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的地位 至高至上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0月13日,省委书记徐光春在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开学仪式上向师生们作了一场题为《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彩演讲——
今天我再到郑州大学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与郑州大学师生有约,每年要来一次与大家见见面,说说话,吃吃饭,这是我第五次来和大家进行交流。二是郑州大学嵩阳书院今天正式开学,这是郑州大学的一件大事,也是河南教育文化界的一件喜事。同时,我很高兴被聘为书院名誉院长,拿着这个聘书,既感到荣幸又感到沉甸甸的。嵩阳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所产生的思想成果是中华思想文化的精髓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时至今天还在教育、激励着我们为社会作贡献,推动着新时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要把书院形成的思想精华传承和发扬,把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建成一个大家学习、研究和实践、发展国学的重要场所。相信大家一定会把书院办好,把国学学习好、研究好、发扬好、光大好。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作为一个文化情结深厚、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兵,来河南工作后,中原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文化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在河南的五个春秋里,我在工作之中、工作之余对中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思考,随着对河南历史文化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我发现河南有本钱来谈文化,河南也有地位来论历史,我对文化强省建设和旅游立省战略更加自觉、更加自信,并逐渐形成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认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有三千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历史曾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浓缩,不仅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在今天乃至将来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我用形象的语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来概括和评价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河南历史时空气脉之使然,更是河南历史现实张力之使然,既是回溯历史长河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是立足现实视角透视得出的结论。下面,我就“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这一话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河南地处九州之中,有“中州”之称;河南横跨中国中部黄淮大平原,又有“中原”之谓;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数千年来,这一地区的政治安危关乎天下兴亡,经济起伏关乎国家强弱,文化盛衰关乎民族荣辱,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类四大古老文明,无不有其源头活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就有“一元论”和“多元论”之争,但无论“一元论”还是“多元论”,中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地位在学术界历来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华夏文明的诞生地,河南所孕育的历史如木之根本、水之渊薮,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之源看,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动,或者在河南建都立业,经过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由中华人文始祖衍生出了数以千计的姓氏,以中原沃土为家,流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今的中华大姓中绝大部分源头在中原,河南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
从中华文明史之源看,学术界关于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主要有原始农业、城邑、金属器具、文字以至国家的雏形,最能反映社会组织进化的就是城邑,所以考证文明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找城”,找到了“城”也就找到了文明的源头、文明的遗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不约而同把重点锁定在中原,经考古研究后发现,“黄帝”创业活动的重点地域即今灵宝西坡遗址、“禹都阳城”即今登封王城岗城址、“夏启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遗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师二里头遗址等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这些考据都证明,由黄帝开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点就在中原地区。在此前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最早摆脱了蒙昧和野蛮,选育、栽培、收割和加工农作物,发展了原始农业;炼铜、冶铁、制造工具,发明了冶金术;使用契刻符号、甲骨文记载表意,创造了文字;开启了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建立了城市;黄帝在有熊(今新郑市)开创初始的政权制度,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初现了文明曙光。而中国第一个国家夏出现并发展在为“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国”就成为我们国家的称谓。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多远,河南历史就有多远。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司马光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写照。五千年文明史中,一幅幅惊心动魄、震古烁今的历史话剧在此拉开帷幕,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决定王朝更迭的重大战役,也有奠定宏图霸业的诸侯会盟;既有牵动天下的治国方略,也有关乎兴衰的重大改革;既有促进民族团结的和亲之行,也有广结万邦的友好出使;既有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政治统治开凿的大运河,也有为促进对外交流开辟的丝绸之路;既有儒释道法的思想巅峰,也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无不浓墨重彩地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这些重大史实,对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意义,不仅左右着中原地区的发展,也事关全国的发展,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如,大禹临终时将职位传给伯益,他的儿子启出兵杀死伯益并建立夏朝,开创了以后历代王朝由一家一姓世袭统治的先例,禅让制由此被世袭制所替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对历史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不仅决定着古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也推动着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始终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如,出生于上蔡的秦朝宰相李斯所提出并实行的郡县制,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地方政权建制,影响了数千年中国行政层级架构,一直延续至今。
对历史兴衰具有转折意义,不仅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也反映着中华文明的曲折演变。如,北宋的覆亡和宋室的南迁,使中原地区失去往日中心地位并日渐衰微,此后古代中国发展虽仍有不少亮点,也曾出现了永宣之治、康乾盛世,但从整体上看在世界文明发展竞争中开始逐渐衰落。回顾中原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河南历史在中国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原治则天下治、中原兴则天下兴、中原废则天下废。
优越的物候和区位条件,长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大地成为古代中国社会万千气象的折射镜,使中原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万花筒,也使河南历史成为中国历史风云变幻的大舞台。
