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名人录!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早在8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创造了悠远而璀璨的文化。
上下八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浮着无数的惊艳和绝唱,素有侯国帝乡之称的舞阳,也当然是风起云涌、英雄辈出。
沈东平(1905—1938),原名张秉乾,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舞阳县太尉乡林庄村一个农民家庭。
18岁考入吴佩孚的学兵队,后到冯玉祥的西北军。1929年在西北军中秘密加入中国。1933年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回河南,曾任中共许昌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河南省临时工委负责人。一九三四年受华北局的派遣,来西华县恢复豫东党的活动和开辟抗日工作。他成功地争取、改造了西华县一方之强的实力派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并发展他们为特别党员,使我党恢复了在西华、豫东一带的活动。然后又成功地做好西华县县长楚博的工作,时过不久又争取了淮阳专区专员刘莪青和我们合作抗日,并分别被他们聘请为私人秘书。在西华、扶沟、淮阳、太康、沈丘、项城等县建立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在豫东广大平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抗日运动。全国抗战爆发后,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豫东特委书记,在豫东领导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7日29日,率部在河南睢县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3岁。
梁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1923年7月28日出生于舞阳县侯集镇汤庄村,有机化学家、药物化学家。
他在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面造诣颇深,特别是简化了ABC和AA′BB′系统的解析方法,并编著了《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和应用》,为推广应用该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梁晓天率先应用各种谱学技术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中国应用现代方法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先驱者。梁晓天在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52年初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54年秋回到祖国。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有机合成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是我国应用核磁共振等谱学手段的早期推广者之一,在天然产物结构解析和化学反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曾研究含“过氧”键的鹰爪甲素与青蒿素,为治疗疟疾提供了不含氮而含“过氧”的新型结构的药物。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化学学部前任常委,1993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1985-1998),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90-1994),中科院化学部副主任(1992-1994),第34届(1993)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会天然产物化学会议组委会主席,1996年当选项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任期四年)。他还在北京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的兼职教授,北京中药所,郑州化学所等的兼职研究员。还是德国《植物》杂志编委,《中国化学快报》(英文)主编,《亚洲天然产物研究》(英文)主编,《药学学报》副主编,6种化学杂志的编委,国际有机化学专业杂志“Tetrahedron” 系列(共3种)的顾问编委。
梁晓天开创了我国应用现代波谱学技术进行天然化合物结构测定的先河,获得了累累硕果。曾获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十几项。1994年获中国医学科学家奖,这是中国医学科学发展几千年,首届中国医学科学奖,得到这个千古第一奖的只有他一个人。同年又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一等奖。1995年梁晓天又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化学)。他已发表综述(含一些专著章节)10余篇,研究论文280余篇。
韩儒林(1903—1983),字鸿庵,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河南舞阳县马村乡黄林村人。九三学社社员,1958年加入中国。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赴比利时、法国、德国留学。1936年回国。曾任燕京大学、辅仁大学讲师,华西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内蒙古大学教授、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元史研究会第一届会长,中国史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从事蒙元史、西藏史、西域史研究。著有《穹庐集》,有《韩儒林文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分册》、《元朝史》等。
郭廷以(1904年1月12日~1975年9月14日),字量宇,河南省舞阳姜店乡姜店村人。1926年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毕业。执教于清华大学、河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升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49年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5年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筹备处主任,后任近代史所所长。1959年起,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合作,首创口述历史工作,以口述笔记方式,为民国史搜集资料。曾赴夏威夷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讲学及研究,并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高级研究员。1975年病逝于美国纽约。毕生致力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培植大批史学人才,为现代史学著名先驱。
