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物“嗨”起来河南文创“潮”出圈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跨越数千年的贾湖骨笛、妇好鴞尊、莲鹤方壶、杜岭方鼎、武曌金简等39件文物仿制品在麦田里“开起了音乐会”;脱胎于唐代彩绘陶俑的唐宫少女穿越千年,在舞台上欢快起舞;埋着微缩版青铜器、元宝、铜佛等仿制文物的考古盲盒供不应求,掀起“考古热”;支付宝“地下室”模拟考古现场,还原洛阳铲等考古器具,人人都能成为数字“考古官”……伴随着河南文旅持续出圈,其文创产品也进入大众的视线,在积累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碰撞中,被具化的摆件、玩偶、盲盒等在受到年轻人喜爱的同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河南的这一波“操作”可谓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人民文旅研究院和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出品的《2021年度河南文旅大数据监测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河南的文旅文创产品给大众不断地制造惊喜,一再刷新人们对河南的认知,其背后的原因正如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德亚所言,河南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推动了文物遗存的具象化和活化。当优秀的文化品质,遇上AI互动、裸眼3D表演、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手段,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王恬恬从来未见过这样奇怪的笛子。在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中,小巧的贾湖骨笛在莲鹤方壶等国之重器的映衬下,稍显得低调,却丝毫未被掩盖光芒。纵使已经跨越八千多年的时光,笛身仍晶莹亮洁,上面整齐排列着七个小圆孔。
而在这里,这个10岁的小女孩不仅亲眼看到了这件音乐文物,还亲耳听到了它吹奏的音乐。不仅是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已复原、复制各类音乐文物300余件套,并依托音乐考古学家的研究,根据历代乐谱、文献和民间音乐遗产,编译、创作了100余首华夏古乐。线下演出几乎场场爆满,还经常开展“云端音乐会”……
“文物本就是社会公众的创造,今天应重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曾表示,文物不应被锁在库房,而应重回人类社会的生活。
特色展陈、研学讲座、文创IP孵化、沉浸式展演……近年来,博物馆的功能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不断“出圈”。河南博物院更是走在了“时尚”的最前沿,大胆创新,使千年前的文物重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变成民众能触摸到的“中华文明”。
除了来自千年前的音乐会之外,最受大众欢迎的“潮玩”产品之一,当属由妇好鸮尊衍生而来的考古盲盒、宝物巧克力、冰激凌、冰箱贴、天气预报瓶……
甚至,河南博物院还推出了首个3D版数字文创“妇好鸮尊”,一经上线便被瞬间抢购一空。厚重的杜岭方鼎不再只是被静默地馆藏,早已化身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灵感来源于杜岭方鼎的玻璃方杯,霸气十足,炯炯有神的双目,似乎在不停引人用它品一杯佳酿;萌态十足的杜岭方鼎胸针,让青铜器有了别样的时尚感;以杜岭方鼎为原型设计的卡通人物“小杜岭”,还成了河南博物院虚拟讲解员,为参与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近年来,随着国内文博事业发展和文创产业的崛起,千军万马做盲盒、各行各业搞文创正成为一种风潮。然而,面对这样的“窜红”,亦有人提出了质疑,能火多久?这样的现象会是昙花一现吗?
