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郑州】行走老家河南 品读早期中国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郑州大学二级教授、河南省文史馆馆员董广安认为,黄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年年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正是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具有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的生动体现,已经成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一系列经贸、文化活动的精彩呈现,进一步彰显了拜祖大典的思想引导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球华人情感交流、凝聚民心民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其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具有深远的意义。”董广安说,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创新的表达方式,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中国文化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吸引力和互动性的传播形式。
她相信,随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独具魅力的黄帝文化、根亲文化,必将不断凝聚亿万华人心向中华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此次郑州之行,非常圆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绍根告诉记者,2017年他受邀来郑州时,一位朋友向他介绍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并邀请他参加,后来因为工作调动等原因没有成行,但一直记在心里。
“这次终于实现了六年之约的‘寻根之旅’,感触很深,非常激动。来的路上,从河北进入河南地界时,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老家河南欢迎您’,一下子感觉就不一样了。”邓绍根说,河南是邓姓的发祥地,邓姓从河南南阳邓州出发向外播迁,他的先祖经过数百年辗转,到达现在的家乡江西赣州石城县。“我们那里的客家人,全部都来自河南”。
“我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土墙上找到了邓姓的发源地——邓州。看到那句刻在土方的话‘这是生你养你的土,这是生我养我的土’,突然就觉得有特别的力量,击中内心!”
“这次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让我对郑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地了解。”邓绍根说,郑州他来得次数挺多,算是比较熟悉的一座城市。可能之前过来大多都是参加讲座交流,没有深度体验,所以这次非常惊叹。尤其是郑州提出以“四地”支撑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定位十分明确。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这次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也感受到了对土地、种植、繁衍的强调和艺术再现。”邓绍根说,“这种对根文化、源文化、血缘文化的直观表达,非常震撼人心。这次回去,肯定会一直心念‘河南的土’!”
“这次应邀参加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近距离深入了解郑州,让我对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地了解。郑州历史文化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承,是郑州的一大优势。”4月22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说。
郑州区位优势明显,国际航空枢纽引领、“米”字形高铁支撑、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而且,郑州地处中原,“中”,也是中国中部的意思。
郑州的高新科技技术发展比较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拥有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诸多国家平台政策机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较好基础和优势。强月新觉得,未来郑州的发展不可限量。
郑州市提出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是一个非常明确而又具有高瞻远瞩意义的行动。强月新从传播学的专业角度分析,城市传播是新闻传播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研究,传播方式也要跟进。通过政府举办大型活动,把各行各业的人请进来,实地考察参观感受这个城市,是一种传播方式。还可以用一些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比如“网红打卡地”、各种平台“直播”等,通过互联网提升传播的速度。还要“走出去”传播,利用郑州的商贸、旅游等交流活动,进行移动化、多维度、全方位的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播。
“我是福建人,我们的根也在河南。我对郑州悠久的文化非常感兴趣。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大河村遗址,都是郑州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特色资源,可以作为城市形象传播出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告诉记者,参加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一次“寻根之旅”。
中华文化的根基在河南,国家中心城市也是“文化的中心城市”。这个优势,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感受还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工作,把文化优势发挥出来。
如何把郑州故事好好说、说得好?陈开和认为,首先就是城市形象的定位要精准、独特,找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把这个独特的吸引力传播出去。
目前,郑州提出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打造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在陈开和看来,这也是在积极挖掘、放大历史文化优势,擦亮郑州历史文化品牌,充分发掘、放大、展示郑州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质、气质。