张廷燎(1846-1924),字光宇,号莲衢,舞阳吴城辛安坑郭村人。早年选拔贡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乡试中举。次年,登进士,改庶吉士。光绪二年,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光绪五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十年,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光绪十一年,任掌广西道监察御史。光绪十四年,任礼科给事中。光绪十八年,任工科掌印给事中。次年,改云南迤西道。光绪二十四年,任广西按察使,署广西布政使。光绪二十七年,任浙江布政使。光绪二十九年,任广西布政使。次年,改云南布政使,同年重任广西布政使。宣统元年,任洛潼铁路公司驻汴总理。民国元年9 月,洛潼铁路公司开股东年会,准总理张廷燎辞职。
高济宇,字恩波。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2年5月23日生于河南舞阳(今舞钢枣林高庄村)。1916年就读于河南开封第一中学,次年转入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毕业后考入交通部唐山大学(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在校期间,他目睹当时中国军阀混战、帝国主义的压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教育和科学落后的状况,于是抱着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志向,于1923年春考取河南省官费留美。同年秋入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电机系学习。1931年8月高济宇回国在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化学系主任(1934—1945),教务长(1947)等职。1949年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先后任理学院长,教务长和副校长(1950—1984),1982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自1933年加入中国化学会,连续12次当选为该会的副总干事、总干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等,并先后任《化学通讯》经理编辑(1941—1943)与总编辑(19441949)。曾担任南京市科学普及协会主席,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56年加入中国,曾任南京市人大代表,第六届江苏省党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期从事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工作,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有机化学》,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被排挤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
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为陈敬瑄所阻,于是开始攻打西川。历经三年苦战,王建夺下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此后,王建接连击败黔南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拔思敬,占有两川、三峡,取得山南西道,被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王建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在位十二年,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
张永清幼年父母双亡,家贫,由叔父婶母抚养成人,23岁代人从军。由士兵而河南游击。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随刘宗棠出兵新疆。清光绪三年(1877年),克复玛纳斯、喀什喀尔等城之后,升为副将。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94-1896年),署甘肃提督,诰封建威将军 ,晋封光禄大夫,钦命头品顶戴赏戴花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任凉州总兵。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1902-1906),再署甘肃提督。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906-1908),任宁夏总兵。
张永清得知舞阳筹建高等小学堂,捐助千两俸银。在他的带动下,很快集银一万二千余两,使舞阳第一所高等小学堂迅速建成。
贾彪,东汉名士,学者。字伟节,颍川定陵(今河南舞阳北舞渡)人。初与郭泰同为太学生首领,联合李膺、陈蕃等,评论朝廷,褒贬人物。曾为新息长。后因“党锢之祸”被禁,死于家。他有兄弟三人,均较著名,以他最为突出,时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
杜袭,字子绪,生卒年不详,颍川郡定陵县(今舞阳县北舞渡镇)人。东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官员。杜袭投奔曹操之后历任西鄂县令、议郎、丞相府军祭酒、侍中、丞相府长史、驸马都尉。魏文帝时期出任督军粮御史、尚书,晋封关内侯、武平亭侯。魏明帝时期,出任曹真和司马懿的军师、太中大夫,晋封平阳乡侯,去世后谥号定侯。
韩稜(?—98),字伯师,颍川舞阳(今河南舞阳)人。唐代文学家韩愈先祖。世为乡里著姓。四岁时父亲去世。韩稜赡养母弟,以孝友著称。初为郡功曹,后为明帝征辟,五迁为尚书令。和帝即位,窦氏兄弟专权。韩稜不畏权贵,多次与窦氏抗争,举荐良吏。窦氏败灭后,典案其事,深究窦氏羽,数月未曾休息。后迁南阳太守,征入为太仆。永元十年死。
王常(?-公元36年),字颜卿,颍川郡舞阳县(今河南舞阳县)人,东汉初年将领。王莽末年,王常为弟报仇,逃亡江夏。后加入绿林军,担任偏将,攻打邻县。
公元23年,更始帝即位,任王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更始帝建都长安,任王常兼理南阳太守事务,命他可自行生杀赏罚大权,封邓王,赐姓刘氏。
更始帝失败后,王常归附光武帝刘秀,任左曹,封山桑侯。受命攻打邓奉、董欣,平定各处屯聚军队。公元29年,攻下湖陵,随光武帝打败苏茂、庞萌,又与骑都尉王霸平定沛郡乱贼。
公元30年,王常西屯长安,抵御隗嚣。公元31年,光武帝就地任王常为横野大将军,地位高于其他将领。王常分兵打败隗嚣属将高峻,挥师逼降羌人各部武装。公元33年,北上屯兵故安,抵御卢芳。公元36年,在屯所去世,谥号节侯。
