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关注非遗·传承经典|盘点唐山的市级非遗(八)

2023-05-05 09:20分类: 河北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五谷画”是以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等手段粘贴而成的花草、山水、鸟兽等形象的工艺手法画种。唐山市丰南区尖字沽乡中学历经多年的办学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谷文化”。“五谷文化”既是教育资源,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传承的课程资源,又植入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多年来,五谷画的传承人张志利校长结合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把“五谷画”这一古老又传统的技艺传承下来并融入了校园。使这些传统文化技艺,充分得以传承和光大。

  铁厂镇位于河北省遵化东南部,东邻迁西,南接丰润,四面环山,是个纯山区镇,历史悠久,地势优美,风景秀丽。

  铁厂双龙是铁厂人民为纪念春秋时期无终国国王(无终子)和战国时期国王(燕昭王)根据古代军事阵法而编创的武龙活动。

  武动双龙的开场以双龙拥抱的姿态徐徐进入,而后双龙围绕场地交错绕三圈,其寓意为双龙和谐,同襄共举。中场由武龙头的老师带领,根据实际场地表演不同的套路,同时,根据具体要求,摆出不同的造型,使人心潮澎湃、赏心悦目。而武双龙的技巧并非短期就能学会,需要长期习练,老师指点,方能掌握其中的精髓。退场时,先主要摆成二龙抱珠(二龙头在中间,龙身、龙尾环绕龙头)姿态,形成莲花状,并不停武动,寓意为圆满、吉祥,而后散开,缓缓离场。

  铁厂双龙是遵化首要的民俗活动,丰年过节、大型活动、祭祀、干旱求雨等,都要表演双龙,以祈盼平安和丰收。遵化各地庙宇、迁西景忠山等周边大型过会活动,都要首先聘请表演铁厂双龙,否则铁厂双龙不到,山门闭,会不开,充分说明了铁厂双龙在本地文化汇演中的的重要性。其技艺在铁厂村得以阶梯式传承,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学到身上,久练可增长智慧、强健体能。曾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展演、竞赛活动,并多次获得奖项,在唐山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评剧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评剧起源于100多年前,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并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成为了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滦州市是评剧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滦州市(县级市)隶属于唐山市,位于唐山市东部滦河西岸,历史上也是商贾往来经济发展的枢纽。2001年7月成立了评剧团--滦县新星评剧团(后更名为:滦县滦州古城评剧团)。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的特点是: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接近生活,尤其是滦县评剧更以“大口落子”见长,声声见情,句句动心,形式多样,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纵观评剧的发展,角色由最初期的二人已发展到多人,小戏、折子戏已发展成大戏,在声腔运用上由原来的男女同声,发展成今天多种唱腔。

  丰润皮影戏源于宋代的汴梁皮影,诞生于金,发展繁荣于元、明,鼎盛于中清至民初,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是丰润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皮影雕刻、操纵、伴奏、演唱,人物造型分为生、小、大、鬓、丑等。丰润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丰润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

  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1943年,丰润成立新长城影社,在革命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1949年7月,新长城影社参加了在北京怀仁堂召开的全国第一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并作了汇报演出。苏旭、苏勉、张茂兰三位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郭沫若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这是丰润民间文艺工作者受到的最高荣誉。

  近代历史上远近驰名的有圪塔坨李长柏影班、鲁各庄安凤仪影班、马驹桥吴振林影班、丰登坞村杨辉元影班、以及县内的杨福久影班、刘子贺影班,都收藏了大量影卷。还有皮影编剧郭旺武、老艺人苏旭、苏勉弟兄,以及农村子弟班等也保存了一部分。

  丰润皮影戏艺人张雅君、王丽华在2005年国际唐山皮影雕刻艺术大赛获“神刀”一等奖;周学军、徐艳光在2011年中国皮影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届皮影雕刻大赛暨优秀作品展上获“金刀奖”。80年代后,皮影雕刻向高档礼品、装饰品、珍藏品发展,经外贸销往日、英、美、法、港、台等诸多国家和地区。丰润皮影戏影班常年在唐山各县市区和天津、北京、秦皇岛等地演出。录制过《五峰会》、《青云剑》、《刘秀走国》、《燕飞女侠》、《马潜龙走国》等大卷和《大登殿》、《蝴蝶杯》、《莲花庵》、《秦香莲》等,深受广大皮影爱好者的欢迎。

