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文化济阳堂蔡氏“派衍陈留”新考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我从事史志工作多年,曾组织编纂《华夏人物·尉氏先贤·蔡邕蔡文姬研究》一书,该书荣获开封市优秀成果奖。后又参加了几次纪念蔡邕蔡文姬文化庆典和世界柯蔡宗亲会的重要活动,对蔡氏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这几年我查阅典籍史料后,认为尉氏与古老的蔡姓文化渊源颇深,尤其是陈留蔡氏祖源地在尉氏,值得史志工作者深入发掘与研究。现将掌握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成文,以飨读者,并殷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国内外有志于探究蔡邕、蔡文姬故里和蔡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陈留原属郑国疆土,后为陈国所灭,故称陈留。秦初,陈留立县属三川郡治;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陈留置郡,辖开封、尉氏、民权、宁陵、雎县。东汉时辖陈留、济阳、考城、尉氏等17县,西晋改国,移治所小黄。南朝复郡治,隋开皇初废郡。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陈留官宦辈出,陈留蔡氏成为族大人众之姓氏。”福建省的多数蔡氏族谱都记载祖先源出陈留。
陈留蔡氏是东汉时期最早兴起的蔡氏家族。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蔡氏族人定居在陈留。蔡泽仕秦为相国,卒后葬于陈留尉氏,他是陈留蔡氏的开基祖[1]。蔡氏子孙移居陈留,人丁兴旺,名人辈出,长盛不衰,陈留成为蔡氏家族中最早郡望。而在东汉时期陈留蔡氏一族核心聚集地在尉氏。现考证如下:
1、汉代圈称《陈留风俗传》记载:尉氏县这一带在春秋时期属于郑国的东部边疆(圉)[2]。今天蔡庄镇这一带在郑庄公时期(公元前743--前700年)是郑国的圉地,在郑简公时期(公元前565--前529年)是郑国的圉城。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灭亡后,蔡邕的祖先为了避难,从蔡国逃亡迁徙到郑国圉地安家定居[3]。
2、《后汉书•蔡邕传》注引《蔡携碑》蔡邕十四世祖蔡寅,在汉高帝刘邦时因辅佐有功,被封为肥如侯。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西汉宣帝下诏以蔡寅曾孙肥如大夫蔡福传承家业。直到六世祖蔡勋(字君严)好黄老之学。汉哀帝时期(公元前6-前1年)以孝廉为长安邰县县长,平帝时期(公元1-5年)为郿县县令[4]。到了蔡邕祖父蔡携(字叔业),东汉顺帝时期(公元126-144年)以司空府掾属考核政绩优等,升迁新蔡县县长,享年79岁。蔡邕父亲蔡稜(字伯直)是蔡携的长子,一生未出仕为官,有清白的品行,谥号曰贞定公。嘉靖《尉氏县志》卷三《隐逸·蔡稜传》:“东汉蔡稜,字伯直。父携,稜其长子也。……年五十三卒。(出蔡邕《祖携碑》)”卷四《宅墓》:“汉蔡邕宅,在县南三十里蔡家庄。……蔡稜墓,在县南四十里隗保村,蔡邕祔葬其侧。
3、钦定《大清一统志》一百五十卷“蔡邕宅”条目下记载:“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文字虽简,但它有极高的权威性。因为它是清代皇帝由康熙至道光钦定的丛书之一,收在四库全书之中。
4、钦定《四库全书》477--38页载“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后此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仍为“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四库全书是清代顶尖学者纪昀(字晓岚)主持编纂的,参编者也都是当时的一流学者,故《四库全书》的编纂绝对权威。