李经纶,原名李景伦,男,汉族,1917年3月19日生于舞阳县九街乡井李村,自幼在本乡读书,后到县城上中学、高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舞阳县的青年学生组织建立了抗日青年救国会,李经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到1938年秋季,反动势力加紧了步伐,青年救国会被勒令取消。中共舞阳党组织及时转变工作策略,利用统战关系,使大批员和优秀青年转移到地方武装组织自卫团政训处及其所属组织中,隐蔽身份,继续进行抗战救亡工作。李经纶被派到政训处担任宣传科长,并任:“舞卫剧团”团长,他带领剧团编排了丰富多彩的剧目,以宣传抗战为主,演遍了全县城乡,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使演剧工作坚持到1940年春季。由于李经纶表现坚强积极,1938年12月经董仲恒、李持英介绍加入中国。并担任中共舞阳县委青年部干事。1939年夏,根据党组织的安排,李经纶又到原政训处所粉《自卫日报》社担任编辑。坚持了以宣传抗战为主的原则。随着舞阳政治形势的愈加紧张,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更加转向隐秘,中共豫中地委和中共舞阳县委先后成立了多个掩护机关,并通过多方努力,使舞阳私立沅泉小学也成为掩护机关,1940年9月,在党组织安排分批撤离党员干部到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中,李经纶被安排去延安。
1940年11月,李经纶到延安后,任过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督学,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党总支书记,中共延属地委秘书长。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历任中共渭南地委委员、秘书长。1950年3月后,历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长、副秘书长、省委候补委员。1957年4月,任陕西省卫生厅长、党组书记。1967年1月后即“”期间,下放到延安。1972年11月到陕西中医院院工作,任党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到1978年12月调任陕西省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1983年6月任陕西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7年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1990年12月离休。
林琳,原名李建有,男,汉族,1923年3月出生,舞阳县城人,原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4年离休。
林琳小时候曾就读于县立第一小学以及私立朝阳小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舞阳县成立了抗日青年救国会,林琳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中,并担任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救国儿童团团长。1938年6月加入中国。1939年1月根据党组织安排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学习,同年4月随中共豫南省委组织部长陈少敏率领的竹沟镇留守处一个中队、信阳挺进队两个中队和50多名干部挺进到敌后,于6月6日在湖北赵家棚与会师。林琳在独立游击队任宣传队长,后调任豫鄂挺进纵队报务训练班任指导员、干事。1944年调河南第四军分区任秘书。1945年在豫中军分区干校任协理员、教务主任、河南军区直属队协理员。1946年6月参加中原突围,在豫鄂陕四分区任电台政委。1947年3月渡黄河到达太岳军区休整。后调十二纵队三十五旅任组织科副科长。1947年7月随军南下,调豫皖苏四分区政治部任组织科副科长,参加淮海战役。后调二野十六军随营军校任三大队政委,随军渡江至南京参加接管工作。1949年参加调二野西南服务团五支队任政治处主任。1949年12月到达重庆参加接管北碚任重庆军管会北碚分会文教接管部部长、北碚区委委员、北碚市委委员。1952年12月调任市中区区委委员、宣传部部长。1954年3月调市教育局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59年任局长、党组书记兼中学党委书记、中专党委书记。后调任市宣传部副部长兼教育局长。“”中挨批斗。1971年被“解放”,任市教育局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78年5月任重庆市副市长兼市文教办主任和渝州大学党委书记。1983年9月任中共重庆市委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1994年离休。1986年至1997年任市老年大学校长、重庆市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四川省老年体育协会副主席,曾获全国老年工作功勋奖。
胡悌云,笔名惕耘、郑明,1934年农历9月16日出生于舞阳县城西街。1949年5月参加革命,1982年4月加入中国,大学本科毕业。曾任中共河南省第五届省委委员、常务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98年4月离休。
胡悌云幼时就读于舞阳县立第一小学,毕业后考入树人中学读初中两年半,考入开元高中,后转入豫州中学。1949年5月13日,在开封参加革命,后入河南大学行政学院学习,又到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洛(阳)潼(关)工作。1950年2月加入共青团。工委工作结束后,分配到开封河南人民银行干训班学习,1950年7月调许昌、禹县人民银行,负责过会计、保险及计划工作。1955年9月,经考试调入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本科学习。1958年7月毕业后参加筹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河北分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建所后,分配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组,从事政治经济学、价格、经济政策及新中国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1959年至1966年,先后在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共河北省委、国家计委、全国物委等,参加社会主义经济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价史等的研究、编写,其中1961年至196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班进修。
“”开始不久,作为经济研究所的工作骨干被当作修正主义接班人受到错误批斗,后来个人要求长期在农村、工厂和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直到1980年元月组织决定离开五七干校,分配到许昌地区行政公署工作,后任财政贸易委员会副主任。
1983年9月,调入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历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办公厅党组书记,兼任省体制改革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84年11月当选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并兼任省人民政府秘书长。1988年2月省政府换届,继续当选为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副书记,2至7月到中央党校学习。1990年11月,在中共河南省第五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委委员、常委。1991年当选为中共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大会。