如何把郑州的历史文化优势传播出去?可以“请进来”,比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请进来的方式。同时,郑州也可以通过组织举办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把郑州故事讲出去,传播好。
4月23日,在“学院派传媒大咖郑州行”“四地建设”座谈会上,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表示,郑州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城市,城市文明建设应当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做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对于如何宣传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陈龙表示,郑州拥有3600多年的历史,在商代城墙上可以看到从战国到明清的修补痕迹,这说明郑州在时代的演变中一直都拥有着极重的历史地位。
陈龙说,要做好社会文化建设,就要充分利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历史文化资源,做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内容,做青年人感兴趣的文化宣传产品,做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文化宣传活动。
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怎样与文化相结合?陈龙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上,加强文化建设和历史传承,对文化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
陈龙告诉记者,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采风时,感受到了商代都城规划对郑州城市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宜居城市绿色发展理念在引导城市建设。这些都体现了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文化建设方面自我加压、自我挖掘,让历史文化、传统文明渗透进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4月22日,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庄严肃穆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让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也让他意识到,最是文化能致远,传承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在参加“学院派传媒大咖郑州行”活动期间,董天策说,郑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建设以及乡土人情等方面都体现着传统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积淀;城市宣传,要注重以短视频为主的网络传播,用创造性的思维推动文化创意产业。
在他看来,当下的城市品牌建设更应当注重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社会需求,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精神的空缺也逐渐浮现,以爆火的“淄博烧烤”为例,看似意料之外,但其实意料之中,这背后透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吃下去的是烧烤,但收获的是无限美好。
对于郑州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的思路,董天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拜祖大典到豫商大会,从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到只有河南,郑州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即深挖拓展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聚最大合力,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4月23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诚在“四地建设”座谈会上表示,郑州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的战略明晰了历史文化版图中郑州的坐标,清晰了郑州的城市品牌形象,为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建设贡献了“郑州力量”。
“行走郑州,不虚此行!”他用八个字概括了自己几天来沉浸式体验的感受,他说,拜祖大典的成功举办,佐证了郑州在城市文化建设找到了抓手,形成了品牌,城市文化品牌初露峥嵘。
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郑州在拓展和提升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
他建议,一要讲好郑州故事,讲故事是对外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二要拓展故事的内容,改进讲故事的方法,用故事“树立形象,回答问题,传播思想”。三要更新传播方式,用新媒体的思维,场景化的方式,突出好玩、互动、沉浸等新时代的传播特点,“用轻量化的表达方式达到高大上的传播目标。”
冯诚告诉记者,郑州城市变化巨大,可谓“高站位、大手笔、上档次”,未来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蕴藏的精神内核,丰富城市的精神图谱,让城市的形象有血有肉更加鲜明,也让来此寻根问祖、朝圣体验的中华儿女找到心灵的故乡,获得不屈向上的精神动力。
“郑州提出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4月23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涛说。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历史遗迹遗存丰富、历史文化厚重,如何让伫立于时光深处的文化遗存活起来、动起来,重新绽放出新的生命力?是郑州未来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刘涛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数字化技术赋能,通过大数据、GIS、LBS、位置媒介……将历史文化嵌入到现实生活中。其次,要从历史文化中找到现代人的情感共同点,让人在远眺历史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刘涛建议,现在已经进入智能传播时代,传播也从简单的“观看”进化为场景体验,“把历史文化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重构,以符合出圈产品的形态,进行故事内核、表现形式的转化”,历史文化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带给受众全新的观感和体验。