5、《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方典》在“蔡家庄”条目下记载说:“蔡家庄,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
6、《河南通志·古迹上》“蔡邕宅”条记载曰:“尉氏县南三十五里名蔡家庄,邕先世之墓皆在此。”此条所记与古今图书集成基本一致。
7、 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载尉氏县八景,有蓬池温泉、蔡邕故里、阮籍啸台等。又载:“蔡议郎墓,在尉氏县南隗保,汉议郎蔡邕所葬。见《人物》。
8、《河南通志》卷之五十一(古迹)载有“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里蔡家庄,邕先世之墓皆在此。”
9、《河南总志》:“蔡邕故里、蓬池温泉、康沟月夜、清明啸台、蔡祠茂林……为尉氏八景”。
10、《河南通志》卷七十四、艺文三 阮汉闻《燕子陂蔡相公祠》诗曰:中郎伏腊故多祠,此地云埋祖帐碑,归痛陈留图像日…..。"蔡祠茂林”是尉氏八景之一,邑西三十五里,弟子阮瑀祖道处。蔡祠就是蔡邕祠,也称蔡公祠、蔡相公祠、蔡相公庙,建于公元193年,蔡邕被害后阮瑀带后学晚辈追思缅怀先贤蔡邕的古老建筑。
11、《河南县志》载:“鄢陵属颖川郡……开宪十年(600年)折鄢陵一部分高蔡坡县,蔡坡县即蔡邕故里蔡家庄。”
12、明《万历开封府志·古迹卷》“蔡家庄”条目曰:“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
13、明•王昈《尉氏八景•蔡邕故里》诗曰:“蔡邕故里在蓬池(尉氏古县名)”。
14、清•康熙《开封府志》“蔡家庄”条目曰:“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
15、《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中华书局出版):“蔡庄在河南尉氏南35里处。汉蔡邕宅基并先世之墓皆在此,令祠祀。”
16、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河南省地图集》(1997年)在文字介绍尉氏县名胜古迹中载有“蔡邕墓祠、蔡邕故里”。
17、中国地图出版社在2008年1月北京第64次修订印刷的《中国地图册》对河南省文字介绍“著名学者蔡邕(蔡文姬之父,尉氏人)。
18、《河南历代名人史迹》109页载有“蔡邕故里相传在尉氏县南17.5公里蔡庄,又名蔡相乡。因蔡邕三日周历三台,乡人荣之故称。”110页又载“尉氏蔡邕墓在尉氏县南5公里大朱村。墓前又祠及碑刻,1966年墓、碑俱毁。”
19、《河南方舆人文志略》也载有“而蔡邕(尉氏人)工书,创飞白体,亦千古独步也。”
20、《河南历史名人籍里研究》明确指出:“根据现有的各种材料,断定蔡邕及其女儿蔡琰的籍贯东汉陈留圉今地在河南省尉氏县蔡庄村。”
21、《开封市地名志》公元189年,蔡邕被权臣董卓强召进京任职,在很短时间内历任“三台”高官,拜将封侯,职务相当于宰相,家乡人深感荣耀,公元190年就将“圉乡”改名为“蔡相乡”。“蔡相乡”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立后,于1955年11月改称“蔡庄乡”。
