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读懂三门峡 “前世今生”的大成之作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崤函古韵——三门峡古代文明展》一书为16开,共357页,书籍采用全彩印形式,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书中很多研究成果为首次公开发表。该书整体“脱胎”于三门峡市博物馆在过去3年多时间里持续精心打造、在业内和群众中广受好评的基本陈列“崤函古韵——三门峡古代文明展”。“在该展览的基础上,我们在深度、广度和传播力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扩展和补充,最终将整个展览的总体内容与其亮点形式、关键内核、研究成果进行了再梳理、再归纳,汇编成了《崤函古韵——三门峡古代文明展》一书,这是凝聚了市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心血的业务成果。”三门峡市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书谦介绍。
《崤函古韵——三门峡古代文明展》的图书编写工作与“崤函古韵——三门峡古代文明展”的陈展工作一同于2016年年初启动,历经两年时间,对陈展大纲、形式设计、施工方案及展品遴选等进行了多次调整、修改和完善。展览于2018年5月下旬正式对外开放。展览以“崤函古韵”为主题,以三门峡地区出土文物为基础,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三门峡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同时以精美图文、史料挖掘、客观点评为形式,以介绍系列展品为突出风格,注重透过地域文化元素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全面系统地展现三门峡的历史文明。3年多来,该展览以独一无二的鲜明文化属性,高标准肩负了三门峡市博物馆作为地市级的综合性、史志性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恰如其时地以图书形式将其在社会公众、专家学者、博物馆间交流传播,进一步增大崤函历史文化“声量”就变得十分必要。
张得水认为,《崤函古韵——三门峡古代文明展》的讲述方式,“重点在于从文物中发现故事,让文物说话,从文物中见精神,既对地方历史进行整体的解读,又从中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彰显三门峡地区独特的文化个性”。
据悉,《崤函古韵——三门峡古代文明展》一书以展览大纲为基础,保留展览结构,精选典型器物,丰富相关资料,力图展现展览精髓,向读者呈现展览内容。全书由“人文初启”“古国觅踪”“崤函风雨”“名州望郡”“襟带两京”“陕虢遗风”6个主体部分组成,并有“茶人茶事”和“弘农陶泓”两个专题历史文化篇章。其中,6个主体部分就是三门峡历史发展的6个极具代表性的时间节点,通过这6个节点,全书完成了对三门峡地区整体历史形象的系统刻画;而两个专题篇章,能够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唐宋时期人们的饮茶习俗,以及弘农砚瓦在中国砚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崤函古韵——三门峡古代文明展》除强调其知识性、趣味性之外,还更加注重最新研究成果的借鉴,注重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式的研究,使全书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使研究成果能够为业内人士和读者提供多角度构建的依据。记者在阅读该书时注意到,在对三门峡“两京锁钥”地位的解读上,书中不仅展示了相关文物,而且利用大量照片、图表等,展示了三门峡的地理区位和二京之间的古道、渡口、运河等,细致而直观地凸显出三门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据悉,该书在编纂中,一方面遵循区域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构成讲故事的时间线和逻辑线,同时,又在华夏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凸显区域文化的特色和亮点,做到点面结合,如书中在展示汉代三门峡历史发展方面,不是大量汉代文物的堆砌,而是紧紧抓住汉代弘农郡的设置、弘农杨氏的兴起等,在中国历史文化大背景中寻找三门峡历史文化的个性,展示弘农杨氏家族墓群灵宝张湾汉墓的部分随葬品、弘农郡境内的冶铁作坊,带有“弘农”字样的瓦当、封泥,带有“陕市”“陕亭”字样的文物等,既有展现区域文化的历史文物,又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族群、名人,让读者观后印象深刻,很容易产生较强烈的共鸣。
通览该书,可以说编纂者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抓住了三门峡历史上最为精彩的文化现象和最为关键的时间节点,并以此作为划分书中单元、章节的依据,使整部图书呈现出重点突出、逻辑清晰、阅读便利,既可案头查阅,又可馆籍收藏的鲜明特点。“可以说,这本书(这个展览),就是一部三门峡历史发展史的缩影;这本书(这个展览),尽显崤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张得水说。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