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2008“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20名候选人事迹简介

2023-04-20 00:53分类: 河南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全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继续组织开展2008年帝豪“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经对各地各部门及群众自发推荐的人选进行初评,目前共筛选出20名候选人,现将候选人事迹简介予以公布,请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踊跃投票,评选出2008“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武文斌,男,26岁,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指连士官学员,邓州市张村镇程营村人。2002年12月入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武文斌所在部队接到紧急赶赴灾区抗震救灾的命令,被连队安排留后的武文斌主动请战。部队到达灾区后,他和战友们始终奋战在第一线。转移群众,他和战友们翻越3座大山,走遍了都江堰市玉堂镇的12个村7816户人家,把食品和饮用水及时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搜救失事直升机,他不畏山高路险,一直在最前面探路,3次滚下山,幸被树木拦住;灾后安置重建,他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身上多处被划伤。转移群众3638人,帮助群众搭建1000余顶(间)帐篷和简易房,组装了1818张木床,卸载了54车救灾物资。6月17日傍晚,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劳累了一天的武文斌和连队70多名战友一起,冒雨再次执行8车活动房板材的卸载任务,终因过度劳累诱发肺血管畸形破裂,牺牲在抗震救灾一线。国家主席胡签署命令,授予武文斌同志“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某集团军党委给该同志追记一等功,并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和革命烈士。

  李隆,男,31岁,开封人,河南省公安消防总队郑州支队特勤大队副队长,入伍以来,李隆同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战斗中率先垂范,英勇顽强,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为保卫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2006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抢险救援尖兵”,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荣获“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被公安部消防局授予全国公安消防总队“灭火救援尖兵”,被评为河南省第四届“杰出青年卫士”。在今年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战斗中,他为成功营救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奇迹,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灾区人民的高度赞誉。2008年7月,李隆被公安部授予“抗震救灾尖兵”荣誉称号,并荣膺2008年度“中国骄傲”;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在全国抗震救灾工作表彰大会上,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李高峰,男,40岁,周口扶沟县人,在京优秀务工创业青年。自2001年去北京务工后,一直坚持做好事,并带头成立了河南在京务工人员“志愿环保服务队”,定期在街头和社区开展志愿环保活动。2008年李高峰带领志愿者团队积极投入奥运志愿活动,在此期间在他的带领下共有120多个河南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他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表扬。他的感人事迹受到中央文明办、首都文明办等有关单位的关注和好评,先后被省内和首都多家媒体报道,李高峰同志个人也多次获得社区、朝阳区和北京市颁发的多种荣誉,2007年先后被评为“八里庄地区十大公德人物”、“感动朝阳”十大新闻人物、“大学生心目中十大新闻人物”、“文明之星”、“北京好人李高峰”;2008年5月,被评为“首都劳动模范”,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同时被北京奥组委评为优秀志愿者。李高峰作为一个远离故土在外务工的普通农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河南人坚持不懈、勤劳能干、热心付出的传统美德,不仅使自己得到了肯定和表扬,也为在京务工的河南人赢得了更多赞扬和尊重,为家乡争了光,为河南添了彩。

  夏红月,女,46岁,开封夏红月豆腐店经理。1993年,夏红月从开封市化纤染织总厂下岗,不甘向命运低头的她在自己家属院的门口开了个副食小店,可小店才开了两年,就在城市改造中被拆掉了。她就又在一所小学办了个午餐班,离家远的学生中午放了学就到她那里吃饭写作业,然而一件意外的事使这个午餐班没开多久就又散了。后来,夏红月搞过家政服务,租过柜台做服装生意,但屡屡受挫,然而她毫不气馁,继续与命运抗争,最后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努力,创办了夏红月豆腐店。从2005年开始她选择加工经营彩色豆腐的创业项目,目前,她开办的彩色豆腐微型连锁企业,吸纳的下岗工人已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有500多个连锁分店、1200名员工。她的企业不仅荣获了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河南省唯一一个全国微型创业奖,而且她还于2007年作为全国下岗工人创业的唯一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创业培训经验交流暨“创业和改善你的企业”中国项目总结大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以及河南电视台、大河报、汴梁晚报等全国20多家主流媒体曾报道夏红月和她的微型企业。百度也主动与夏红月签约,推广她的企业和品牌。