  遵化皮影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更是到了鼎盛时期,同时演出的皮影剧团多达七十多个,皮影艺人有几千之多。在文艺生活匮乏的年代,皮影戏大大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长城皮影戏在遵化皮影界颇具代表性,它在传承唐山皮影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出人员既注重操作,又能够演唱,一般都是多面手,放下这个就得拿起那个,唱了小旦还唱小生,唱完冉口就唱花脸,一人可以顶两人用;一般一台影需要10人左右,最少也应该8个人(俗话七忙八不忙),而长城皮影戏演员有时只需5—6个人就可以长时间演出;唱腔带有浓厚的遵化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演员少,演出费用低,演出市场就更广,一年四季不闲,以至流传至今。

  遵化皮影艺人经历了历史的沧桑,时代变迁,历尽磨难,代代传承。抗战时期,艺人们以“传唱皮影演出”为八路军提供情报,从事地下工作,为抗战胜利做出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皮影戏在遵化更是繁荣起来。

  1985年,王井瑞成立了遵化长城皮影团,自己任团长,成员以家庭人员为主。王井瑞自15岁拜艺人石老七学习影人操作、演唱,一直坚持表演到76岁,这60多年的演艺生涯,他不但把遵化老艺人的演艺传承下来,而且不断创新,独创了自己独特的操作手法,皮影界享有盛名,人称“箭杆王”,遵化一把线。受家庭影响,女儿王艳伯十五岁便跟随父亲登台演出;姑爷张进满拜程国柱为师学习拉弦,经过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手法,练就了一把好弦;长子王连东、次子王连方学业未成便从事了皮影艺术。遵化长城皮影团集合了雕、绘、演唱、操作、表演等各种技艺,话中有戏,戏中有话,自成一体,多年来,在遵化影响力很大,妇孺皆知。

  唐剧是诞生在新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她始创于1959年初,是在继承和发展唐山皮影音乐、唱腔的基础上,运用和借鉴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以及冀东地区民间舞蹈而发展起来的。

  唐剧以唐山皮影为母体。唐山皮影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阔,音乐优美,板腔丰富,行当齐全,剧目繁多,名家辈出,深受群众喜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唐剧的诞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剧以此为渊源,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为更好的适应变化了的演出场地及表演形式,进行不断探索,对其母体的唱腔、音乐进行改革创新,强化了“平调”、“花调”、“河东调”、“悲调”、“吟腔”以及“三赶七”的戏剧性,丰富了表现力,形成了唐剧自己的风格。在剧目建设和表演艺术上,不断寻求自己的个性,突出冀东地域文化的特色,显示了一个新剧种的特殊魅力,在冀东地区和东北各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唐剧是不屈的文化,经过大地震的洗礼后,却依然能站在废墟上排练,乐队坐在箩筐上演奏,担起了全唐山的慰问演出任务。因为一个“唐”字不仅代表着一个剧种,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具有抗震精神的英雄城市,更代表着整个华人的民族精神,所以唐剧在坎坷的历程中练就了不屈不挠,不怕困难的性格,敢于创新、善于和时代结伴而行的路,努力在舞台上弘扬着民族气概、民族感情、民族性格、民族魂魄。对传承优秀地域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升唐山的知名度,推进文化名城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拿按摩是中国劳动人民与疾病做斗争的产物,在民间有很多传承,传承者们集各家之长,形成自已独有特色的技业,服务于民间,刘氏筋骨按摩源于清朝,从满清创始人王照宇开始。上百年的口碑积累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了筋骨按摩优势,简便快捷,经济方便,得到了京津唐地区百姓认可。筋骨按摩来源于民间,由于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方便经济,老百姓愿意接受,在上百年的过程中为本地百姓解除了很多病痛,在经济上为百姓节省了很多开支。由于是口碑相传,有很多祖孙几代人都是筋骨按摩的受益者,尤其是在大医院治疗过的患者,后期需要康复,筋骨按摩的后期调理,为他们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并且刘氏筋骨按摩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对周边百姓养生保健,做出一定贡献。

