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民族特色 弘扬传统文化——地方历史文化保护观察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特别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阔别许久后的《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在春日的夜色下再次与观众见面。这场以西安古城墙为背景、再现盛唐最高迎宾礼节的迎宾盛礼,作为国宾级文化礼仪演出,多次接待国外重要领导人并走出国门对外展演,在历史与科技相结合的光影盛宴中,仿佛穿越历史长河,重回大唐盛景。
迎宾演出不仅是西安文旅融合发展的匠心之作,也是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西安古城墙已有上千年历史,直到现在,基本保持着古代完整的城垣建筑的面貌,而这背后也是几代人的付出。新中国建设时期,西安古城墙的保与拆几度交锋,同志曾三次指示保护西安古城墙,对西安古城墙得以完整保存起到重要作用,在有关部门文物专家和市民群众的保护下,城墙最终得以善存。2015年2月,在南门内西甬道,习总书记抚摸着西安古城墙说:“城墙如此坚固、巍峨,很有古都气势!”在询问城墙保护工作时,他说:“这是世界级的宝贝,要保护传承好。”
多年来,西安城墙在“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方面持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开展了“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建立运行“1+N”管理机制,“1”是指建立一套保养、维护、巡查机制;“N”就是指动员全社会向城墙保护机构及时反馈维修建议。同时,西安市参考国内外先进遗产管理及发展经验,结合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从法律修订、标准管理、监测预警、维修维护、文化展示、旅游服务等方面,首创西安城墙遗产科学保护标准管理体系。
如今,这座曾经承担军事防卫任务的堡垒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言人”之一,展示着千年古都的历史风貌及文化内涵。
江西景德镇“因窑而生,因瓷而盛”,作为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景德镇蕴藏了我国历史上最能代表和反映中华陶瓷文明成就的大批历史遗存。据统计,该市有不可移动文物770处,保留着160余处老窑址和大量的老里弄、老厂房,现有1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处国家工业遗产。
其中御窑厂遗址更是景德镇一颗耀眼的明珠,御窑厂作为皇家御用瓷器制造场所,历经元明清三代,被誉为瓷国“皇冠上的明珠”,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根”和“魂”。为了保护御窑厂遗址,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景德镇出台了御窑厂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制定了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联合权威部门开展考古研究,建成了御窑博物馆。同时,当地积极探索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新路径,通过保留历史感、融入现代感,用新业态复活老工业遗迹,让工业遗产焕发新生。
2019年5月,习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指出:“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千年来,景德镇陶瓷“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绘就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大量“景漂”因瓷结缘,多元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也带动了更多的国际合作,让景德镇制瓷技艺与产业创新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景德镇陶瓷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
“不到喀什不算来过新疆,不去古城不算来过喀什。”这句话在新疆广为流传,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新疆南北疆文化差异大,而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喀什,集中体现了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和建筑风格特色。
喀什古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时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被誉为研究西域城市的活化石。以“老城”为符号,当地人为其传承下来的西域风情和丝路文化所骄傲,然而,千年风雨下,古城中这些整体用土坯建造的高台民居,隐患日益突出,当地人也为“老城”忧虑。而且喀什老城处于地震活跃带,生土夯筑的房屋大多缺乏抗震能力,一旦发生大地震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喀什古城改造工作进入快车道。改造过程中,当地政府部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采取“一户一设计”方式,做到保持古城原风貌,符合居民改造意愿,保证房屋安全抗震。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被最大限度保留下来。别具一格的木雕、铁艺、绘画在这里随处可见,7000多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在保留原有空间格局基础上被修缮加固。
现如今在喀什古城,叮叮作响的铜铺店,热情悠扬的乐器声,种类繁多的土陶制品……让人不禁惊叹,喀什古城,不仅仅保护着一座城,更保护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喀什古城改造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有学者称,喀什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如果说古城是历史的见证者,那拉萨古城则见证了汉藏民族融合友好发展的千年历史,从文成公主入藏到清朝在拉萨正式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再到西藏和平解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拉萨古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大地上,叙述着古城历史文化的形成、嬗变与发展。
拉萨的城建也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完善,其中八廓街更是汉藏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典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地方政府以大昭寺为中轴,借用中原地区的八卦原理,建立的八廓街遂成为西藏近代史上最为活跃的街区。随着八廓街的出现,拉萨古城逐渐被“圆圈”概念所界定,八廓街作为“脊梁”路,将不同的“圈”路串联在一起。如此一来,整个拉萨城看似纵贯东西南北,蕴含着“圈中有圈、圈圈叠加”巧妙异常的佛教理念,但其城市规划则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四平八稳的特征,而由此形成的八廓文化也成就了拉萨古城的魅力和内涵。
2019年,当地政府出台了拉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范围总面积29518平方公里,重点针对拉萨市中心城区、历史城区制定保护要求和管理措施,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梳理拉萨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发展沿革和文化特色,将拉萨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与历史发展脉络一一对应;二是从全市域、拉萨河谷(中心城区)、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和文物古迹五个不同层次推动保护工作的全域化、特色化、层次化;三是从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角度,构建适合于拉萨名城发展的整体框架;四是在政策法规和规划技术等层面形成具体有针对性的管理规定。
拉萨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城市文化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不同民族作为共存共生的有机整体共同书写的。2021年7月,习总书记到西藏考察时,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习总书记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日前举办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宣传推广通气会,发布《寻梦乡愁·江苏传统村落图鉴》专题片,通报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并同步举办相关宣传推广活动。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支持建筑业企业强信心稳增长促转型十条措施》(征求意见稿),推进政策加力助力全区经济整体好转,积极帮助自治区建筑业企业增强发展信心,持续推动全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近些年,不少地方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除加大执法力度外,更着重在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噪声防控措施等方面下功夫,增强对夜间施工噪声扰民现象的整治和引导。
近日,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的“广东省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项目现场观摩会”,在深圳市龙华区樟坑径地块项目举行。
作为山东省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重点项目,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华能董家口电厂至新区西部城区长输供热管线项目日前全面竣工,将于今冬采暖季正式投用。
《求是》杂志发表习总书记重要文章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