“一个产品要出圈,不但要有卖点,更要有卖相!”刘涛说,卖点是“天时”,卖相是形式,“互联网时代,内容和形式同等重要,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形式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形式是走进受众世界至关重要的一步。”
作为品牌传播、文化创意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副院长薛可是第一次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非常认同郑州提出的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的举措,“只有这样才能够把郑州在华夏文明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必须的,也是很紧迫的工作。”
对具体的实践过程,薛可提出五点建议:“第一,把仪式和传承发展结合起来。拜祖大典仪式本身能提升文化自信心,增加文化凝聚力。但仅有仪式是不够的,一定要往深度走,要深度挖掘和深度传播。第二,增加体验感,没有体验感的文化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所以,要让它变成一个可触摸、可沉浸、可感受的载体,让文化变得有触摸感、具象感。第三,用数字化赋能文化,把文化变得有温度。第四,必须走年轻化的道路,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文化,弘扬文化,研究他们的需求,把文化、文创和现代传媒、现代技术平台、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让年轻人喜爱。第五,要国际化,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体系和文明生态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让宝贵的精神财富全球共享,要用外国人的视野、语境、角度解读、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未来,文创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薛可说,郑州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巨大文化宝藏的宝地,拓展和开发空间非常大。黄帝故里是一个非常有开发价值且含金量极高的IP。政府要搭好平台,管理好IP,把制作机构、生产厂家和供应链企业整合起来,真正为文创产品的发展做贡献。
“这次来郑州参加拜祖大典活动,我的心情也比较激动。参加这次活动,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 4月22日,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说。
在许加彪看来,郑州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把停留在纸面上的“同根同源”“炎黄子孙”具象化了。“通过这种庄重严肃的仪式活动,找到中国人的生命、特别是文化生命的发源地,带给中国人情感上的共鸣。”
他表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文化是重要且持久的力量。而所谓文化,除了外在的服装、社会习惯等特征外,内在的文化精神更重要。郑州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打造文化强市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举措。
郑州把民族精神传承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高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这有助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体现。“换句话说,郑州所做的‘四地建设’工作就是把华夏子孙的根留住,讲好河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许加彪说。
“我是河南信阳人,从小就知道黄帝故里在我们河南,这次能有机会回到家乡,沉浸体验拜祖活动、共同感受和探讨黄帝文化,深感荣幸和自豪。”4月22日,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接受采访时说。
陈刚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近年来,郑州在致力中原文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历史传承方面的工作可圈可点,无论是商城遗址等历史古迹,还是拜祖大典、唐宫夜宴等文化活动,以及提出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的举措,无不表现了中原大地厚重、深远的文化底蕴和致力于中华文明传播,走出去的担当精神。
陈刚说,在全媒体融媒体时代,郑州要善于利用数字技术、智能媒体等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效果。同时,发挥坐拥众多遗迹资源的地域优势,结合科技成果,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让不同地域、不同角色的人参与进来,充分挖掘、放大郑州历史文化优势,擦亮郑州历史文化品牌。
在传播黄帝文化、中原文化时,要有国际视野,提升文化跨国交流的影响力。“除海外华人华侨外,还有不少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非常愿意了解、甚至参与‘中国故事’的书写。我们要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让中原文化进一步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在读博士李思晨,是一位河南姑娘。此次回到家乡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对她而言,不仅仅是一次亲身体验,更是一次对家乡的“近身观察”。
李思晨说,今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邀请了各界人士,包括传媒界众多专家学者前来参加,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形成了不少热门话题,这一点是成功的。城市形象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新媒体的“造势”。
她告诉记者:“当代年轻人,特别是00后,仍然看重‘内容为王’,在以新媒体为渠道的前提下,吸引年轻人更需要在‘内容’上下功夫。成为网红热点的偶然性背后其实是历史底蕴的必然性来做支撑的,理塘丁真、淄博烧烤、《唐宫夜宴》这些成功案例都是这样;官方渠道发声的风格要尽量做到风趣与严肃兼具,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儿,这也是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粉丝量巨大的‘诀窍’之一;要注重细节上的人文温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座城市需要传达城市的温度与风度。要重视侧面渠道,借助优秀影视作品进行城市营销。”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特别策划“学院派传媒大咖郑州行”活动的受邀嘉宾之一,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告诉记者,从高铁站到宾馆的路上、街边的道旗和电梯间内的屏幕等公众场所播放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宣传片等,感觉郑州很擅长挖掘民族文化记忆、打造民族文化认同,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黄帝是全体中国人共拜的人文始祖,本身就属于一个祖源性的“顶天”的文化符号,“立地”就是如何将地缘性的优势和祖源性的记忆结合好。本次拜祖大典活动很好地将这两种因素互相契合、互相嵌入,既传播了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同时也为地方源源不断地吸纳了更加多元的资源。
