方。因此当时确立了“三大战略目标“,即:占领政治根据地延安、占领军事根据地沂蒙山、占领交通供应根据地胶东及烟台。
在莱芜战场、在孟良崮等著名战役中,华东野战军连续大败当面之敌,期间还包括胶东保卫战的胜利、鲁南战役的胜利和津浦路中段战役的胜利,多次全歼蒋军精锐。在孟良崮战役后,给了山东这样的评价:“在全国各区,就经济论,东北为第一位;就军事论,山东为第一位。”“总揽全局,目前大部分地区已转入反攻作战,只待山东再打一二个胜仗,即可转入全面反攻。”
1947年7月以后,令陈粟和陈谢兵团挺进中原,令刘邓兵团南渡黄河挺进鲁西南,后来跃进大别山,是解放军转入外线进攻军的开始,但并未构成解放战争的“转折点”,这两大战略行动实际正是对山东战场的战略牵制和配合。1947年10月的山东兵团进入反攻,是解放战争进入全面反攻的标志。
仅仅用时一年半时间,华野不仅彻底挫败了敌人的所谓“重点进攻”转入反攻,还于1948年9月发起济南战役,解放了这座山东境内最大的内陆城市,也是南京与天津间的最大城市。
济南战役结束王耀武被活捉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蒋军发觉大势不妙,纷纷弃城逃窜,山东境内除青岛及南部边缘少数据点外,其余全获解放。而山东战场的全面胜利,也使我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我军控制了胶济路青岛以西段、津浦路徐州以北至天津以南段,从而大大地改善了运输条件以及大规模战役的支前能力。
而周恩来则说过,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胜的转折标志是济南战役。陈诚也持同样的看法。根据其回忆录:
山东战场形势逆转后,晋冀鲁豫、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都有了发动全面进攻的前提,于是,举行一战而定乾坤的淮海战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可能。
山东问题全部解决后,作为战略预备部队的许谭山东兵团也得以归建,在兵力和物资都能够满足的条件下,华东野战军才可以倾全力与中原我军各部协同,在陇海路东段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也就是后面的淮海战役,从而一举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此外还有一个重大的战略意义,那就是山东全境解放后,华北之敌傅作义所部再无通过陆路南逃之可能,50多万人马完全依靠海路撤出亦不现实,最终只能彷徨犹豫困守平津,当东野入关之后,华北遂定。所以作为华北与华东的纽带,山东我军的胜利,也为平津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