  安宁,男,35岁,上蔡县蔡都镇人。2001年,他自费创办了上蔡县同仁希望学校,专门收养孤儿和接收留守儿童的希望学校,始终坚持“奉献社会、传播爱心”的办学宗旨,先后收养了20多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儿,每年接纳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缺乏良好教育的留守儿童200多名。他用爱心为孤儿和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下了一曲朴实无华的生命赞歌。安宁把收养的这些孤儿视为亲生,不仅在生活上时时处处给孤儿以父爱的温暖,而且更注重对这些孩子们加强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注重塑造完美心灵,培养高尚情操,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在收养孤儿的同时,安宁把学校办成了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安宁的义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曾被授予河南省“爱心传播使者”、河南省首届关爱新农村“十佳慈善人物”、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驻马店市“2006感动天中十大人物”、首届驻马店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等称号。被媒体誉为“当代青年的爱心楷模”。

  李顺卿,男,59岁,洛阳强辉土石方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今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正在贵州带人施工的他,不顾停工可能给他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毅然决定迅速赶赴四川灾区救灾。5月14日凌晨他带领24名农民工兄弟,带上自己价值400多万元的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大型设备和50万元现金,从贵州工地出发,经过18个小时、1000多公里强行军,星夜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共救出11名幸存者,抢修道路20多公里,被灾区群众称为“不要命的河南汉子”,被网民称为“最牛的救援队”,他的壮举随着那张《24颗手牵手的心》的照片传遍了世界,他所带领的救灾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群体”荣誉称号。李顺卿作为一位普通农民企业家,不图扬名,不图回报,不计个人利益的得失,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一个大写的河南人的形象。

  张粉仙,女,64岁,巩义市小关镇山怀村人。她4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公婆和三个智障弟弟,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公婆在世时,一有病她就一勺一勺的给他们喂汤,喂水,洗脸,梳头,像照顾亲生父母一样照护公婆一直到老人去世。三个小叔从小就患有癫痫病,几十年来,她像照顾亲兄弟一样照顾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给他们洗脸、洗头、理发、刮胡子、端吃端喝照顾一切。几十年来,张粉仙从没有出过远门,即使回娘家或到镇上赶集,总是早上去中午前回,也从来没有在哪儿隔过夜。1980年后,张粉仙家承包8亩地,为了种好地,她养了两头牛,还养猪积肥,用自己的肩膀担起了全家的生活重任。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去离家最近的采石场给人家干活装车,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她患上了腰疼病,但她一直强撑着全家的一片天。她的事迹先后被河南电视台、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巩义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引起了较大的反响,2008年她本人被评选为巩义市“十佳文明市民”。

  陈建星,男,32岁,滑县老庙乡南塔邱村人,现在武汉中北造船厂建筑工地做油漆工。2008年10月29日,陈建星外出买东西途中,遇到三名男子正围着一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子殴打。陈建星奋不顾身,只身上前制止,结果,为救被歹徒抢劫殴打的大学生,身中数刀,但他却死死拽着一名歹徒不松手,并大声呼喊:“救命!抢劫了!”最终使大学生获救,歹徒被闻讯赶来的警察抓获,陈建星却因伤势过重,当场昏迷过去,经过连续三天的紧急治疗才脱离了危险。陈建星浴血救人的英雄事迹经《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湖北电视台以及国内各大知名网站报道后,引起湖北、河南乃至全国社会各界的关注,两天时间,《农民工与3名持刀劫匪搏斗救下被劫大学生》一文迅即被全国50多家新闻媒体转载。陈建星本人被授予“河南青年五四奖章”和“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共青团武汉市委授予“杰出外来务工青年”荣誉称号。

