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快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步伐,推动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现提出如下意见。
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文化强省建设分两步走。到2010年为第一步: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强;和谐文化建设初见成效,文明风尚培育得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门类较齐全、技术较先进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左右;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文化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2011年到2020年为第二步:基本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成绩斐然,社会文明进步,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和谐中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左右,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全省文化实力、竞争力、影响力明显增强,成为全国区域性文化中心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成效明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文明进步。
——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健康发展,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市场壁垒逐步打破,市场中介组织活跃,市场管理规范,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中占有较高比重。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形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充满活力,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大增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经营性文化单位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竞争力和实力明显增强。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激发。
——文化产业比较发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到2010年底,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左右,2011年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7%左右。
——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和谐。基本建立和有效实施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管理手段,有效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综合执法得到贯彻落实,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
——文化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宣传文化工作者队伍,一支功底深厚、思维敏锐、著述丰厚的理论家队伍,一支德艺双馨、有较大影响的作家艺术家队伍,一支坚持正确导向、熟悉市场经济规则、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企业家队伍,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善于创新的专业人才队伍,拥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名演员、名作家、名编剧、名记者、名专家、名文化企业家。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科学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及时正确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思想库作用。增强干部群众抓住机遇、科学发展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强典型宣传,进一步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进一步发挥焦裕禄、史来贺、任长霞、李连成等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典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开展以“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促使全省城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吸引和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断培育和发展和谐文化。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
(二)有效开发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优势产业和知名品牌。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重点发展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武术健身、杂技表演、工艺美术和文博会展等六大优势产业。传媒出版业要积极发展传媒内容产业,注重原创节目、出版物的制作播映、出版发行和衍生产品的生产开发,改造传播模式,加快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推动产业升级,逐步把河南建成国家重要的传媒出版产业基地。文化旅游业要进一步提升郑、汴、洛“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的影响力,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伏牛山生态旅游等一批精品线路,提升河南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扩大河南文化旅游的规模和效益,使我省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强省。武术健身、杂技表演产业要整合全省资源,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做大做强武术健身、杂技表演的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用品开发等系列产业。工艺美术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扩大我省工艺美术产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文博业要认真抓好以河南博物院为龙头的博物馆藏品展览业,同时加大文物外展力度,大力发展文物复仿制业等相关产业,加快文博业发展。会展业要依托河南区位和资源优势,吸引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大型会展、节会,打造全国会展基地。要树立品牌意识,结合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我省六大文化品牌,即以《大河报》、《大河网》、《销售与市场》、《梨园春》、《武林风》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品牌,以《程婴救孤》、《风中少林》、《木兰诗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古都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南阳玉雕、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以宝丰马街书会、濮阳周口杂技等为代表的民间演艺品牌,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国际华商文化节、中原文化行等为代表的文化活动品牌,充分挖掘品牌市场价值,开发衍生产品,形成产业链条,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每年推出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文化重点项目,抓好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型文化项目,以文化重点项目的突破,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大网络文化建设,促进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物等数字文化内容快速发展并形成产业。要优先发展有线电视数字化、原创动漫游戏、文化创意及设计、影视剧创作生产、电影院线建设和改造、现代物流配送、精品旅游演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开发、大型历史文化景观建设、民间民俗文化开发、工艺美术品制造等方面的项目。每年省里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投资大、规模大、关联度高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各地也要结合实际,经过科学论证,抓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形成带动力量。尽快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联动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在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要按照“实施一批、论证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不断策划和开发新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河南文化产业项目库”,强化服务,提升功能,搭建方便有效的网上文化产业招商平台。积极参加国家和区域性的重大招商活动。充分利用我省主办的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文化行等经贸和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探索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现代招商方式,不断扩大文化产业招商成果。要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资金落实和开工建设,加强跟踪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核心层、外围层。加大对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资金支持、项目开发力度,扭转其比例缩小的被动局面,迅速扩大规模,增加在文化产业总量中的比重。在做大做强以传媒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网络文化服务等为主的外围层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升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升我省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容,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培育和发展以网络服务和信息咨询、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提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推进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培育一批民营重点文化企业、龙头文化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增加非公有资本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系。