1994年2月,当选为政协河南省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任中共河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他还是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1998年连续两届任政协联谊会会长。曾是中共河南省四、五、六届党代会代表,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省经济团体联合会理事长,领导科学学会长,郑州大学兼职教授。先后担任过的主要社团职务有:中国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陇兰——兰新经济促进会理事长、省国有经济研究会会长、省经济学会名誉会长、生活上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会长等。
先后出版的主编和专著书籍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内部)》、《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同志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州大观》、《河南改革九年》、《河南经济事典》、《当代河南经济史纲》、《新中国史话》(一、二、三)、《当代河南与经济丛书》(已出22种)等。
李钦哲,男,汉族,1919年6月出生于舞阳县北舞渡镇西湾李村。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8年2月加入中国,大校军衔,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陆军学院副政委,1982年按正军职离休。
李钦哲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小地主家庭,小时候,因土匪横行,曾暂住于北舞渡。他的大哥李令一、二哥李绍堂曾是舞阳早期的员,大哥李令一在1927年春去武昌参加革命了举办的农动讲习所学习,回县后负责在县城组织农民协会,开展革命活动,以及县城扒神像,剪发放足,群众反压迫、反剥削流行示威的情景。1928年因省党部派人到舞阳清党,限制革命活动,他的两个哥哥又去开封继续学习。因家境困窘李钦哲未读完初小就辍学了,直到1932年二哥到县立一小教书后,他才到一小读五年级,由于二哥是中共地下党员,常在校宣传革命主张,鼓动进步老师和学生进行革命活动,并在县城商户中积极活动,促使他们掀起了数天的罢市风潮,反对县长强行推行的借口“飞机捐”搜刮民财的行为。李绍堂遭到学校当局和保守派教员的排挤,不得已离开县立一小到私立舞泉小学任教,李钦哲也随后转到私立舞泉小学读六年级。
1934年,李钦哲到许昌省立第四中学,那时他的班主任是中共地下党员周子凡,原名周达夫,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周子凡以教课为掩护在学生中传播革命道理,他对时事议论精辟,常向学生介绍进步书刊,他指责屈辱、腐败,宣扬抗日救亡。李钦哲受周老师和进步书刊的影响,思想有了变化,而且他聪明好学,成绩尤佳,写的作文对现实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剖析,写得很有份量。但周子凡向他指出了文章中流露出反对一切用武力的情绪,是消极的,向他讲述了非正义的武力和正义的战争的区别。
现实的黑暗,世道的不公,人民的呐喊,周老师的教诲,使李钦哲逐渐萌生了投身革命的念头。
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9月,李钦哲意外得悉《解放》杂志上登载抗大“招生”的消息,便和同学李松立(周吉一)等人向周老师提出去抗大投身革命的愿望。周子凡又将自己的儿子周文会交给李钦哲带上一起去延安。就这样李钦哲和李松立、周文会离开许昌赶赴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报名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0月初,他们怀着对平型关大捷的喜悦,徒步800里走到了延安,编入抗大第三期大队学习,学习了统一战线、游击战术和军队政治工作的课程,1938年2月2日入党后又学习了怎样做的党课。同年5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敌后山东,曾到石友三部作统战工作,后分配到八中路军教导队、山东随营学校任区队长、指导员,为部队培训骨干。1940年秋选调回延安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调三五九旅七一七团任副政治教导员、教导员。参加了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
1944年中央命三五九旅分两批赴江南扩大抗日根据地,李钦哲随第二批于1945年从延安出发,过黄河后适逢日本政府宣布投降,部队开赴东北,10月他随旅先遣队被调往由长春地下党组建的“吉长部队”(吉林长春部队)工作。1949年11月南下四川、重庆与宋希濂兵团作战,解放重庆、在大庸、桑植两县开展清剿土匪工作。1951年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参加了两次一百多天的防卫战,并夺回了战略要地老秃山。1952年李钦哲任一四一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4年9月随部队回国时被授予朝鲜独立自由二级勋章。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和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2年授大校军衔。1956年被调到四十七军军部工作,担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及军副政委,前后13年,为部队的基层建设、备战、训练、施工、生产等做了大量工作。
1969年他被调到广东省军区五七干校任副校长,1974年调桂林军政干校任副政委。1982年离休。
谷大武,舞阳县吴城镇西王村人,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获密码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学与通信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校任教。2002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任访问学者,2002年被聘为教授,200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密码学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发表论文40余篇,评著1本,发明专利1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等30余项科研课题,培养了7名博士生、27名硕士生。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2年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2000年获上海市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国家“863”计划S219工程先进个人;2003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奖励基金;2000年获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吴建舟,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舞阳县辛安镇吴堂村。