  许庆,男,16岁,平顶山市人,现为国家残疾人游泳队队员。1998年,一次车祸让只有6岁的许庆失去双臂,无臂的许庆走过了不同寻常的道路,吃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1999年7月,他开始训练游泳,从此致力于残疾人体育事业。他在教练的系统指导和帮助下,刻苦训练,每天把大量的时间都泡在游泳池里,成绩突飞猛进。他身残志坚,顽强拼搏,多次在国内外赛事中勇创佳绩。为了参加2008年残奥会,实现自己的奥运金牌梦想,他不分昼夜的刻苦训练,终于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取得了成功,让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面前冉冉升起,共获得了3枚金牌和1枚铜牌,4次打破世界纪录。2008年9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四青年奖章”。随后又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

  张菊新,女,53岁,河南省人民医院妇儿临床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她从医30年,诊治10多万名患者,做了1万多台手术,从未发生医疗纠纷。因常年过度劳累,她患了冠心病,几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每次都是拔掉输液器就直奔病人床前。在她眼里,患者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她的手机24小时为患者开通,总是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来到患者面前;她曾自费打车到200公里外的基层医院抢救素不相识的患者;时常自掏腰包为贫困患者治病;尽管她治愈过无数个患者,但从不接受别人对她的感谢,为拒收红包,她的手被掐紫过,扣子被拽掉过,真退不掉的就悄悄交到患者的住院费里。作为河南妇产科专业带头人,她主持建立了河南省产科急危重症救治网络中心、河南省第一个孕产妇学校;她带领科室同志引入了腔镜诊疗、妇科肿瘤介入治疗及生物治疗等20多项新技术;宫外孕胎儿存活的几率为百万分之一,世界上仅有10例成功分娩,其中两例是由她亲自实施的。她曾荣获“中国医师奖”、全国医德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她所带的团队也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于顺德,男,44岁,永煤集团永贵能源开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4年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他肩负着集团公司“打造第二个永煤集团”的重托,带人不远千里从中原大地到云贵高原的大山深处开始创业。面对恶劣的治安环境和艰苦工作条件,于顺德迎难而上,用4年的时间,获得了50亿吨优质煤炭资源,超过了集团公司本部资源的总和,市值60多亿元,实现了贵州本地国有煤炭企业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誉为“永贵发展模式”。于顺德把驻地当故乡,主动承担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常年坚持为当地困难群众和灾区捐款捐物,排忧解难,成为全省和谐矿区的典范。在他的带领下,员工按照一帮一的形式,捐款50多万,资助当地8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已有12名圆了大学梦。于顺德带领河南矿工用自己的执著和诚意,用自己的真心和汗水,在云贵高原上展现了新型河南矿工的光辉形象,塑造了河南人诚信、务实、创新的良好形象。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河南企业在贵州打造了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也为河南人赢得了掌声、鲜花和尊重。

  范海涛,男,44岁,河南孟电集团总经理。他担任总经理以来,团结带领孟电集团员工奋发进取,连上八个大项目,使孟电集团滚动发展成为由热力公司、水泥公司、房地产公司等5家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2007年,上缴税金达1.17亿元,连续三年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增幅居新乡市第一位。投资1.7亿元,在全省第一家建成了两台7500千瓦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和循环水处理系统,每年减少有害气体排放12.6万吨。为了配合国家对小火电的整治,他主动组织人员对8台总装机容量为17.5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实施了爆破拆除,并为此承担了10.3亿元的经济损失,为民营企业带了个好头。他热心公益事业,孟电集团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支持公益事业。投资80多万元建立新乡市村级后备干部培训基地,为3000多个村每村培养1—2名后备干部;每年投入帮扶资金26万元,对辉县市100多名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和特困党员家庭进行帮扶;投入180多万元,帮助5个贫困村脱贫致富;设立专项教育基金,为贫困学生提供救助等。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范海涛同志主动缴纳10万元“特殊党费”支援灾区。范海涛同志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员”等50多项荣誉称号。