由于从东汉末年开始,“圉乡”这个名字被“蔡相乡”代替了,所以“圉乡”之称也就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外,慢慢淡化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这就是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教授在《蔡邕故里探源》中所说的:“而原在尉氏县的南圉城,因为多次改名,而被人忽视了。”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历代名人史迹》《开封简志》《开封文物胜迹》《嘉靖尉氏县志》《道光尉氏县志》《民国尉氏县志》《洧川县志》等历史文献更加详细的分篇记载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蔡家庄,汉代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详细系统地记载了蔡邕、蔡文姬等的事迹和遗迹。
1、据《河南蔡氏始祖开支通谱》、《济阳通谱》记载,济阳蔡氏是河南开支始祖秦昭王丞相蔡泽的后裔[4]。蔡泽,战国时原为秦国大臣,长于辩议,曾献计东收周室,被昭襄王采纳,后为秦相。宋·蔡戡《蔡氏族谱世系序》叙述“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故陈留蔡氏为盛”之后,紧接着说“陈留蔡勋,仕平帝为郿令。曾孙携仕顺帝封新蔡长。携有子曰棱曰质。棱谥贞定公,生汉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蔡泽裔孙蔡勋,汉平帝时为县令,王莽篡政后闻其名,欲授为官,勋拒不赴任,携家族出走他乡。蔡勋之曾孙蔡携,东汉顺帝时以司空封新蔡长。蔡携有二子,长子名棱、次子名质。蔡棱生子邕,邕字伯喈,蔡邕幼年丧父,与叔父蔡质一家三世同居一处,不分财产,受到部族的赏誉。
蔡邕被害后,三国时魏尚书蔡睦为避祸,举家迁居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蔡氏家族居考城后,日渐兴旺。自北魏考城蔡氏出了尚书蔡睦至唐朝初年的近500年间,蔡氏家族在济阳、考城繁衍生息,后世名人辈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济阳名门望族。
2、宋代蔡戡所撰的《蔡氏族谱世系序》,载于莆田《蔡氏族谱》谱序曰:“战国有蔡泽事秦昭王为相……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故陈留蔡氏为盛。”
3、根据《蔡氏族谱》记载“蔡氏大家族中的济阳蔡氏是最盛的望族,其系出于蔡邕故里[5]。现河南尉氏蔡庄村蔡氏(蔡邕后裔)与济阳蔡氏是同宗共祖。秦初,燕人蔡泽仕秦相,策划收伏周室有功,封纲成君,卒后葬于陈留。蔡泽九世孙蔡勋,汉平帝时任眉今,勋生茂、雨亭;茂生愔;雨亭生伦;愔生携;携生稜、质;稜生邕;质生谷;邕生文姬、贞姬、袭;谷生睦。睦迁考城定居,仕魏尚书,成济阳蔡氏始居祖。尉氏蔡庄村蔡氏是蔡邕后裔,是济阳蔡氏的堂兄弟。”该家谱记载:“今天河南尉氏县蔡庄镇的蔡氏与江苏省宿迁蔡氏家族关系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4、江苏如皋县名士蔡秦亮先生在《如皋家谱中的伯祖蔡邕》一文中说:“在早先辗转看到的那本《江苏如皋蔡氏家谱》中,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蔡邕。但我们蔡氏的后裔,多应是他的父亲蔡稜公的兄弟蔡质公之后裔。所以如皋《蔡氏家谱》以及多个地方版的《蔡氏家谱》,均把蔡邕公列为伯祖,一表宗族脉延后裔之悼念,二来亦是家族门第之荣耀。
5、江苏苏州洞庭西山《蔡氏宗谱》记载:“西蔡宗祠为西山蔡氏大宗祠,奉祀蔡氏始祖叔度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伯喈)公、西山蔡氏始迁祖秘书郎蔡源公等蔡氏先祖,维孟(太伯)、继孟(仲伯)、承孟(季伯)三支各系均奉太伯为大宗,三支昭穆依次附祀。……”洞庭西山蔡氏家族原籍河南新蔡,北宋建炎年间南迁杭州、定居苏州洞庭西山,据西山蔡氏宗祠奉祀蔡邕公,可以推测洞庭西山蔡氏家族在世系传承上与尉氏蔡邕家族关系密切。
6、蔡邕在为祖父蔡携撰写的《祖携碑》中亦谓:“携字叔业,有周这胄。昔蔡叔没,成王命其子仲,使践诸侯之位,以国氏姓。君曾祖父勋,哀帝时,以孝廉为长安邰长,及君之身,增修厥德。顺帝时,以司空第,迁新蔡长。年七十九卒。长子稜,字伯直,处俗孤党,不协于时,垂翼华发,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谥法清白守节曰贞,纯行不差曰定。”这是其自述其家世的重要材料。
