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7旬大娘葬礼全村人送行吃饭人多干活人少啥情况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农村的一个地坑院子里,76岁的马大娘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摄影师在这里纪录地坑院已经在10年左右的时间了,和老人家相当熟悉,听到这个消息便早早地赶来给大娘送行,用相机记录下了陕垣地坑人家的丧葬仪式。早上7点多钟,地坑里马大娘已经入殓,地坑上边慢慢开始聚集着帮忙的村民,马大娘的葬礼也即将开始。
马大娘和蔡大叔只有一个女儿,家里的重孝子自然不是很多,女婿和孙子始终守在灵前,女儿在家里忙着处理老人的后事,从地坑上扯下一个大大的塑料布,下边就成了简易的灵堂,看样子简单的再也不能简单。
地坑通道里不停地有吊唁的亲戚赶来,他们身着白色的孝服手里提着纸扎葬品,低头走进地坑,男人们匆匆走下,女人们边走边哭,呼喊着对马大娘的称呼,悲声传出地坑飘在天空。
村子里一位专职大妈负责灵前的祭拜仪式,她安排着亲戚们逐一完成仪式,然后指挥马大娘的孙子给亲戚们行跪拜之礼,孩子恭恭敬敬的执行着一切。
亲戚们到齐后就要开早饭了,地坑上边搭建了一个棚子,这是给亲戚们准备就餐的地方,早饭也很简单,就是3大铁锅的大荤菜,前来帮忙的村民很多,大约在百十人的样子,大家很自觉的拍队,一手端着纸餐盒一手领馒头。管事人告诉我们说,YQ期间村子里有规定,婚丧嫁娶都不能大操大办,任何人不能例外,所以今天的所有形式都要从简,大烩菜很实惠,吃饱肚子就行了。
村民们端着烩菜各自散开,在地坑院子上边随便找个位置吃的是津津有味,10点钟左右马大娘的葬礼便开始了,几个老人提着塑料编织袋率先走出地坑,里边装的是马大娘生前的旧衣服,这些个是要随着她一起下葬的。摄影师发现了一个奇观的现象,吃饭的时候人很多,这个时候人有点稀少,也不知道是啥原因。
地坑上边也站着不少的村民,大多都是村中的妇女,也许是腿脚不便,她们站在上边观看就算是送别马大娘了,两位大娘边看边交流,虽听不见她们说些什么,可从神态上能感觉到一定是在议论和马大娘有关的话题。
印象中河南的唢呐乐队很有名气,出殡时却没有见到乐队的影子,10来个男子抬着马大娘的棺材从地坑里走了上来,其中有亲戚孝子也有村中村民,因为地坑出道狭窄,看样子大家很费力气。
送葬的队伍看上去也很简单,一辆机动三轮车载着马大娘的棺材走在前边,孝子们走成一字长蛇跟在后边。管事的大叔说当地以前的葬礼一般多在下午进行,目前是个特殊时期,所以早上“发落人”比较好,事情完毕,大家就早早散了,减少了聚集的时间,还能各忙各的事情。
马大娘的墓地选择在村子西南角自家的承包地里,距离村子的直线多米,按照当地风俗坐北朝南,头枕黄土崖脚蹬远山,也算是个好风水。
下葬时候帮忙的男子不过20人左右,这个时候摄影师与几位老人聊了起来,他们说平时村子里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吃饭人多的原因是其中有很多老人妇女,几乎就是全村人,吃完饭就是给马大娘送行,真正要“干活埋人”都是一些五六十岁的中年人,自然是很少,现在下葬仪式很简单,棺材抬出来,烧了纸人纸马就能上路了,棺材拉到地里直接下葬,填上黄土就完了。
孝子们横排站在一起静静地看着马大娘的棺材下葬,此时只有天空中偶尔传来几声鸟叫。
村民们开始填埋,地里只留下了一个孝子伴随最后,其它的人便都转身开始往回走,回到地坑院,亲戚们便准备告别离开,只有孙子捧着老人的遗像走下了地坑院子,地坑上边已经空荡荡不见了早上吃饭的大场面,如此简单速度的葬礼出乎意料,可以用“极简”二字来形容。
从出殡到下葬完成,时间不过1个多小时,葬礼完毕所有人都四散回家,地坑院子里马大娘的女儿女婿和孙子忙着料理后事,蔡大叔一个人蹒跚着脚步,慢慢的走出了地坑,陕垣农村地坑院的葬礼就此告于段落。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丧葬形式,我国传统的民间丧葬风俗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可能因为悲伤的情绪过大,大家都不愿意拍摄,作为民俗摄影人,摄影师觉得有责任和义务记录下来,极简的陕垣农村葬礼,也是中华丧葬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画面给您带来不适,敬请原谅。【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