“其实,今天的城市宣传很难,像郑州、合肥这样的城市,要想做好城市宣传,我们应该想办法提升那些对城市形象好的、向上的、向善的事件‘可见度’。我觉得,如何接住流量和用好流量,这是今天城市形象建构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媒体时代跟传统媒体时代的差别所在。”
姜红表示:“就这点而言,我认为郑州已经在努力探索并且开始慢慢‘出圈’了。未来,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宣传,在进一步做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同时,更好地宣传普及黄帝文化,充分利用这个‘顶天’的文化符号,从而让世界看见郑州、认识郑州、了解郑州。”
“郑州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古老是其文化历史资源的厚重;年轻是其在历史文化活化方面做了技术和时尚的结合。这次文旅之行,感受最深的就是郑州的发展速度,以及历史文化传播方面的创新。”谈起对郑州的印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小平如是说。
对于郑州正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打造文化强市,郭小平认为,郑州有着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与整个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契合度很高,建议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同时进行。
在国内传播方面,郭小平建议,通过现代传播技术推广,打造更多的网红打卡地来吸引游客;在国际传播方面,需要让更多的本土企业走向海外,通过打造自身的软实力,来提高郑州这座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可以通过抖音、Tiktok以及借助推特、油管等传播渠道,制作贴近网民和用户心理需求的情景剧、VR等宣传片,把郑州的城市形象推广出去,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海外的中华儿女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河南是产粮大省,河南安,则天下安!为什么大家都说‘老家河南’,因为‘老家’有粮,适合人们在此繁衍生息,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逐鹿中原更让河南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所以河南是我们的心灵故乡、文化故乡。”谈起对河南、对郑州的印象,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谢清果说。
谈到郑州正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打造文化强市,谢清果认为,“寻根之地”也就是不忘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都应该有一个心灵故乡。河南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应通过打造和发掘中原文化,让人们更好地记住中原文化对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
谢清果建议,通过更多的形式和方式,如国学教育、影视艺术、餐饮文化等不同层面打造爆款IP。比如,年画如今不一定家家都去贴,但是当它作为一种艺术品,就可以在新的时代有新的传承方式;比如河南卫视推出的“奇妙游”系列,就是通过古今贯通助力中外融通,让中华文化用世界听得懂、看得清的形式展现给世界。
4月22日,在参加“学院派传媒大咖郑州行”活动期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黄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祖祖辈辈都是在黄帝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侯迎忠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是人文精神的现代化。而人文精神的根源是黄帝文化,是华夏文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我们对黄帝文化的发扬光大。
郑州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特别是黄帝文明的发源地。郑州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打造“四地”,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有长远眼光和战略眼光的一项举措。
依靠中原大地,郑州主流媒体在传承黄帝文化上具有先天的地域优势。侯迎忠建议,郑州要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打造成凝聚全球华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文化自信的盛世大典,可以从形式、内容和特色方面去做文章。利用郑州媒体的地域优势,搭建交流平台,开发多样的传播形式,动员多元主体,挖掘黄帝文化的精髓,讲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原故事和中国故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出去,提高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
“黄帝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表达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说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4月23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主流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王灿发接受采访时说。