据此可知,西汉时蔡勋为蔡携的曾祖父,蔡邕的六世祖。上述蔡氏世系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蔡氏籍贯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1、蔡邕在《琅琊王傅蔡朗碑》中说:“公族分迁,氏家于圉。”;这个“圉”就是郑庄公时期的圉地(指今长葛、尉氏一带)、郑简公时期的圉城(指今尉氏蔡家庄)。也就是说:公元前447年,楚国将蔡国灭掉后,蔡国宗室贵族为了避祸,分别四处迁徙逃离故土,蔡邕的祖先来到郑国的圉城(今尉氏县蔡庄村)安家落户了。
2、《史记·范雎 蔡泽列传》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司马贞索隐三亭,亭名,在魏境之边。汴州尉氏县西南[6](三亭岗;今尉氏县蔡庄镇舍茶岗)。
4、蔡泽庙声名远播,文人雅士多慕名来尉氏县寻访拜谒,宋代的文学家李廌《蔡泽庙》一诗为其定居长葛来尉氏访友交游时所作。诗曰:“从横事捭阖,揣摩相抵巇。兹为富贵术,咄嗟乃自知。相形直误人,俾无百年期。遂汝齿肥心,庙食饱牲牺。”原注曰:“燕人蔡泽,相秦宣,言往代范睢者。墓在邑旁,有庙。”“墓在邑旁,有庙”,“邑”即指尉氏县,此句是说尉氏县有蔡泽墓,墓侧建有蔡泽庙。
宋代黄裳写的诗分别为《尉氏五题》有《蔡相庙》《三亭岗》《蓬池》《啸台》《七贤里》五处古迹现均在尉氏县境内。其中诗曰:“范叔脱身车箦间,一言悟主才所难……孤坟却使郑人看,只恐燕昭由此还。千古英灵果何往,人间祸福空相访。春入祠庭燕御风,交龙旌堕香尘中。”该诗大意写范睢为秦昭王相,辅佐秦昭王,燕客蔡泽入秦,代范睢为相。蔡泽任秦相数月,辞去相印。由该诗标题及“孤坟却使郑人看”、“春入祠庭燕御风”二句可知,蔡泽死后归葬于郑国尉氏县境内,祠墓相望。
5、尉氏县境内还有蔡邕墓还有蔡邕父亲蔡稜墓、琅琊王傅蔡朗墓。《嘉靖尉氏县志》卷三《隐逸·蔡稜传》:“东汉蔡稜,字伯直。父携,稜其长子也。……年五十三卒。(出蔡邕《祖携碑》)”卷四《古迹》:“蔡家庄,在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及其先世之墓皆在此,今有祠庙祀邕。”同卷《宅墓》:“汉蔡邕宅,在县南三十里蔡家庄。……蔡稜墓,在县南四十里隗村保,相传蔡邕祔葬其侧。”蔡邕的祖父蔡携、父亲蔡稜和蔡邕的坟墓都在尉氏蔡庄祖莹。
6、清初著名历史学家、金石学家黄叔璈在《中州金石考》卷一《开封府·尉氏县》条目下记载《琅琊王傅蔡朗碑》永兴六年(公元158年)蔡邕撰。汉代原碑也在尉氏县出土。碑中所说的“公族分迁,氏家于圉”的“圉”,据朱绍侯先生《蔡邕故里探源》一文考证,指尉氏古圉城[7](今尉氏县蔡庄镇)。
7、《大復山樵樊翰记》“(蔡)邕有断碑数十字,在尉氏县,近岁失其传。或即指此碑也。”
8、《尹宙碑》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初夏,蔡邕女儿蔡琰出生于蔡庄。蔡邕正在家乡得知尹宙死讯,念起同朝为官又是家乡官德好的父母官(洧阳长官)甚为敬仰便撰写碑文,该碑元代时岀土于洧川。
9、江西右布政使曹嘉《兴修蓬池碑》,尉氏县知县张大鼎《三贤祠碑记》,知县刘厚滋撰《尉氏蓬池书院章程碑》,尉氏贡生朱淑孔《重修蔡中郎祠碑记》分别详细讲述蔡庄蔡邕家世、事迹。
10、明•万历《助修三贤祠碑记》 尉氏文史工作者王广成2022年4月在贾鲁河桥下施工工地发现该碑,经过清洗,释读碑文,确定该石碑刊刻于明代中期,虽吉光片羽,亦弥足珍贵。碑中记载:“三贤祠,祀战国尉缭、汉蔡邕、晋阮籍。每岁仲秋望日致祭。”该石碑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尉氏三贤文化 源远流长,传承有序。