1937年小学毕业后考入舞阳县立中学,1939年2月经张其兰介绍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暑假他和董永民、周海硕、张其兰等10多人到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确山县竹沟镇参加青训班学习,学习结束后回本县县立中学读书,并从事党的工作。1940年4月他同周海硕、王景阁一起赴豫皖苏边区涡阳北的新兴集参加新四军,在抗大四分校政治队学习,结业后任抗大四分校一大队书记,后调新四军四师政治部文书科任科员,《拂晓报》印刷厂成立后任校对副股长。抗战胜利后分配到华中文化协会任助理编辑,后任华东建设大学教务处教务科员,预科五班班主任等职。1948年调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部任秘书,第六纵队改称二十四军后,曾任军政治部宣传副科长兼报社社长、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军党委秘书等职。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调志愿军政治部任政治工作研究室研究员、副主任,后调任志愿军党委秘书。1958年回国后,从1959年一直到1983年离职休养时,一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工作(无锡),先后任基地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基地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基地后勤部副政委、基地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务。1983年9月离休后定居在国防科工委无锡第一干休所。
,男,汉族,1935年12月生于舞阳县(现舞钢市)武功乡曹集村,1956年7月加入中国,1954年7月入伍,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大学学历,上将军衔。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
出生于农民家庭。1951年秋,他从舞阳考入当时建在郾城县的河南省立郾城中学读高中,1953年该学校与其他学校的高中部全并至漯河,成为漯河高中,他也随之到漯河高中读书。高中期间,他由于政治思想好,学习努力,生活简朴,待人忠厚宽善,与同学交往融洽,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积极参加,深为大家爱戴,被选为乙班班长。高中毕业前夕,同其他12名学生,经过严格的政审、体检后,入伍参军,从此投身军旅。离开漯河高中之前,他的老师周祖训副校长为他写下留言:“为参加祖国的国防建设而努力。”1954年7月入伍后,至1956年11月,在解放军南京第三炮兵军械技术学校、第一军械技术学校学习,1956年任第一军械技术学校教员。1957年9月至1963年10月,解放军大连俄程学院学员。1963年10月至1969年10月,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弹药处助理员。1969年10月至1975年10月,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装备部兵工处助理员。1975年10月至1982年8月,解放军参谋部装备部综合计划处参谋、副处长。1982年8月至1989年8月,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部副部长。1989年7月至1990年8月,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长(其间,1990年在国防大学高级干部哲学轮训班学习)。1990年8月至1992年11月,军品贸易办公室主任。1992年11月至1996年11月,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其间,1994年至1996年任总参党委副书记)。1996年11月至1998年4月,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1998年4月至1998年10月,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1998年10月至2002年11月,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党委书记。
2002年11月15日在中国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是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十六届中央政治委员。十五届三中全会增补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2003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一次会议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刘义王,东汉光武帝刘秀长女,母不详。建武十五年封舞阳长公主,下嫁梁松。梁松为光武帝爱婿,宠幸莫比。永平四年,汉明帝杀梁松,舞阳公主受牵连被流放。
东汉第八任皇帝顺帝刘保的女儿,名刘生,她是刘保的长女,生母是虞贵人,永和三年(138年),汉顺帝刘保册封刘生为修武长公主,又称舞阳长公主,史书没有记载她的丈夫。
襄城公主(《世说新语》作“舞阳公主”),姓司马,字脩袆,河内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之女,生母无载,嫡母杨艳,嫁王敦。
樊哙(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沛人。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汉高祖刘邦的心腹猛将。封舞阳侯,谥武侯。
司马攸(248年—283年),字大猷,小字桃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齐武闵王司马冏的父亲,母文明皇后王元姬,西晋宗室、诸侯王、书法家。
司马攸生性温和聪慧,有治理才能,因伯父司马师无子而被过继给他,袭封舞阳侯。西晋建立后封齐王,历任骠骑将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所任颇有建树。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荀勖、冯紞趁机进谗将其排挤出朝,致使司马攸气恨发病,呕血而死,时年三十六岁,谥号献王。
吴汉(?—44年),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
吴汉曾任新朝宛县亭长,后在渔阳郡贩马为业。更始元年(23年),被任命为安乐令。后归顺刘秀,封偏将军、建策侯。此后,吴汉斩杀苗曾、谢躬,平定铜马、青犊等农民军,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即位后,根据谶语任命孙咸为大司马,导致群臣反对。刘秀只得让群臣推举,群臣都推选吴汉与景丹。刘秀认为吴汉有“诛苗幽州、谢尚书”的功劳,封其为大司马,统帅全军,更封舞阳侯。吴汉死后,谥号忠侯。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魏黄初七年,明帝曹叡即位,进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为公,侯国废除。国都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西北。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以上均来自于网络,主要来自于县政府网和县博物馆馆藏,一人之力终是有限,若有错漏之处,敬请指正和海涵,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