  张雷,男,20岁,河南省司法警官学院学生,信阳市潢川人。2006年12月29日凌晨1时许,张雷乘坐的卧铺大客车突然翻倒在公路边,车的前半部悬于水塘之上,车上19位乘客几乎都被撞得头破血流,昏迷不醒,车头悬空的大客车随时都有栽进水塘的危险。在这一车人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满脸是血的张雷挺身而出,砸破车窗,把十几个处于昏迷中的人一个个救出,之后又两次钻入危险的客车内为被救乘客寻找钱物。2006年11月中旬,在二七纪念塔附近,见义勇为的张雷曾赤手空拳擒下抢包的持刀歹徒。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4日他就赶到灾区当志愿者,工作中胳膊严重受伤。2008年10月4日他把一个胳膊摔成严重骨折孤苦无助的留守儿童,亲自送往洛阳白马寺义务救治。在他20年的人生经历中不知有多少舍己救人的义举。张雷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在中原大地掀起层层波澜。河南电视台、《大河报》、《教育时报》、《信阳日报》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他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河南司法警官学院党委授予张雷“先进个人”、“文明标兵”等称号和个人三等功,他还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团员”。

  付殿晓,男,36岁,洛阳移动公司栾川分公司网络部主任。1991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山区从事网络建设和维护工作,行程足迹可以绕地球16圈,九年如一日把信息送到大山深处,完成了全省难度最大的“村村通电话”工程,把先进的信息技术送到广大农民手中,乡亲们亲切称他为“山村信息使者”。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他长期资助4名深山留守儿童,被网友称为“山村文明播火者”。在他事迹的影响下,移动公司及社会上的一些青年志愿者自发组织20多批次近千余人分别开赴河南各地深山区开展“爱心接力”行动,向贫困失学儿童捐赠钱物,建成阳光操场5个,结成帮扶对子2000余个,在山区共建成爱心图书馆40个,建成电脑阅览室200个,春雷学校2所,历年“爱心接力”行动资助贫困儿童共1600名,贫困大学生300名,山区贫困教师200名。四川地震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在灾区完成应急通信保障本职工作后,主动加入当地通信抢险分队,数十次进入龙门山重灾区,参与修复基站127个,直接抢通基站8个,恢复光缆15公里,并自掏腰包3000多元为灾区购买发电机、太阳能充电器供灾民手机充电。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抗震救灾青年英模”。

  马文芳,男,57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爱心诊所”医生,从医30多年来,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民群众送医送药。坚持每年9次义务为本村儿童预防接种,为本村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年作两次免费体检,每逢双月十五日为敬老院老人义务看病体检身体,常年坚持为老伤残军人义务体检看病。尽管自己收入不高,但他却资助了3名河南医科大学贫困生完成学业,并自己出资为本村建校、修路。2007年自己投资建起了“为民文化室”,为群众购买各种书籍5000余册。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全国模范乡村医生、全国百佳乡村医生、河南省优秀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他将自己所获全国劳模等各类奖金全部捐赠给了村党支部,用于救助困难用户和发展村公益事业。2006年马文芳受到总理亲切接见,同年10月马文芳作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参加了“全国健康卫士楷模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 2007年8月,他的“爱心诊所”被河南大学、新乡医学院定为大学生实践基地。

