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文化自信耀三秦

2023-05-16 19:25分类: 河北风俗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这片文化厚土生长出了历史悠久的炎黄文化,孕育了周礼秦制汉风唐韵,拥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厚重的黄土地文化。

  陕西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扎实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书写新时代文化发展新篇章。

  陕西是文物资源大省,具有文物古迹数量多、分布广、等级高、价值大等特点。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在522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中,收藏有可移动文物770余万件。

  如何保护好、管理好这些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加强研究利用,提高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是陕西文物工作的重点。

  4月28日,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对公众试行开放。这座博物馆通过现代传播方式还原出土现场、揭示演进变化、展现保护修复,完整体现历史文明演进过程,让考古走进公众视野。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种建荣说:“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让公众通过文物对历史有更系统、更完整的了解,是建设这座博物馆的初衷,也是公众的文化需求。”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这样的大学校,陕西有343所,约每11.9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这一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陕西实施50余项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完成997处石窟寺专项调查,18处55个大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四五”专项规划;11项考古成果入选国家“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8项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年来,陕西摸清守好文物“家底”,坚守文物安全底线,创新文物保护模式,让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国宝”焕发出新光彩。随着文物工作者和代表性文物的持续“走出去”,陕西对外交往的新窗口被打开,陕西文物成为促进国际合作、推动交流互鉴的“金色名片”。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鸟儿婉转的叫声唤醒了沉睡的村庄。这里是杨家沟革命旧址所在地。“讲好红色故事,讲活革命精神,让更多人牢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这是我的职责使命。”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讲解员刘翠霞说。

  陕西共建各类革命纪念馆51座,共有70余处纪念馆和革命旧址对外免费开放。5年来,全省累计举办革命题材展览900余个,开展革命题材活动2400余场次,参观人数超8000万人次。

  陕西实施“互联网+文物教育”“互联网+革命文物”等项目,文物资源信息正在实现开放共享。依托历史文化遗产,陕西在开展文物保护的同时展示地方民俗与特色文化,提升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开辟出一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共生”的新道路。

  从积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别开生面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掘展现中华文明、弘扬时代精神、反映发展变化、鼓舞激励群众的陕西故事,陕西文化建设工作始终坚定前行。

  2月19日,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观众在一幅幅画作前驻足端详。这里正在举办“出长安——陕西中国画作品巡展(西安站)”。这次展出,和此前举办的“在长安——陕西中国画十二家作品展”“回长安——中国美术馆藏陕西作品精选展”,共同展示着陕西画坛的艺术精品和多年探索的成就。

  “长安画派凭借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乡土风情,以新的审美情怀和艺术形式独秀一方,成为陕西的一张文化名片。”“出长安——陕西中国画作品巡展”策展人邢庆仁说,“长安画派在创立60余年之际,擎起陕西文化品牌‘走出去’的大旗,再次踏上巡展之路,展示给观众的不仅是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脉,还有丰厚充盈的当代生活底蕴和昂扬奋进的时代风采。”

  陕西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厚的革命文化以及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为文学、影视、戏剧、绘画、书法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绚烂绽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作为陕西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文学陕军”在为人民写作、为时代而歌的征程上主动担当,创作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现实题材作品。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主角》、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出警》等,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截至目前,“文学陕军”已斩获国家级重要文学奖项40多个。

  “西部影视”异军突起,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作品数量和质量持续攀升。电视剧《装台》《逐梦蓝天》《号手就位》,电影《柳青》《永远是少年》等都深受观众喜爱。截至2020年底,陕西省11部影片荣获国内外22项大奖,16部影片登陆全国院线部影片在央视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电影、电视剧年均产量跻身全国五强。

  “陕西戏剧”不断推陈出新,《平凡的世界》《麻醉师》《宣言》《路遥》等优秀戏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已有13部作品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6部作品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6部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14人获“文华表演奖”,28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从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又到吴起镇》《丝路放歌》《一路走来》,到入选第五批“中国梦”歌曲在全国推广的《大地芬芳》,陕西音乐艺术奏起反映新时代的主旋律。

  从“陕西相声现象”的快速形成,到民营相声团体的生机焕发,陕西曲艺在三秦大地上蓬勃发展。

  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需要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潜心创作,需要整个行业的集体发力。

  近年来,我省以“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资助计划”“陕西百名青年文艺家扶持计划”为引领,培育扶持了一批青年实力作家、文艺家;推出一系列文化新政,不断完善文艺创作体制机制,为文艺繁荣发展大计立柱架梁;建立陕西文学评论专家库和网络文学评论人员库,切实发挥文学评论和创作“双轮驱动”作用;以高质量的文艺奖项评定为引导,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多出精品力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陕西文化工作者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人民抒写,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擦亮文化陕西的“金字招牌”,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魅力。

  阳春三月,沿汉江而上,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安康一江两岸青翠欲滴的春色,还有一座座坐落在汉江沿岸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散步10分钟,就可以走到安康阅读吧。周末闲暇时,我们会带着孩子一起去看书。”自从安康有了24小时开放的阅读吧,安康市民樊向荣一家的生活就充盈着书香。

  安康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设置率100%的市、县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以及建成率100%的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打通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初步形成了以新民风建设为引领、以乡村文化建设为核心、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实践——“安康样板”。

  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谭佳峰介绍,陕西出台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4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安康样板”全国领先。

  2021年,陕西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万余场次,惠及群众6000万人次;推出惠民举措130余项,发放文旅惠民卡(券)70余万张;“戏曲进乡村”累计演出1.34万场次。陕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为了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陕西着力推出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

  118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44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613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投用,实现了陕西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8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24个全国文化先进县、56个省级文化先进县,让陕西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大幅提升。

  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陕西省群众文化节、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等品牌活动的举办,让文艺创作新成果走进千家万户。

  “陕西文旅之声”“陕西公共文化云”上线,网上服务点击量近千万人次;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深受群众喜欢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有效推进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常态化。

  从成为各地标志性建筑的公共文化设施,到蓬勃开展的全民阅读、艺术普及、非遗传承以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陕西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愈加响亮。

  “在政府层面的文化引导、宣传推广下,群众文化活动开始呈现题材更加丰富、作品更加专业化、群众参与度更高、参与者更加年轻化的发展趋势。这带来的不仅是公共文化的蓬勃发展,还有广大群众因为自我价值被认同而产生的自豪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白利群目睹了群众文化活动精品化、品牌化发展过程,深切感受到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巨大需求和热情。

  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将文化创新和群众需求结合起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文化建设发展的红利。

  近年来,陕西命名了40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7个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连续举办陕西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活动,打造“我们的节日”民间文化品牌,使农民画、民歌、泥塑、剪纸、花馍、马勺等陕西传统民间文化得以弘扬。

  出台《关于陕西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推动传统技艺向特色产业转化,让优秀民间艺术释放出更大的文化、经济价值。陕西为12家非遗就业工坊集中授牌,组织288项非遗项目、412类非遗产品进行线上线下展示销售,让非遗文化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助力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

  当悠扬婉转的汉调二黄沉寂多年后再度在金州大地唱响,当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临渭草编”成为带动百姓增收的乡村文化产业,当以“小柿人”为核心的系列动漫产品为“柿子之乡”富平开辟出一条“文化+科技”的创新发展之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文化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意气风发向着更加绚丽多姿的未来稳步前行。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大钊故里多种形式纪念五四青年节

下一篇:河北丰南:渔家民俗庆元宵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