史学界泰斗、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发表在1997年第1期《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文章《济阳蔡氏的历史追溯》中指出,蔡国由于3次迁都,其民或迁或留,分布面较广,其民分散到各地,皆以国为姓。晋有太史蔡墨,楚有大夫蔡鸠居,齐有大夫蔡朝,秦有燕人蔡泽。研究发现,济阳蔡氏是由陈留蔡氏发展而来的,两者同根同系,实为一个支派。陈留蔡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推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书法家、经学家蔡邕,蔡邕的故里就在尉氏境内。如今,蔡姓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第44大姓,蔡姓子孙已遍布海内外。
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兴亚出版的《河南历史名人籍里研究》明确指岀“蔡邕故里在汉代陈留郡尉氏县圉乡蔡家庄” [8]。
朱绍侯教授在《蔡邕故里探源》一文明确指岀“蔡邕故里在汉代陈留郡尉氏县圉乡蔡家庄” [9]。“陈留蔡氏家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周初蔡叔度,往下可追溯至西汉初年的肥如侯蔡寅,再往下就是蔡勋、蔡携、蔡棱等。入汉以后可以说代代为官,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官宦世家。”朱绍侯指出,除蔡文姬外,蔡邕还有一女,不为世人所熟知,实际也曾显赫一时。她就是司马师的岳母、晋景献羊皇后的母亲蔡氏,据《晋书·景献羊皇后传》记载,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晋武帝泰始九年,“追赠蔡氏济阳县君”。朱绍侯认为,陈留蔡氏转为济阳蔡氏,这可能也是个契机,从而也说明了陈留蔡氏与济阳蔡氏的渊源关系。
蔡邕才华横溢,少年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在经史、辞赋、天文、音律、数术、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辉煌成就,时人称之为旷世奇才、当朝第一国士。蔡邕、蔡文姬父女的文学艺术成就,继承和发扬了中华儒林文化,对中华文化史的发展贡献卓越。蔡邕公是中华蔡氏儒林门第、书香世家的开拓者、他开创了陈留蔡氏、济阳蔡氏的辉煌篇章,蔡氏后裔从这里走向四方、开枝散叶,遍及全球。固始蔡氏、南阳蔡氏、丹阳蔡氏、苏州蔡氏、莆阳蔡氏、建阳蔡氏、漳浦蔡氏、德清蔡氏、宿迁蔡氏、辽阳蔡氏……,海内外蔡氏家族文脉相承、交相辉映,将中华蔡氏儒林文化继承发展、弘扬光大,蔡姓望族,英杰辈出,灿若星辰,彪炳华夏,名垂青史,遍及世界各地,为推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
蔡泽晚年生活居住在封地附近陈留郡尉氏县洧水流域,与尉氏县蔡氏一起繁衍生息。蔡泽死后,卒葬陈留郡尉氏县,尉氏县古有蔡泽祠墓,后世子孙伴墓而居,蔡泽后裔、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蔡家庄,有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家族墓群、蔡中郎墓、蔡邕故宅、蔡中郎祠、蔡邕书院、君子山蔡公祠等古迹,蔡氏后人四时祭祀,千秋俎豆常新、万年松柏常青。故里建筑、墓地建筑、古碑刻、名贤建筑,以及宗亲认同等。正史、地方志文献,古今各地《蔡氏宗谱》相关记载,历史遗留古碑刻、古诗文及文物古迹,流传至今尚能存有如此丰富的资料,还是不多见的。从汉魏至明清一千余年方志文献等记载尊蔡泽为始祖,蔡家庄的蔡勋、蔡携、蔡棱、蔡质、蔡邕、蔡琰、蔡袭后裔一脉相承,春露秋霜,祀典不绝。故而,海内外蔡姓宗亲多来尉氏寻根问祖。
综上所述,尉氏蔡氏,名门望族,是济阳堂蔡氏“派衍陈留”祖源地,堪称中华蔡氏儒林文化之源。
