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岸边拾遗沧州风情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月4日至6日,央视四套大型旅游记录片《远方的家大运河》沧州系列热播,连续3天对沧州与运河的介绍,引发了各界对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的关注。
一条运河,情系四方。沧州系列以大运河为主线,聚焦两岸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生态保护、风土人情等内容,分《运河之城沧海之州》《运河之畔文武沧州》《运河之畔筑梦沧州》3集,将古老运河与新时代运河完美结合,呈现出有底蕴、有活力的沧州新形象。
“沧州最美的一道河湾在哪里?”漫步在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偌大的草坪上,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负责人孙建发问。“就在这里!”这个“”形状的弯道长达2000多米,是沧州段最大的魅力和精华所在。
《运河之城沧海之州》片中,从高空俯瞰,一道美丽的河湾,怀抱着一大片绿地,形成了壮观的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大运河穿沧州市区而过,两岸绿树成荫,多个公园、游园点缀,充满生机和活力。
运河流经沧州拐过88个弯,可谓一公里一个弯,最为独特的是东光谢家坝。夕阳掩映下,谢家坝古朴沧桑,静静矗立在运河边,守护着古老的运河。谢家坝独有的自然生态风貌,令在场的人震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谢家坝的自然风貌得到了保护,未来,这里将建设水利工程科技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运河。”孙建说。
“我打小就在运河边住,见过早年运河船只往来,也享受到了今天改造后的美丽景观。”看完记录片,家住运河边的市民张国文感触颇深,“这下好了,全国人民都看到了沧州段运河的美丽!”
这几日,沧州市武术办主任刘永福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来电,多是看了央视节目为沧州点赞的,也有一些文化界人进行武术方面的交流。
央视来沧州拍摄运河武术,刘永福作为负责人全力配合。他带领主持人走进小巷,几位武术传承人娓娓道来,讲述“镖不喊沧”背后的故事。
大运河畔,清风楼旁,沧州运河武馆八极拳传人丁文江正带着孩子们习武,镜头挪移,定格在了一张张坚毅的脸上。两位小学生八极拳对打,一招一式,刚劲有力,虎虎生威。 “大运河孕育了沧州武术文化,并成为一张有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刘永福说,这部纪录片进一步提升了沧州的知名度。
运河历史文化不止于武术。一部杂技诗剧《一船明月过沧州》,以运河为主题,将杂技艺术融入其中。排练场里,一个个高难度杂技动作,令在场人震撼。运河与杂技文化的交融,展现出沧州人对运河的一片深情。
距离大运河仅2.5公里的青县红木文化小镇,大运河红木文化馆成为人们了解红木文化的基地,千年漕运,青县诞生了大批优秀工匠,让红木制作技艺代代相传。
千年运河,滋养着一方水土, 更孕育出包罗万象的风土人情,让沧州这座城市充满魅力。
沧州曾是运河边重要的码头,南来北往的船只,带来不同地方的美食,各地特色荟萃于此,丰富多样。羊肠汤就与码头文化有关,许多码头工人早上喝一碗羊肠汤,既能御寒,又能滋补身体。
对此,沧州民俗文化学者郎向阳感同身受,这是他第二次陪同央视摄制组拍摄沧州风土人情。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肠汤配一个窝头或烧饼,一份香气扑鼻的“炸老虎”搭配小米粥,这是他和无数普通沧州人的早餐。
录制节目,郎向阳再一次体会到了运河对沧州风土人情的影响。“沧州人喝羊肠汤都是站着,坐着的都是外地的。”郎向阳打趣说,我们能想象到当年码头工人站着快速吃点东西就急着去干活的情景。
运河对沧州民风的影响极大,像节日敲锣打鼓、舞狮助庆,过年过节做面花、面塑,正月十六遛百病等等,这些都与运河文化息息相关,并延续至今,成为沧州的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