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咸阳铜川三市的人为什么说河南口音?说出来你别不信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陕西宝鸡、咸阳、铜川三市的人为什么说河南口音?这其中的原因跟当时国内的抗战形势有很大的关系。
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持久战阶段。当时华北、东北等地已经沦陷,河南成了抗战的最前线。此时的河南省身处战火之中,又偏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大蝗灾、大饥荒,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纷纷选择逃离家乡。
此时,山东早已沦陷,山西也在半沦陷中,中国唯独只有西南和西北还可以栖身。难民们只有将潼关外的陕西、甘肃、宁夏作为最后的出逃目标。
当时的陇海线作为国家战略交通尚且运营,难民选择乘坐陇海线火车往西进入到陕西,这是最快捷的逃难方式。
国民政府为了鼓励难民躲灾避难,在政策上给灾民予以支持,如可以免费乘坐火车去陕西,还给每人象征性发几元钱,要求沿线政府官员做好灾民救济安置。据统计,当时有300多万灾民,沿着陇海线进入陕西境内的宝鸡、咸阳、铜川等地。这些灾民在沿途的车站、城市流浪乞讨,实在生活不下去了,有的就携家带口,分头向铁路南北两边的山区农村继续沿街乞讨,流浪漂泊。
陕西人自古豪爽好客,怜悯同情恓惶落难之人。宝鸡、咸阳、铜川一带的陕西人,用自己的包容胸怀,热情地接纳了远道来的河南兄弟姐妹。他们视难民为亲人,从不排外,给他们送吃送饭,还帮助安顿住处,共同思谋发展生产,重新建立新的家园。
天长日久,这些河南灾民大都在陕西山区农村落脚生存了下来。他们跟当地的陕西人学做饭,学种地,学纺织,秦豫两家互通婚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共同在三秦大地繁衍生息。
直到解放后,这些河南人大部分都一直生活在陕西的山地农村,尽管他们的家乡再不是以前那种样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们从骨子里感激陕西人,感激救了他们一命的左邻右舍,感激这片物产富饶的三秦大地,所以,他们不愿离开陕西这块地方。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三线%远离城市,分散在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的48个县,多数是一厂一点或一厂多点,而且大部分工人来自河南等地。
先期河南人逃荒到陕西,后期河南人三线建设到陕西,他们对陕西有了深层的认识,与陕西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视陕西为第二故乡!河南人就这样留下来了,带着他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带着对豫中大地的思念,永远留在了陕西的宝鸡、咸阳、铜川、陕南一带,这就是四市的人为什么说河南口音的原因吧!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