蔡邕、蔡文姬父女,不仅是尉氏县蔡邕后裔以及国内外蔡氏宗亲的骄傲和自豪,也是尉氏县人民世世代代的骄傲和自豪。尉氏县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都在自觉自愿、无怨无悔、不懈不弃地缅怀先贤英灵、保护先贤遗迹、弘扬先贤文化,此项工作艰巨而又伟大,劳神而又荣幸,耗财而又欣慰。
公元193年,蔡邕学生阮瑀、苏林、路粹、钟繇等,襄助蔡文姬将父亲灵柩从长安运回故里与祖莹合葬在一起。
公元194年,阮瑀等弟子与乡亲志士捐资在县西四十里燕子陂北岸、当年为蔡邕进京祖道饯行处建造“蔡邕祠堂”并刻碑纪念。
公元263年阮籍死后,尉氏县在啸台之上建造“三贤祠”,祠堂内供奉着尉缭、蔡邕、阮籍三位贤士。从尉氏县清朝知县张大鼎的《三贤祠碑记》可知:自晋以来,每次修建尉氏县城墙,都会使“三贤祠”焕然一新。
公元1376年,尉氏县蔡庄镇朱氏敬仰蔡邕的学问与品德,就定居在蔡邕墓侧,自愿义务为蔡邕看墓护祠。从清朝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大朱村岁贡朱淑孔写的《重修蔡中郞祠碑记》看,朱氏祖祖辈辈至少先后八次修葺蔡邕祠堂,至今墓前松柏苍翠,香火不断。
公元1541年,尉氏县又在尉缭故宅处(原尉氏一中院内)修建了蓬池书院,院内塑立蔡邕、阮籍神像,供学子们效法圣贤精神,弘扬先贤文化。扶沟县进士、江西右布政使曹嘉撰写《兴修蓬池书院碑》赞美此次壮举。
公元1546年,尉氏县大营镇君李村先祖李廷宪义士,见当年阮瑀等人修建的蔡邕祠庙年久破旧,就带领族人在原址处重新修建,香火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期。2003年,李廷宪后裔继承发扬先祖敬贤爱贤精神,又在原址上建起了“蔡邕祠庙”。
1998年3月,尉氏县成立了“蔡邕蔡琰文化研究会”,并聘请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先生担任荣誉会长。这些年来,在朱教授的参与和带动下,尉氏县蔡氏文化研究会成员在弘扬光大蔡氏文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7年8月,尉氏县政府组织召开了“纪念蔡文姬诞辰1830周年”纪念活动及书画展,海峡两岸及国内外5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项活动。会上,朱绍侯教授作了《要把尉氏县蔡邕、蔡琰文化研究会办成全国蔡氏文化研究中心》的报告。会后,尉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了第十二辑《历史文化名人蔡邕、蔡文姬》专刊。
2007年9月,为了迎接台湾蔡氏后裔及国内外蔡氏宗亲会来尉氏县蔡庄镇蔡庄村和大朱村寻根祭祖,尉氏县蔡氏文化研究会协助蔡庄村蔡邕后裔重建了蔡邕祠堂,树立了蔡邕和蔡文姬雕像,修整了蔡邕墓。
2008年8月,尉氏县政府组织召开了“纪念蔡文姬归汉1800周年”大型活动,河南省蔡氏宗亲会主要成员参加了活动。
2012年9月,尉氏县政府组织开展了“纪念蔡邕诞辰1880周年”大型活动。会后,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了第十五辑《纪念蔡邕诞辰1880周年》专刊。
2014年,尉氏县政府在联席会议室举行了“蔡邕、蔡文姬研讨会”暨《蔡文姬和曹操》小说首发仪式。会上,台湾一国两制研究会理事长蔡武璋先生为韩咏明的《蔡文姬与曹操》长篇小说发行剪彩并发言,河南省人才史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兴亚先生作了重要讲线月,尉氏县史志办组织人员认真总结历年来发扬光大蔡氏文化的成果,编纂了大型图书《华夏人物·尉氏先贤·蔡邕蔡文姬研究》。该书于2019年3月28日,荣获开封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开封市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8年,尉氏县蔡邕故里文化园及其文姬楼、文姬湖竣工。6月12日上午,县政府举行了朱绍侯教授题写的“蔡邕故里”碑揭幕仪式。朱绍侯先生和开封市地方史志办主任曹景宪、党组成员孙玲莅临现场并揭幕。