省、市、县三级都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理顺文化产业内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所有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施集团化战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加快组建若干家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出版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要加快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规模和档次,提高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增强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左右、实现利税3亿元,河南出版集团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左右、实现利税5亿元,省广电系统总收入达到40亿元左右、实现利税4.5亿元。培育、支持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形成1~2家上市公司。有条件的省辖市也要整合资源,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团。同时继续支持和促进各类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以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为龙头、骨干文化企业为支撑、中小型文化企业为基础的文化企业体系。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充分利用郑州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发挥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一带两翼四区块”的发展格局,即以郑州、开封、洛阳、新乡、三门峡、商丘为主体的沿黄文化带为主轴,以安阳、鹤壁、濮阳为主体的豫北文化产业区和以平顶山、南阳、信阳为主体的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以焦作济源特色文化区块、许昌漯河特色文化区块、周口特色文化区块、驻马店特色文化区块为支撑的,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六)建立和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积极培育资金、人才、设备、技术和艺术设计等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加紧完善展览、咨询、版权、培训等各类文化服务市场,重点发展印刷品、电子产品、艺术品、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市场。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大力发展文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在全省建立完善的文化产品现代市场营销系统,提升文化产品流通和消费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经纪、代理、策划、推介、评估、咨询、拍卖、产权交易等市场中介机构,使之成为联络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中间环节,为文化单位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发挥区位优势,尽快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文化产品集散地,推动中西部地区出版物和文化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居民文化消费意识。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文化消费新观念,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引导居民自觉进行文化消费。加快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消费水平。立足居民消费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热点,拉动文化消费需求,将居民潜在文化消费变为现实文化消费支出,促进文化消费增长,使居民文化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七)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构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精心组织实施“河南文化精品工程”和“五个一工程”,推出一批体现时代主旋律,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文艺精品。继续保持文学、书法、绘画、戏曲、民间艺术、杂技、武术等艺术门类的优势。积极调整艺术门类,大力发展歌舞剧、影视剧、交响乐等艺术形式。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省里要集中抓好河南省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各地要结合实际,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到2010年,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级财政要提供经费,确保正常发挥作用。加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0年建成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100%行政村的服务体系。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0年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作。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到2010年基本达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实施“新农村书屋工程”,到2015年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努力争取郑州嵩山古建筑群、新乡潞简王墓(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建设隋唐洛阳城、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等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加强博物馆建设,完善博物馆网络体系,使全省设施完善、功能健全、常年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00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真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尽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科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制定和落实保护方案,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科技馆、美术馆、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实行事业体制的文化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继续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同时也要积极面向市场,构建新型的内部运行机制,激发内在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及供应能力。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步伐。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步伐,培育和重塑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市场主体。一般艺术院团和一般出版单位及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报刊社,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行业组织所属事业编制的影视制作和销售单位,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复制、发行、传输网络部分及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与销售部门,都要转制为企业。妥善解决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抓好配套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明确职责,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拓宽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同的改革模式。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文化强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举措,强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各项工作。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各级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各级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一致,狠抓落实,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建立健全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和科学考评和管理体系,加强督促和检查,确保文化强省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落实和完善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支持和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文化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督促检查。同时,根据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制定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强省建设的政策环境。要进一步加大和改进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2010年我省人均文化事业费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加强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规范操作规程,充分发挥资金的导向作用。按照中央要求,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绩效考评制度,建立公共文化活动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制度。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文化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动漫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强对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宏观调控,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规范经营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净化文化环境,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三)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继续实施“四个一批”等人才工程,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家、大师和民间文化传人。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吸纳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充实到文化队伍中来。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把思想政治素质好、组织领导能力强、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发挥市场合理配置人才的作用,促进文化产业人才有序流动,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化建设上来。优化文化产业人才环境,营造有利于发挥聪明才智的舆论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政策法规环境。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