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刘罗锅墓地被破坏棺材打开后专家直呼:野史根本不可信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一般创作中,人们会神话历史人物的形象,但豫剧中的刘墉却与野史形容的一样,相貌丑陋,背有罗锅,身高不足一米六。
古代奉行世袭制,刘墉因此获得了恩荫,他无需参加院试、乡试、会试,直接从殿试开始,生来就是举人。
好在他也不是绣花枕头,在乾隆十六年,考中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后来还担任了知府。
在乾隆怀念刘统勋之际,他突然想起刘统勋还有一个儿子,说刘墉“学问尚优,人亦似有出息”,让他“服阕来京,着以内阁学士用,遇缺即补”。
成为了内阁学士的刘墉,轻轻松松地越过了40多个等着职位的人,平步青云,先在南书房行走,后又成为了江苏学政,这种机遇放到现代也是让人嫉妒得牙痒痒的。
乾隆四十三年,作为江苏学政的刘墉在金坛考察学员,其中有一位叫殷宝山的秀才,当堂提交了一纸《刍荛之献》,他在文中称江南士习民风吏弊,实属勇气可嘉。
他认为殷宝山是在诋毁江南,于是令官府将殷宝山当场羁押,为了查出此人还有多少狂悖无道的言论,刘墉还派人到他家中搜查。
一群官府的人浩浩荡荡地闯入殷宝山的住宅,在宅中翻箱倒柜,最终在他家中搜到了诗稿《岫亭草》两本。
里面有一篇《纪梦》写道“姓氏为红,红者朱也”,刘墉读后称其“语句荒唐,心事暧昧”,认为他心怀前朝,不安好心。
遂将殷宝山移交督抚办理,还督促官员将做序加批的人也一同揪出,一并查惩,此外,他还这件事上书直奏乾隆。
乾隆阅后龙颜大怒,怒斥地方官“所司何事,应得何罪”,将江苏相关的地方官员以失察参处。
起初想判殷宝山死罪,等刑部审讯结束后,得知诗中也写有攻击朱氏的内容,并且诗集没有得到大肆传播,乾隆这才网开一面,只将他流放塞外充军。
经过此事,判殷宝山已故的叔父殷怀璞及四个儿子都受到了株连,这位冉冉升起的秀才,还未升至高空就狠狠坠下,摔了个粉碎,想走仕途之路已是无望。
难能可贵的是,殷宝山没有放弃读书,被流放塞外也带着他的经史书籍,日后还在关外教书,大大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文化水平,使当地风气为之一变,与他之前痛斥的江南情形截然不同。
殷宝山通过善行造福了他人,再而荫及自己,也算应证了好人有好报这个说法,只可惜有好报并不意味着有好命。
看似刘墉只是揭发了一个小小的秀才,实则是扼制了清朝人才的发展,扼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刘墉的野心不小,由他而起的文字狱事件不止一件,通过文字狱,他获得了乾隆的信任和提拔,但光靠这种手段晋升终究不是长久之策。
后来的他一心想升做大学士,操之过急,反而犯下了不少错,因此受到了乾隆打压,仕途不顺,差点还掉了脑袋。
之后的他一蹶不振,做事也不用心,无欲无求反倒延年益寿,礼亲王昭梿说他:“年八十余,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射人”。
到了嘉庆年间,刘墉终于如愿以偿当上大学士,在八十五岁去世,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
嘉庆帝特许他叶落归根,葬在在今山东高密市方市乡白家庄,与他的结发妻子单氏一起。
1958年,山东省高密市注沟区组织了一次千人会,讨论主题是如何扩大耕地面积。
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决定对这一带的墓地进行清理和布置,需要清理的墓地中,正好有刘墉的墓地。
村民们知道刘墉是清朝大官,是光宗耀祖的大人物,那么他的墓地里一定有很多金银财宝,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对刘墉的墓地垂涎欲滴。
生活穷困潦倒的村民急不可耐,大会决定下来后就组织好人员,拿起锄头、铲子,当晚就匆匆地把刘墉的墓地挖通了。
在村民的坚持不懈下,第二天天刚蒙亮,这位清朝大官的墓地大门就被外力强行打开了。
大门打开的瞬间,不少人发出了欢呼雀跃的声音,那是通宵达旦后,终见成效的心旷神怡。
穿过诡异的青砖墓道,来到主室,村民们只看到了一副溃烂的棺材,周围还放有很多,据说可以替逝者照亮“黄泉路”的木炭灰和灯芯草。
随后,不死心的村民对整个墓地进行了搜刮,最终只找到了一个两公分的印章、一个小玉佛、一串朝珠和一个上朝用的笏板。
失望的村民像被生活驱赶的困兽,带着寥寥可数的文物退场,前往下一个墓地了。
后来,青岛的一家古玩店来了两个人,说来刘墉墓地里找一件皇帝御赐的陪葬品。
俩人找到了刘墉的顶子后眼前一亮,那是清朝官员的朝冠,他们对着顶子仔细打量,最后从中取出了一个黄豆大小的珠子。
遗憾的是,这颗珠子早在村民大肆挖掘时就被破坏了,听完两人的见解后,村民悔不当初。
据参与过挖掘的老人家薛家顺说:“这颗珠子如果不坏的话,大概能卖到四千块钱左右,后来这珠子连同其他一些东西一起卖给了这家古玩店,笏板卖了80块钱,小玉佛才卖了35块钱。”
清坟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没过几天,就有国家机关人员过来调查刘墉墓地的情况,并将没来得及卖掉的文物一并运到了北京。
在墓地里,他们对刘墉的骸骨也进行了检查,发现骸骨的脑壳较大,直径大约在二十五公分以上,小腿骨长大约在半米左右。
人们之所以认为刘墉个矮,主要是源自于“刘罗锅”这个别称,与之相关的故事也有不少。
其一来自于乾隆,传言刘墉参加科举时是乾隆亲自主考,乾隆帝看刘墉驼背,便问戏问:“你能以罗锅为题作诗一首吗?”