2019年中秋节,尉氏县蔡氏宗亲会和蔡氏文化研究会成员拜谒君李村君子山上的蔡邕祠庙之际,朱绍侯先生又欣然题写了“蔡公祠”匾额。
农历九月九日,由河南省蔡氏宗亲会主办、大营镇政府协办的主题为“吉祥重阳·礼敬先贤--2019登高君子山暨蔡公祠揭匾仪式”,在尉氏县大营镇君李村君子山举行,河南省和台湾省蔡氏宗亲会代表以及开封市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
2023年2月17日,世界柯蔡宗亲总会蔡文献总会长、蔡辉煌秘书长,柯晓童副秘书长,蔡玉建副总会长,河南蔡氏宗亲总会秘书长蔡晓临一行人齐聚尉氏开展寻根问祖、拜祭祖先,传递亲情,商务联谊等活动,这是尉氏、河南、乃至我国文化领域里可圏可点的一件事情。
3 月 30 日,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会长蔡松朝先生,率领世界蔡氏宗亲总会恳亲团在蔡庄镇蔡中郎祠堂举行了隆重的祭祖典礼,在庄重的礼炮声中,祭祖活动拉开序幕,蔡氏裔孙虔敬谦和地恭立于中郎祠台阶之前,整个仪式沿承规制,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等程序有序进行。祭拜典礼完毕后,宗亲代表又持续赶往大朱村蔡氏家族墓葬地(蔡邕的祖父蔡携、父亲蔡稜和蔡邕的坟墓)举行祭拜仪式。蔡氏宗亲们以虔诚之心,持香拜祖,寄托了对先祖的无上敬仰和感恩之心。
[1]《战国策》记载蔡泽封地“刚成城”今为许昌东北的刚城(离尉氏县仅十几里)。
宋·蔡戡《蔡氏族谱世系序》叙述“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故陈留蔡氏为盛”。
宋代蔡泽庙声名远播,文人雅士多慕名来尉氏县寻访拜谒,宋代的文学家李廌《蔡泽庙》一诗为其定居长葛来尉氏访友交游时所作。原诗标题下注曰:“燕人蔡泽,相秦宣,言往代范睢者。墓在邑旁,有庙。”“墓在邑旁,有庙”,“邑”即指尉氏县,此句是说尉氏县有蔡泽墓,墓侧建有蔡泽庙。
宋代黄裳写的诗《尉氏五题》有《蔡相庙》《三亭岗》《蓬池》、《啸台》《七贤里》古迹俱在尉氏县域内。该诗大意写范睢为秦昭王相,辅佐秦昭王,燕客蔡泽入秦,代范睢为相。蔡泽任秦相数月,辞去相印。由该诗标题及“孤坟却使郑人看”“春入祠庭燕御风”二句可知,蔡泽死后归葬于郑国尉氏县境内,祠墓相望。
[2](汉)圈称《陈留风俗传》曰:“尉氏,郑国之东鄙,弊狱,官名也,郑大夫尉氏之邑。(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曰:“圉,边垂也。”《左传·昭公五年》载:“(公元前537年)晋韩宣子如楚送女……韩起返,郑伯(郑简公)劳诸圉。”杜预注曰:“圉,郑地名。”这是圉做为地名较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上的重要例证。这个“圉地”指的就是今天长葛县、鄢陵县、尉氏县这一带。乾隆版《新郑县志·疆域志》记载:“春秋时郑国疆域:北到廪延(即今河南延津县),南到氾城(在今河南襄城县南),东到匡城(在今河南扶沟县西部),西到颖谷(在今河南登封县)。”
[3]蔡邕在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所作《琅琊王傅蔡朗碑》记载了蔡氏源流史及部分蔡氏族人迁徙到尉氏县古圉城的史实。碑文记载:“君讳朗,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缺,王室遂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清初著名历史学家、金石学家黄叔璥在《中州金石考》卷一《开封府尉氏县》条目下记载:《琅琊王傅蔡朗碑》蔡邕撰。《大復山樵樊翰记》:(蔡)邕有断碑数十字,在尉氏县。
