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地灵出人杰 细数河北历史名人②:伯夷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导语:河北自古属燕赵之地,文化底蕴丰厚,地灵人杰。自古至今,有无数风流人物出现在这片土地上,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伯夷,今河北卢龙西一带人。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后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千古流传,让我们来感受下先人宁死不愿失去气节的精神吧。
伯夷(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一带)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七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子姓,名允,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已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齐奔往西方,在周地部落中养老,与周文王关系良好。后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满武王身为藩属讨伐君主,加上自己世为商臣,力谏。武王不听,不久周灭亡商朝。
3000年前,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这个古代方国建国很早,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当时它的管辖区域,据考古资料表明,大体包括现在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都城在现在的卢龙县城附近。这个古老的方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大量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和可以用剩余粮食酿酒的农产品。从这个国家取名觚竹来看,它是以两种用以书写的文具,借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孤竹国为商王朝在北方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君姓墨胎氏。墨胎氏在文献中或作墨夷氏、目夷氏。据《史书、殷本纪》:“契为子姓,其后分封,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也就是说,孤竹国君为建立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的子孙后代。据此,一些史家推测,孤竹国建立于商朝开创之时,为商代的同姓诸侯国,是不无道理的。从契到灭夏桀、建立商朝的汤,共传十四代。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商部落的不断扩大,孤竹国所在地早就落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待商朝建立之后,在这里建立一个统辖一方的同姓诸侯国。商朝最初建都于毫(今山东曹县南),孤竹国的建立,起到了巩固它在北方统治的作用。
到了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原来那时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作。”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有3个儿子:长子伯夷,二子公望,三子叔齐。国君很钟爱三子叔齐,想把王位传给他。
国君死后,众臣民要按先君遗诏立叔齐为君。可叔齐说:“伯兄在先,我怎能为君呢?”叔齐要大哥伯夷继承王位,伯夷坚辞不受,说是遵父命应立叔齐为君。二人互相谦让,谁也不肯继位,众大臣左右为难。后来伯夷为让王位,主动离开了京城。谁知叔齐为让王位,也逃离了孤竹。众臣无奈,只得拥立二子公望为君主。
伯夷和叔齐逃离孤竹国后,恰巧在路上相遇,两人便结伴向西而行。他们听说周文王行善积德,礼贤下士,于是决定投奔周文王。
然而,当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周地时,周文王已去世,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率领大军准备伐纣。伯夷和叔齐便拦住武王的队伍说:“你的父亲死后不安葬,却大动干戈,能说是孝吗?身为商纣的大臣,而兴兵弑君,能说是仁吗?”武王手下的将士想拿兵器驱赶他们,姜太公说:“他们是仁义之士,叫他们走吧!”于是让人把伯夷和叔齐搀扶开了。
武王伐纣后,建立了周朝,天下诸侯和百姓都承认了周武王的天子地位,而伯夷和叔齐却深以为耻。
他们作为商朝的遗民,回到了殷商故地,隐居首阳山,住在山洞里。他们二人不吃周朝的粮食,每天喝着山泉水,靠野果充饥,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有人劝他们下山,也有人送来食物,但都被谢绝了。
后来,山野中的一位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现在是周朝的天下,那一草一木也是周朝的啊!”二人一听,便不再采摘野果,不久便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
从文献记载来看,孔子是最早的解读者,孟子对伯夷、叔齐也有较高的评价,庄子、司马迁则采前人精华,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使伯夷、叔齐的故事进一步完整化、系统化。
南宋著名画家李唐以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后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为题材,画出一幅《采薇图》,该作品系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内。《采薇图》刻画出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宁死不愿失去气节的精神。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刘伯温、顾炎武等都有传世佳作赞美夷齐。
据汤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志勇介绍,伯夷叔齐传说距今已三千多年,源自商周朝代更迭时期,流传于我国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广东等地,并通过民间传说、歌谣、戏剧等形式传播,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