刘墉听后淡然回答:“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其二还是来自于乾隆,传言刘墉上朝叩拜的姿势怪异,引起文武百官的嘲笑,乾隆也跟着起哄:“刘爱卿,你这么一拜,不就成了罗锅了吗?”
刘墉笑说:“按大清律,皇帝赐予臣子封号,封一个字,每年可加俸禄万两。如今皇上封了‘罗锅’两个字,臣每年便可以多拿俸禄两万两,这真是皇恩浩荡啊!”
还有一种说法,说刘墉本不是驼背,年过八旬后才驼了背,被嘉庆戏称“刘坨子”,后来又被民间传成了“刘罗锅”。
以前书写野史的稗官专为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也被称为小说家,不在史官职责内的空白就由他们来填补。
像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崔杼为了掩盖自己弑君的事实,连砍三个史官,直到第四个史官和第五个候补史官继续将“崔杼弑其君”写下,他只得悻悻作罢。
让时间重回乾隆四十七年,那一年的刘墉大放异彩,查办了为人称颂的山东巡抚国泰一案。
为了一探究竟,乾隆立马派了尚书和珅同钱沣一起到山东调查此案,在钱沣的请求下,乾隆才加派了当时上任御史的刘墉。
钱沣这么做自有道理,国泰是和珅的心腹,从国泰上任山东巡抚以来,就为和珅贡献了七十万两银子。
当时的刘墉刚正不阿,众所周知,钱沣相信他能像自己一样不屈于和珅的权势,于是选择了他与自己一起负责这个案件。
和珅自然不舍得断了自己的财运,同时也害怕此事会牵连自己,便给国泰通风报信,为调查带来了不少麻烦。
于是他邀请钱沣到自己家中,一会给钱沣送女人,一会给钱沣送金银财宝,但钱沣没有动容,通通拒绝了,然后先行前往山东。
等到乾隆都催促了,两人才启程,而刘墉到了在山东后,假扮成道人,偷偷查访。
待刘墉千辛万苦带着证据回到朝堂,皇妃与和珅狼狈为奸的官员早已为国泰游说多日。
国泰案已不单单是调查这么简单,多双阴森森的眼睛盯着刘墉,只要他敢在朝堂上开口说出真相,就是与和珅势力作对。
刘墉像一名不畏生死的战士,他以证据为刃,以唇舌为盾,向朝廷历数国泰的种种罪行:
和珅老奸巨猾,事发前做了两手准备,看风向不对,直接“大义灭亲”,加之乾隆的偏袒,他在这一案中全身而退。
此案结束,和珅对他们怀恨在心,多年后以一盏毒酒了结钱沣,而晚年的刘墉则失去了当年的意气风发,对和珅及其亲信虚与委蛇,才逃过一劫。
侯杨方说:“不能以为只掌握身高、体重、血型等生理参数,甚至其骨架的每个部件,拥有了一张X光照片,就算了解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了解历史亦然。”
人都具有两面性,于山东百姓而言,他是为民请愿的好官,于读书人而言,他又是循规蹈矩的狗官。
刘墉一生清廉,却未做到不失刚正,因此,嘉庆赐谥号“文清”,而非“文正”。
人是灵活的,若想了解一个人、一件事需要盘根究底,走马观花终是片面之见,就像维护文字狱是刘墉所处的时代特色,而廉洁奉公是他的本性特征。
参考文献:《名臣》:揭示纪晓岚与刘墉“不光彩”的一面清史原来很有趣99%的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和珅发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