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 沿黄九省(区)集中签约奏响“黄河大合唱”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淌而出,一路东行,浩浩汤汤,途经九省(区),归于渤海。黄河,镌刻在岁月的长河里,涌动着华夏文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黄河是历史的缔造者和见证者,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沿黄九省(区)共同的责任和使命。4月18日,黄河文化论坛开幕式现场,沿黄九省(区)有关部门单位集中签约了一系列合作协议。现场还展示了沿黄九省(区)2023年十大落地合作项目,举行了《黄河文化通览》首发仪式、《儒典》赠书仪式。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沿黄九省(区)将携手同行,为共同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奏响“黄河大合唱”。
“在黄河入海口抓起一把泥土,就是攥着我亲爱的祖国。”伴着清亮的童声,黄河文化论坛开幕式签约仪式正式开始。
万里黄河,横贯东西。加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是时代赋予的重大命题。开展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对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现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甘肃省、青海省、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陕西省代表们签署了沿黄九省(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合作协议,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协作体正式落地。成立国际传播协作体,携手推进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将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认同,加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国际传播中,创新的形式和丰富的手段让中国故事更有温度、更可共情。签约仪式现场,由新黄河客户端出品的《等你在黄河口》英文版,用音乐这一世界共通的语言,让黄河故事传得更广、更远。
新黄河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沿黄九省(区)党校、社科院、文联、作协、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等部门单位共同签署了弘扬红色文化合作协议、社科院合作协议、唱响新时代黄河交响曲合作协议、新时代黄河流域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合作协议、文化和旅游发展合作协议、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
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和国际传播协作体的成立,让沿黄九省(区)连接更加紧密、力量更加凝聚。2023年,签约各方将在合作协议框架下启动实施10个合作项目,共同奏响“黄河大合唱”。
签约现场公布了《沿黄九省(区)宣传文化领域2023年启动实施合作项目清单》,十个项目涉及文化艺术、文博展览、品牌传播、文学创作等多个领域。
文化艺术方面,拟于2023年6月在山东举办第二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集中展示黄河流域戏曲剧种艺术魅力和表演人才培养成果,深化沿黄九省(区)戏曲艺术交流合作;拟于2023年10月举办沿黄九省(区)新时代民歌艺术展演,推动黄河流域及中国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传承方面,举办沿黄九省(区)青少年儿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传习大会,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儿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沿黄九省(区)高中学生辩论邀请赛,开展与黄河相关的研学实践活动;文博展览方面,计划举办大河上下——黄河流域史前陶器展,首展落地北京,随后在沿黄省份进行巡展,并积极对接国外博物馆进行外展;品牌传播方面,将组织“走黄河廊道看山东高质量发展”联合采访,讲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故事;沿黄九省(区)将共同办好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微刊《黄河Style》,作为对外传播黄河文化的共同载体;打造“黄河文化”主题节目品牌矩阵,深挖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掀起黄河文化热潮;深耕黄河大集,在不同季节设计不同主题,丰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文学创作方面,拟于2023年6月份邀请沿黄省(区)推荐作家,开展主题“深扎”活动,创作一批反映山乡巨变发展成就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作品。
此外,根据沿黄九省(区)社科院合作协议,将共同编写《黄河文化“两创”年度报告》。今年将由山东社会科学院率先组织实施,采取蓝皮书的形式,计划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黄河,流淌着中华文明,奔流到海,生生不息。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凭借着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多种地形地貌与文化遗迹交相辉映,孕育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河有魂、浪淘沙,艺荟萃、文脉续,新时代下,沿黄省(区)肩负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必将在峥嵘中绘就一幅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4月18日上午,在黄河文化论坛开幕式现场,来自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代表们依次上台,他们手捧沿黄各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器皿,将黄河流域不同地段的黄河水缓缓注入装置。九段河水融为一体,寓意着黄河全流域将凝聚起强大合力,充分利用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携手续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时间拉回论坛启幕前夕,4月14日,山西吉县文旅局局长王彦章来到黄河壶口瀑布旅游景区,在汹涌的黄河中采集了一桶黄河水,倒入提前准备的水桶中。从那时开始,这桶黄河水注定拥有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它将跨越900公里,在春日的暖阳与清风的陪伴下抵达旅途终点——与沿黄各兄弟省(区)采集的黄河水相聚,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共同汇入黄河文化论坛的器皿中。
近年来,为盘活黄河文旅资源,各地都有不小的动作。以山东为例,精心组织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文化旅游带总体规划》《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系列规划,出台《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在文物保护方面,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措施》等一系列文件等,为系统保护、科学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丰富的文旅资源,是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优势。在拥有泰山、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等世界遗产,聊城、济南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子崖遗址、临淄齐国故城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祭孔大典、东营区吕剧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基础上,山东创新打造特色文旅品牌“黄河大集”。同时推出10条“沿着黄河游山东”黄河文化主题旅游线路,进一步探寻黄河文脉,发现黄河之美。
此次沿黄九省(区)共注黄河水也释放了各地充分立足地方优势,发展特色旅游,投身于黄河文化传承的决心。这捧用心浇灌出的文旅融合“新沃土”,定将持续滋养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在落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的道路上变得更加厚重。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大力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论坛开幕式现场,举行了《黄河文化通览》首发仪式。《黄河文化通览》是一套全面展示黄河文化历史变迁和丰富内涵的著作,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组织编纂,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志民先生担任主编,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吕文明教授、副院长张磊教授以及阎盛国教授担任副主编,来自沿黄6省区1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学者历时一年合作完成。该著作由中华书局出版,是全面挖掘、深入研究、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的重大学术工程。
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黄河文化维系着华夏儿女的血脉,在五千年历史中绽放夺目光彩。《黄河文化通览》纵览黄河文化的变迁历程,深入细致地阐明黄河文化的整体面貌,是推动黄河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此次首发意义非凡,既是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河文化的深一步传承,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同时,《黄河文化通览》也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世界进一步了解黄河文化。
开幕式现场,为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中国社科院、山东省委省政府向沿黄九省(区)社科院赠送了《儒典》精选版。九省(区)社科院代表接受了赠书。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充分发挥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持续加强对齐鲁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阐发,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儒典》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集中体现儒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脉络,是系统丰富、蔚为壮观的精华之典、传世之典,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级文化工程和重大标志性成果。
《儒典》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次传承实践,它的出版,也让世界多了一扇认识山东的文化之窗。《儒典》的进一步传播,让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向着更广袤的时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