具体说,一是体现在多样上,涵盖了人类的起源、物种的发生、社会的演变。从早期的猿人到早期的智人,再到现代人的演进和形成,都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印,是人类演变的一个缩影;从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到将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品种大多最早在中原地区选育成功;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原地区最早跨入先进社会形态的大门。
二是标示在丰富上,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政权更迭、制度创新,还是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产业形态的产生发展;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艺术品种形式的丰富,还是重要军事战争的发生、军事理论的孕育和军事人才的成长;无论是科技发明、科技巨擘,还是官办的教育机构、民办的著名书院、世人敬仰的教育大家,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
三是反映在完整上,涵盖了历朝历代每个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整体嬗递体系。中国文明有多长,河南文明就有多长,河南起步、辉煌、鼎盛、衰落、复兴的历史轨迹与中国的历史轨迹是呈两条高度正相关的曲线。我们参观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形成的共识就是藏品具有“多、全、土”等特点,“多”就是多种多样,藏品极为丰富;“全”就是囊括各个发展阶段、各个朝代;“土”就是在河南本地挖掘出土的。我到过很多博物院,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没有一个像河南博物院这样,其藏品都是在河南“土生土长”的。综上所述,河南历史纵向发展不断线,横向剖析不缺项,是研究中国历史无可替代的一本重要教材。
数千年来,在河南上演的史剧,上牵江山社稷,下连黎民百姓,既影响着生产方式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沿袭,也影响着上层建筑的演进、民族精神的塑造。
一是推动重大政治制度的演进。从诸侯分封制,到郡县制、路府制度,建都中原的王朝政权,所形成的治国理念和政权架构,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基础。隋炀帝在东都洛阳开始施行科举制度,到1905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开封结束,经历代完善确立了中国上千年封建社会选人用人的基本制度模式,时至今天考试制度仍然是中外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从夏朝开始的“公田之税”,历经宋朝的封建租佃制等数次变革但万变不离其宗,直到200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税,再到2006年全国全部取消农业税,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才得以“寿终正寝”。
二是推进思想观念的传承。在中原厚土产生的深邃思想,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天下大同的文化气概、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循道立德的理性品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庸辨证的思维理念等,经过了千百年的岁月积淀,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至今在中华传统道德中、中华文明精神中仍有着重要的地位,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被人们和社会广为接受和传承。
三是影响民间礼俗的沿袭。在中原起源的婚仪、饮食、服饰、日常起居、信仰、节令等各个方面的民风民俗,大多沿用至今,通行全国乃至世界华人圈,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签。周公在洛阳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经过演进成为提亲、定礼、迎娶等习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婚俗。我曾到新加坡民俗馆参观,发现他们的婚俗习惯和中原一模一样,说明中原的礼俗不仅影响到全国,也影响到了东南亚。我国传承已久的九九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观赏菊花的习俗就源于河南,被国家定为“老人节”、民间称为“孝道节”。可见,把河南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去考量,河南历史左右乾坤,决定着古代中国的发展方向;跨越时空,影响着现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变化。
自远古至当今,中原地区虽然战乱频仍、历经磨难、饱受风霜,但河南历史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一脉相承、坚韧强固,并且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一是早期文化谱系不断。从5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形成了完整的发展链条,始终自成体系。而其他地区大致相当的史前文化,有的影响有限、有的无续而终。
二是中心地位持续较长。从夏商时期的天下之中,到周、秦、汉、唐等时期与关中地区的互为犄角,再到五代、宋辽时代的辉煌鼎盛,先后有22个王朝定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原地区长时期作为核心区域而存在。这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个地方,惟有河南。即使北宋覆亡以后,政治中心虽经南迁北移,但中原地区作为战略要地,历史文化仍以强大的发展惯性、坚韧的生命力不断向前推进。
三是文化传承绵延不绝。千百年来中原文化不因历史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始终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力量。特别是起始于殷商时期在中原形成的甲骨文的文字体系汉字,至今仍是我国传承文化的载体和工具,但同为著名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却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而且中国文字神奇无比,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即将在河南安阳市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将彰显中原文化的更大魅力。作为支撑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地带,河南历史的气脉一以贯之、传承不止,也使中国历史的气脉生生不息、代代相续。
文明的发端地必定是文明的辐射源。中原文明因包容而博采众长,因开放而不断创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发展张力。
从现代的地域视角来透视中原文明的辐射力,一方面,国内影响范围大。国内很多地区都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岭南、赣南、闽台等地族群都是吸收了中原文明的先进因子,加快了当地文明演进的步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伴随着大量中原人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内徙的脚步,以及历代王朝以中原文化为范本向全国推广和其他区域族群因仰慕主动学习,中原文明作为先进文明,其基本礼仪规范、道德标准、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日渐被全国其他地区的群众所接受,从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日渐繁荣,出现了“中国之礼、并在诸夷”“化民成俗、万里同风”的现象和效果。如海内外客家人过节吃饺子的习俗就源自于中原。
另一方面,海外传播异域广。秦汉以来,中原文明通过陆路和海路交通,向东影响了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向南影响了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向西则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影响了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北宋以后,又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远播南亚、非洲等地,开辟了文明海路传播的新纪元。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的文字就是在汉字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日本京都更是仿照中国唐朝的洛阳和长安城而建造的。据有关专家考证,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是由商末周初时期殷人经白令海峡迁徙去的,也有专家认为印第安文字是受甲骨文影响形成的。如果把汉文化的辐射范围称为“汉文化圈”,那么作为中华文化的骨干,中原文化的辐射形成了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圈层,以当今自然地理为划分,河南是“汉文化圈”的核心极,中国成为核心层,周边国家和华人聚集区则构成了辐射圈。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因黄河冲积形成的中原沃土而发端,因中原的引领而前进,因中原的勃兴而昌盛,因中原的先进而远播,因中原的坚韧而绵延。中原文明的发展轨迹是华夏文明的完美体现,河南历史的壮丽华章是中国历史的精华浓缩。可以说,不了解河南历史就不了解中国历史,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要从河南历史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