[4] 据《济阳通谱》记载,济南蔡氏本源于轩辕黄帝之后,济阳蔡氏是河南载支始祖昭王丞相蔡泽的后裔。蔡泽战国时原为秦国大臣,长于辨议,曾献计东收周室,被昭襄王采纳,后为秦相。蔡泽裔孙蔡勋,汉平帝时为郿县令,王莽篡政后闻其名,欲授为官司,勋拒不赴任,携家族出走它乡。蔡勋之曾孙蔡携东汉顺帝时以司空封新蔡长。蔡携有二子,长子名棱,次子名质。长子棱生子邕,邕字伯喈,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通经史,定六经文字,创“熹平石经”,名扬千古。蔡邕幼年丧父和叔父蔡质同财共聚。蔡邕成名后被董卓所用,后因同情董卓被司徙王允害死狱中。蔡邕故后,葬于开封尉氏祖祖莹。蔡邕女蔡琰,字文姬,博学多才,通音律,著“胡笳十八拍”,史称一代才女。蔡邕被害后,蔡睦为避祸举家迁居考城(今兰考县)。蔡氏家族居考城后,家族日渐兴旺。自北魏考城蔡氏出了尚书蔡睦至唐朝初年的近500年间、蔡氏家族在济阳考城繁衍生息,后世中名人辈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济阳名门望族。
[5]朱绍侯先生在《济阳蔡氏郡望的历史追溯》中说:“正如蔡氏《济阳通谱》所说:‘千枝一本,万派同源。’其本其源皆在上蔡,而在千枝万派之中,济阳蔡氏则为蔡氏族中最兴盛显赫的望族。”蔡氏济阳堂又源于陈留堂。“济阳蔡氏是由陈留蔡氏发展来的,两者是同根同系,实是一个枝派。”陈留郡尉氏县南蔡家庄,古称蔡相乡,是陈留蔡氏繁衍生息之地,自古就是名门望族,历史久远,其先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蔡国。
[6]史記 卷七十九 ‧ 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见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
[7]清黄叔璥《中州金石考》卷一记载,蔡邕于东汉永兴六年(应为永兴元年)所撰的《琅琊王傅蔡朗碑》汉代原碑也在尉氏县出土。《琅琊王傅蔡朗碑》所说的“公族分迁,氏家于圉”的“圉”,据朱绍侯先生《蔡邕故里探源》一文考证,当指尉氏古圉城(今尉氏县蔡庄镇)。蔡朗碑在尉氏县,说明蔡朗墓也应在尉氏县,蔡朗与蔡邕同宗同族,死后也是葬在尉氏县蔡家庄的蔡氏祖茔之内。
朱绍侯教授说:“蔡邕与阮瑀是师生关系,也可以由此断定蔡邕也是尉氏人。因为在中国儒家有一个法:‘有来学,无往教。’意思是说,学生要到老师家去学,老师不能到学生家去教。蔡邕教过很多学生,住地不一,如果让蔡邕到学生家去教,他怎么会跑得过来?所以蔡邕的学生,如路粹、阮瑀、苏林家都在尉氏。另外,明清各种版本的《尉氏县志》都记有三贤祠,所谓“三贤”,即指尉缭、蔡邕、阮籍。蔡邕如果不是尉氏人,他怎能进入尉氏县的三贤祠。
史学泰斗,历史学家朱绍侯《蔡邕故里探源》:“在尉氏的南圉城,因多次改名,反而被忽视了,故有些字典、辞典都把圉收在杞县内,而南圉城反而不知去向。但至清朝时,形势大变。在尉氏的西南圉城已显露出来。故蔡邕故里在尉氏说,也多为学术界所承认。明清诸多地方志皆称蔡邕故里在尉氏县西南三十五里蔡家庄(古圉乡所在地)。”(《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第8页)
[8]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兴亚、河南图书馆馆长马怀云在2002年1月1日公开岀版的《河南历史名人籍里研究》明确指岀“蔡邕故里在汉代陈留郡尉氏县圉乡蔡家庄”。
[9]史学界泰斗、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发表在1997年第1期《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文章《济阳蔡氏的历史追溯》。
(本文作者李建强系河南省博物院特邀研究员、开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尉氏县史志办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