  乐亭擂鼓又称“乐亭锣鼓”,是冀东地区最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乐形式之一。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的中将民俗传统与文化艺术有机融合,并经过数百年的打磨而逐渐形成的。以粗犷、彪悍、自然、俗韵的特点著称,将乐亭人民淳朴、直率、激昂、豪迈的民风和情怀诠释的淋漓尽致,是北方鼓乐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

  乐亭擂鼓起源于古代祭祀、求雨活动,后逐渐被人们民俗化,变成了重要节日和婚丧嫁娶烘托氛围的演出。它随老呔商帮在东北的兴盛而广泛流传,借鉴、融入了东北地方曲艺的成分,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演绎风格。新中国成立后,一群有识之士对民间文艺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整理,乐亭擂鼓走进了街头巷尾文艺宣传的队伍,得以推广并逐渐发展壮大。

  乐亭擂鼓分为锣鼓演奏和锣鼓伴奏。锣鼓演奏是指单纯由鼓、锣、钹等乐器配合进行演奏,演奏时要将各类乐器组织编排起来,由专门的指挥或领头的鼓手来负责引领,演奏时需注意音高、节奏、姿态、互动等因素,以求表演配合默契,氛围烘托到位。

  锣鼓伴奏则是将锣鼓融入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伴奏乐队之中,对刻画人物、烘托氛围、掌握剧情、控制节奏等起到重要的作用。锣鼓在戏剧中的使用有一定规律。以乐亭皮影戏为例,在表现小儿、丑儿、小生和一些轻松、滑稽的场面多用小锣。而髯儿、大儿、老生和表现庄重、激烈、悲剧的场面多用大锣。鼓点儿则或急或缓、或轻或重穿插其中,掌控剧目节奏。

  女书发源于湖南省江永县。1909年,河北省迁西县满族后裔王文凌,在湖南永州府为官时,娶当地女子何氏为妻,告老还乡时,何氏也把女书文化带到了河北省迁西县。何氏到迁西县以后,定下家训:做好女人,写好女书。凡是家族女性,必须书写女书文字,学习女书文化。王姓家族,女子外嫁到哪里,就把女书文化和女书文字带到哪里。现在,女书遍及唐山县区,但迁西县学习女书文化和书写女书文字的人最为突出,几乎遍布各个乡镇,迁西县成为传播女书的重要支脉,顺其自然的成为女书发祥之地。

  女书字体不同于方体汉字,是菱形斜体,似女子婀娜体型。女书笔画娟细飘逸,似轻盈女子。女书作品,一般为七言体唱本,每篇短几十字,长几千字。女书大体内容,多为婚姻家庭,社会往来,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女书作品载体主要是:纸、书、扇、巾四大类。女书就是以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代代相传。

  庙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自娱性群众文化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集大凤凰山庙会会场位置在唐山市迁西县东南部的新集镇新集村,以其独特的魅力世代传承,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凤凰山庙会历史悠久,始于清朝乾嘉时期,初始的主要目的是为观音菩萨庆生。庙会一般从农历二月十五开始,至二月二十一结束,历时七天。期间主要活动有:花会、戏剧、杂技、马戏、歌舞、特色美食、百货售卖、礼佛朝拜、登山踏青等活动。在庙会的发展中,花会渐成庙会主角,它以唢呐、锣鼓等乐器渲染气氛,以秧歌的舞姿、武术的动作、杂技的功夫吸引着群众,在民间极具生命力。民国年间,庙会达到鼎盛时期,由一百多道民间花会和各种活动演组成,赶会人员可达10万余众,被称为“京东第一庙会”。

  大凤凰山庙会的鲜明特色就是其花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大体有20余种,分为文会和武会。文会中有大傅庄的“满朝銮驾”香会浩荡恢弘,有泉庄大脑袋会让人忍俊不禁,有忍字口的背杆独树一帜,还有东岗的跑幡、新集的抬阁、大峪的跑旱船、偏崖子的高跷等。演绎有小拜年、捉蝴蝶、八仙过海、铁弓缘、济公活佛等故事的经典一折,俗称“下场子”。武会中有享有“祖师爷”之称的临河少林功夫绝技、传人辈出;有钓水院、马蹄峪的武会师承名家,会目新颖;此外有高台子中幡、小傅庄龙灯、龙塘武高跷以及舞狮、耍坛子、鞑子摔跤等。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河北:国庆红色旅游热起来

下一篇:唐山民俗文化小百科|唐山评剧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