  邵均克,女,42岁,第一社区管理中心副主任。自2001年起,她相继开办了拖把厂、手套厂和羊毛羊绒纺织项目,先后使200多名失待业人员实现就业,目前安置残疾员工147人,闯出了一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路子。为了照顾残疾员工的生活,邵均克说服丈夫把家搬到厂里,成为残疾员工的“小厂长”、“大家长”、“好校长”。她将自家的炉具生活用具全部拿到厂里办起了食堂,解决了离家较远的40多名残疾员工的食宿问题。残疾员工去医院看病不方便,她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医院用自己的钱开些常用药,不管哪个员工有了病,都及时送药给他们。每逢周末、节假日放假,她都亲自把残疾员工送到车站,直到打通电话得知伤残员工回到家里,她才放下心。邵均克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和一颗真挚的爱心,用她那慈母般的关爱和呵护,为残疾员工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家,使一个个伤残者走向了自立、自强。今年4月份,省委下发了开展向邵均克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好”员、“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程相文,男,72岁,浚县农科所所长。自1963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扎根基层,尽自己的所学服务农业。1964年开始主持玉米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了加快育种进程,每年冬天都要到海南加代繁育种子,到目前已在海南玉米育种基地度过了42个春节。先后选育出玉米新品种30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10个。浚单系列玉米新品种省内外已累计推广1亿多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主持承担完成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20多项。2005年创造了玉米平均亩产1006.85公斤、小麦平均亩产615.4公斤的佳绩,2007年又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668.88公斤、玉米平均亩产1064.78公斤的纪录,再次刷新2005年创造的超高产纪录,成为目前我国15亩连片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的最高纪录。2008年50亩连片超高产攻关田实现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平均亩产超吨半粮。万亩玉米核心区平均亩产831.4公斤,首创万亩核心区国内连片种植和全国玉米面积最高产量两项纪录;万亩核心区内百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946.44公斤,创黄淮海地区纪录。自1992年至今他先后被授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柴书朝,男,48岁,灵宝市朱阳镇邮政支局投递员。参加工作26年来一直在朱阳——蒲陈沟这条步班邮路上从事投递工作,该段道属于秦岭山区,路况险峻,住户分散,共有7个行政村139个自然村,往返路程135公里,26年来他累计行程达36万多公里,可绕赤道9圈,总共穿破了300余双鞋,用破了33个邮包。26年来陪伴他的是一个20多公斤的大邮包、一把镰刀、一个手电筒、一个历经多年的水壶。而对这种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他没有说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尽管投递工作艰辛孤独,但他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孤独和寂寞,一个人走在路上,想的更多的是下一家主人在不在家,能不能及时投送,想的是村民们接到一封信、一份报纸时的喜悦。每年投递报纸18000多份、杂志300多份、函件1200多封、包裹100多件,为大山深处各族群众架起了一座通往外面世界的桥梁。2002年他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2007年评为省级“文明服务标兵”、河南省邮政系统“突出贡献者”。

  郑州市二七区一马路办事处陇海大院社区居民高新海, 32年前在下乡当知青时因患急性横贯型脊髓炎导致高位截瘫,从此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照顾他的亲人离世后,高新海和年迈的母亲更加困难。当不幸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邻居们自发形成了爱心群体,默默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这个给他谈心,那个帮他解忧;这个帮他买药,那个带他乘凉;这个帮他洗澡,那个帮他理发;这个帮他搬煤气罐,那个帮他家买米面……在32年的漫长岁月里,当年的一些老邻居已搬往他处,仍不忘抽空来看看,而新邻居们又纷纷加入到爱心队列中,一如既往的关心帮助着这个特困家庭,爱心接力传了一代又一代。和谐的邻里关系,也使高新海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他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用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的人们去办急事,谁赶着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赶着去医院看病,高新海肯定马上去。32年不离不弃,32年真情相守。陇海大院邻里互助的爱心群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线.“神七”宇航员太空出舱头盔面窗科研团队(集体)

  2005年3月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研究中心接受解放军总装备部航天所委托,承担了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的研制任务,在郑州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申长雨教授主持带领下,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研究中心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团结协作,经过两年半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历经上百次的反复实验,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难关,提前半年完成了任务,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航天要求,部分指标优于美国和俄罗斯同类产品。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项目的顺利完成,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我国航天领域重要产品的国产化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该中心受到了总装备部的表扬,获得“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做出贡献”的荣誉奖牌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纪念”奖牌。河南省总工会专门做出了《关于向在神舟七号飞船研发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的决定》,并向申长雨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颁发了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

  投票请寄 郑州: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514室感动中原组委会收 邮编:450008

  短信投票 移动用户编辑数字 “5”加候选人编码发送到106699008,联通用户编辑

  数字 “5”加候选人编码发送到106288008(信息费1元/条,不含通信费)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杞县历史文化知识

下一篇:1942年河南闹饥荒为什么灾民一路向西直奔陕西原因很简单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