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表示,“河南很有底气。”在他看来,河南博物院之所以能够出圈,不仅仅是因为出品了几个爆款产品,更重要的是组建了专业的文创团队,创新了体制机制,构建了全链条的文创产业生态,实现了人货场的有效链接。只有这样的出圈,才能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对河南文旅产业发展也才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郑州大学旅游管理与规划系教授郑鹏,他表示,“年轻人对于文化产品的喜爱不仅不会昙花一现,反而还会持续增长。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有文化的崛起,美国、日本都是如此。2021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消费者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极大满足之后,会追求更多的文化消费。”
然而,亦有专家持不同观点,引起短期消费热潮不难,难的是长期保持流量。一代人有一代人追求的潮流,还能红多久?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但站在产业的视角,总是希望其生命力更持久。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国内文创市场存在严重的内卷倾向:一是“照猫画虎”,导致万物皆为IP,如文创雪糕比比皆是;二是“移花接木”,看见别家火了,就照抄模仿,稍作改良便称“独家原创”;三是“新瓶装旧酒”,一个文化符号反复使用,仍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初始形态。
然而,与传统工艺美术类、民俗艺术类及生活创意类等实用型或生活型文创产品不同,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除了兼顾上述功能外,对文化内涵诠释与实物化创意表达要求更加苛刻,这也是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屡屡出圈的秘决所在。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实现传统与新潮之间的有机融合,让文物‘活起来’。”
他分析,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正逐步成长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就是这种文创用品最庞大、最活跃的购买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时,就将青少年群体作为重点目标人群,借助文创产品延续文物的生命力,延伸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吸引他们通过另一个角度来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拉近他们和历史文化的距离。
而这些备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其实只是当代的一个缩影,未来它们还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所呈现,在现任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市场总监的“90后”姑娘刘维看来,“其实,每一代年轻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演绎着传统文化。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并不远。”
随着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的火爆出圈,河南博物院也一改往日的枯燥严肃,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旅游目的地。
《报告》指出,2021年,河南省文旅品牌传播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题形象,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影响大。与大象融媒合作成立创意工作室,参与清明、端午、中秋等系列“奇妙游”节目的拍摄与制作,助力“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节目火爆出圈。举办第三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第二届快手网红大会、“2021大别山再出发”、“太行山上,我为祖国喝彩”等10多项大型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发起超120个热点线亿人次,传播效果显著。
去哪儿发布的数据也佐证了效果。在河南春晚播出后,河南博物院、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和开封清明上河园搜索热度高居不下,与2019年同期相比,搜索热度增长4倍;单是2021年3月,清明假期坐飞机去洛阳的旅客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两成。
当文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强烈情感被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一场能探索整个地球、人类文明的前世今生的文博旅行,诚然是迷人、极具诱惑力的。但是,撇除表面蠢蠢欲动的翻腾泡沫,这泓深不见底的静水,真的已经被这些不可抗拒的能量彻底煨热了吗?这种“热度”之后,河南博物院又该如何持续扩圈呢?
马萧林指出,这一系列文创产品的成功只是开始,给了我们信心,也让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把文物和日常生活、文创产品结合起来,让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从参观展览、欣赏文创产品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爱上传统文化。
郑鹏表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有储藏、研究、传播以及收集、展览、娱乐等功能。目前,我国各大博物馆也在延伸产业链,将文博走向研学和旅游。也是从‘线上’到‘线下’、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探索。从发展内在理念上来看,是‘以物为核心’向‘以人、社会为核心’的转变,是主动寻求与公众关系转变,以‘参与互动’为特征,让公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事业功能中去,也是博物馆向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发展。”
7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提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增强博物馆发展活力。加强文物活化利用与传播方式创新,积极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和流动博物馆建设,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以全媒体形态、文创产品衍生转化等多种形式,切实增强展览展示的影响力。
人类对于远方和未知的求索都是一以贯之的,缔造了灿烂文化的先民虽早已远去,博物馆和文创设计师却又让他们离我们这么“近”。
对于未来的发展,马萧林十分坚定:“河南博物院紧扣文旅融合、实施精细化管理和融合式发展,推动河南文旅高质量发展。比如,该院策划举办黄河文化主题展览,融合视听媒体和互动技术,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向公众呈现黄河与文明发展、古都变迁、城市兴衰的内在联系,让黄河文化精神鲜活起来。同时,发掘博物馆藏品与黄河文化的内在关联,让黄河文化故事深入人心。打造文创产业矩阵平台,推出黄河文化主题文创赛事,实施博物馆连锁化、体验式策略,让黄河文化情怀贴近生活,将专业知识可视化、普及化,为观众奉献更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视觉盛宴。”
有了文化自信,文旅活动就有了魂。如今,河南各地正借势探索,“博物馆热”“文创热”“汉服热”一浪高过一浪,这方唱罢那方登场。各地深入挖掘中原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让沉睡的文化“活”起来、靓起来,逐渐形成河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人民文旅研究院 李楚薇供稿)
核心阅读为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河南各地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创业,优化完善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各项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兜住兜牢了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小麦颗粒归仓,夏种夏管压茬推进,广袤田野一片大忙。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