王灿发告诉记者,黄河文明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从未间断,原因就在于黄帝文化的韧性、弹性与融合性。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人类文明共性,而创造出的新的文明形态。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黄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表达,起到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绝佳载体。郑州提出的“四地建设”,其实就是明确了这座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定位。郑州要利用影视、戏剧、音乐、文学、建筑,甚至是城市本身,来传播黄帝文化。同时,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加强宣传,让黄帝文化贯穿国人的成长始终。
对郑州主流媒体而言,要立足于文化自信的根本,把黄帝文化放到中华文明形成的点上、根上去传播,这样才能占领文化传播的高地。具体而言,要重视策划,重视新的传播手段,采用系统思维,联合河南媒体、国内媒体,甚至是海外媒体,形成同频共振。
王灿发表示,在传播主体上,要提高新闻工作者传播黄帝文化的自觉性、科学性、创造性;在传播受众上,要有新的认识,采用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和概念,加强黄帝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面对古老的黄帝文化,我们还要强调它的创新发展。不仅要以新的形态去表达,还要通过采风,挖掘新的文化传播点。
“以前每次都是匆匆路过,只是一个过客,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河南博大的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王凤翔是湖南人,往返北京和湖南时,郑州只是列车上暂停的几分钟。
王凤翔是去年第一次来郑州,感觉就是“大”,“大河南、大郑州”,车水马龙,城市烟火气很足,基础建设也比较过硬。
作为一名学者,王凤翔对考古感兴趣,尤其是对河南的甲骨文印象深刻。他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形象符号,是大河南古代农耕文化的缩影。
“我收的第一个研究生就来自郑州,为人特别坦诚。”在工作和生活中,王凤翔说他所接触的河南人都特别好,为人朴实敦厚。“这不是偶然的,这与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他认为,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底色,河南有厚重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和地下资源,很值得好好发掘。
王凤翔提议,在视觉传播时代,文旅品牌的打造要大创作、大传播,把河南和郑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得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把握体验文化这个核心。
最后,王凤翔还认为,城市的发展要“敢为人先”,要有创造性改变,文化底蕴丰富的地方要加以开发、策划,视野要开阔,要成为中国的郑州、世界的郑州,要体现出文化的价值。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鹏飞小时候在郑州生活多年,异地求学、河南大学工作,王鹏飞对郑州最大的感受是变大了、变现代了。
王鹏飞清晰地记得,他小的时候郑州刚修了“四桥一路”,郑州人觉得很现代,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年轻人拍婚纱照都选择“四桥一路”。现在年轻人选择打卡的地标建筑越来越多了,如“大玉米”、福塔、“四个中心”等,也意味着郑州一直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跨越式发展。
王鹏飞认为,郑州的优势在于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文化软实力还没有充分展现。他建议,未来郑州城市的发展要主打青年,尤其是青年人才:“哪个城市拥有高端青年,才能拥有未来,只要抓住青年,就抓住了未来。”
从专业的角度,王鹏飞建议在文化传播上要秉承“守正、创新”,主打青年易居、青年创业等,让更多的青年留在郑州。
“文化赋能城市,文旅助力发展”。4月22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兵娟指出,竞争的加剧势必促使城市发展由经济增长转向文化吸引,郑州在此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可以通过体验式文旅活化资源,增强游览者的参与性、具身感,增进其对郑州的认知和认同。
对于现有文旅资源,张兵娟认为,要通过“整合联动”的方式围绕特定系列、主题实现文旅资源的串联,打造郑州的特色文旅区域和文旅品牌。如郑州西部荥阳、巩义、新密、登封等区域以历史文化名人、功夫、黄河文化为代表的,包含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美食文化的传统文化品牌;又如受到年轻人喜爱的老旧工厂改造和戏剧体验等更为现代的文化体验方式,让郑州市民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体验之地,让外来游客获得整体性的文化之旅。
张兵娟说,要不断开发新的文旅体验项目,利用新兴科技提升游客在文旅活动中的具身感、互动性、参与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大型城市节庆活动或城市文化特色空间、街区等,将历史文化搬进现实空间,如汉服节、城市历史纪念日;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运用新科技增强人们虚实互嵌的文旅体验,如将VR、AR等技术运用于博物馆展览,让人们以更加有趣、生动的方式体验文化、了解文化、品味文化,增进他们对郑州城市文化内涵与价值的领悟。
“我从北京出发坐高铁到郑州,只需要两个多小时,非常快。”《传媒》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杨驰原说,相比十年前来郑州,此次郑州之行不仅是一次探寻文化根脉之行,更是一次见证郑州历史巨变的时光之行。
杨驰原认为,郑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打造“四地”方面,具有较好基础和优势。新发展格局下,郑州实现文旅融合快速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现代化、科技化、国际化、产业化”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契机,从经济、产业、生态等方面,实现全方位、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抓住科技时代风口,用元宇宙赋能文旅产业尤为重要。同时,紧紧抓住海外6000多万华人这一群体,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郑州形象,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此外,变“输血”为“造血”,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给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氛围。
如何才能激发郑州文旅融合新活力?杨驰原建议,郑州文旅融合发展,还需要新的“突破口”,需要通过打造更多具有创意和特色的活动和产品来引爆市场,引导潮流。充分挖掘、做强、用好自身的文化、交通等比较优势,举全市之力,推出具有鲜明标识、富有创意的场景和项目,才能打造更强的文旅市场优势。
郑报全媒体记者 梁冰 苏瑜 张勤 刘地 王战龙 郭韬略 彭茜雅孙珂 张玉东 张晓璐张华 张倩文 李新华 徐宗福 实习记者 尹金凯 骆竟依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