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盏灯到满天星——河北保定市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纪实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总规划面积30.2万亩,涵盖蔬菜、杂粮、中药材、养殖、盆景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建成京保草莓、北方果树盆景、保定苹果、保定智慧农业、保定杂粮、望都辣椒、易县柿子、博野苗木等8个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总产值达到74.3亿元……若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很难想象在广袤的京畿之南、巍巍太行东麓,助力托举这些“保定土特产”的50双“大手”,竟是拥有同一个名称、成立最长时间不过6年的50个“太行山农业科技驿站”。
2016年6月,习总书记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河北省保定市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传承延续“李保国精神”“太行山精神”,与河北农业大学共同携手、深度合作,发起创建农业创新驿站。
2017年,保定市委、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正式签订《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决定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农民“四方联手”,深化双方合作“六个一”机制,即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具有优势特色并能带动全市的主导产业、拿出一笔专项经费、明确一个企业或园区作为产业承接平台、对接河北农大一个专家团队、建设一个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坚持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五链合一”的“四六五”服务运行模式,共同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走出一条科技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就是保定市、也可以说是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驿站的起点,我们自己称它为第一农业创新驿站。”保定市顺平县大悲乡大悲村外,几座可以俯瞰远近村庄的山岭上,采用“矮砧密植”法栽培的1500亩苹果树,远望上下层叠错落,近观行列均匀齐整。再近前细看,那小巧一致的树形枝状,好似用同一模板复制出来的“千手观音”。站在树垄间的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科学系主任邵建柱,说起这些果树,就像对着自己的孩子,眼神溢满爱怜。
“株距相隔1米、高度不超3米、行间距一律4米,虽然栽植方式明显不同于传统果园,但这里的每棵果树已有10年树龄,而且大多延续了6年盛果期。”邵建柱说,这种让很多人倍感新奇的果树栽培模式,是在驿站首席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带领下,从2013年甚至更早就开始示范推广的。目前仅在保定市,就推广了不下10万亩。
邵建柱介绍,这种栽植方式的突出特点,一是可将光照效率提高到70%,最大可能增加果树叶子光合作用,提高水果品质;二是显著节省人工,利于机械化管理作业。整个园区只要30多人,就能保证1500亩果园的日常管理。根部滴灌全部自动化,只需一个人操控就能完成作业。再加上地下埋设的水肥测定传感器、地头架设的气象分析测定仪等科技装备,所有果树都能按照预设目标实现标准化管理、高品质产出。“我们这里产出的三优富士苹果甜度,普遍达到15度以上。”邵建柱说。
在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英看来,不论是当初的第一个农业创新驿站,还是后来在保定各县(市、区)创建的其他49所驿站,都是这所高校秉承“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传统,涌现出李保国教授、郭素萍研究员、孙建设教授等模范表率,带动全校15个学院45个专业的400余名教师、4300余名学生,接续践行“太行山精神”,始终与农业、农村、农民近些再近些的结果。“农业创新驿站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与农户分散对接送技术的传统模式,真正把政府、企业、专家(学校)、农民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我们这里是2019年创建的科技创新驿站,按照‘六个一’科技助力产业发展模式,选择了硒鸽产业作为主攻研究方向,组建15人专家团队,围绕制约我国肉鸽种源的卡脖子难题,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这段话,是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驿站首席专家臧素敏近日在阜平县硒鸽产业园区,介绍驿站科技助力肉鸽产业发展的开场白。她说,以依托龙头企业搭建的阜平硒鸽驿站为平台,目前专家团队已进行了5个品种或品系、3个世代的肉鸽蛋鸽选育,培育出了自有肉鸽品种“天翔1号”,建成了全国第一个肉鸽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区,每年推广新品肉鸽100万对。
“公司以‘红富士苹果’及果品深加工为主,成立之初,经历了很多次失败。经过农业创新驿站的科学指导,我们真正实现了‘手把手地把技术送到农民手里,用科学技术解决落后的农业生产’。”顺平县顺安绿生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焦金同告诉记者,企业现在已经走出一条“基地+加工+品牌,线上+线下”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林果种植已达3500多亩,产量550吨、产值600万元。
为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打造现代农业高地,保定市先后出台实施意见、资金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指引性、支持性文件,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专项支持驿站建设。同时,不断创新合作机制,通过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收益分配等方式,激励他们深入脱贫地区开展创业和服务,在脱贫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
6年间,保定各县市、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通过创建农业创新驿站,实施特色产业扶贫,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创新之路,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开辟了新途径。驿站涵盖蔬菜、果品、粮食、食用菌、中药材、苗木、盆景、食品加工、文创农旅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覆盖86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市约14万户30万人通过驿站辐射带动实现了脱贫致富。涞源县猪苓、柴鸡等两个驿站,辐射带动近50个贫困村、4000多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阜平县嘉鑫食用菌驿站辐射带动全县8个乡镇、15个园区、1327个大棚,1.6万户农民从中受益,每户纯收益2.5万元。
保定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实践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保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亮告诉记者,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驿站已经成为全市先进农业要素集聚的大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现代职业农民培养的大学校、农业品牌培育的催化剂、特色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已有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率先在驿站转化落地,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有效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驿站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引领作用,以点带面,累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717项,申请专利55个,“新三品”农产品达到77个、注册商标86个。另外,还累计开展专业培训800次,培训农民5万余人,带动农户近7万户。
目前,河北省、市、县三级农业创新驿站数量已达1000个,其中省级财政拨款支持的驿站271家。所有驿站紧扣全省12个特色优势产业,分别涵盖粮食、蔬菜、果品等36个特色农产品。驿站创建的区域也得到迅速拓展,涉及全省11个设区市、辛集市、定州市和雄安新区,实现了省域内的全覆盖。
从一盏灯照亮一隅,到满天星辉映一方,“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服务运行模式仅仅6年,即呈燎原之势,步出太行深山,不仅迅速覆盖保定全市,更阔步走向燕赵大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中,奋力书写着科技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太行山精神”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