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城历史建筑有了自己的解说词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沈阳,热爱家乡,真正讲好沈阳故事,如今,沈阳179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终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解说词。”10月11日,沈阳市文物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市文保协会”)负责人兴奋地向记者说:“作为国家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项目实施的10大城市之一,沈阳如期完成了解说词撰写阶段的工作。”
“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全称为“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内涵研究与传播能力建设”项目,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实施的国家重点公益项目。
该项目坚持“讲好家乡文物故事,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主题,旨在通过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解说词的撰写和创作,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市文保协会负责人介绍说,沈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现有267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数量众多的历史建筑。既有世界文化遗产,又有名人故居、寺观庙宇、工业遗产、抗战遗址等,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分布网络。
这些文化遗存承载着历史记忆,印刻着文明的痕迹,其背后的故事是优秀传统文化最真实的载体。正是这些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构成了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基座。
因此,沈阳申报“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项目后,在中国文保基金会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下成功入选。
项目入选后,市文保协会开始对全市的文物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全市267处市级以上文物中,国家级27处,省级78处,市级162处。其中,对外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00处,完全没有解说词的174处,占87%,有解说词的只有26处,只占13%。这些文物有的现身城市,有的置身乡镇,有的归一些单位使用,也有的因年久失修成为濒危文物。其中有些文物已成为“标本”,如果得不到现实生活的滋养,与枯死寂灭无异。为此,市文保协会组建了由25名成员参加的解说词撰写模拟小组,主要是以文保志愿者为主,指导对列入申报计划的文物单位进行全面实地察看、查找资料。
目前,沈阳有300多人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他们利用休息时间,走遍全市的大街小巷,真实记录文物的保护现状,并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小型展览、参与公共考古等方式,唤起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市文保协会为了更好地指导文保志愿者撰写解说词,利用文保微信群平台转发全国文化遗产保护讲解大赛优秀稿件作为范文,在实践中练笔。截至2017年9月,共收到文保志愿者模拟撰写的解说词52篇。这次模拟撰写活动,为项目的正式启动积累了经验。
为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结合沈阳具体情况,今年5月17日至19日,市文保协会利用两天半的时间,对全市近百名报名参加解说词撰写的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并邀请辽沈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并交流互动。
如何能写出动人的“沈阳文物故事”,每名撰写者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其中一名志愿者,为写好中国医大老校区建筑群,利用去日本出差的机会,先后到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东洋文库和神天街书店查找资料。还有的志愿者,为写好中山广场雕塑群,翻阅了1968年《沈阳日报》的,同时,拜访了两位参与雕塑群设计工作的原鲁美教授,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像这样生动的典型事例,在解说词撰写过程中还有不少。
从5月20日起,项目活动办公室对市民和文保志愿者报上来的解说词进行统计,共309篇。经初步筛选后,将216篇解说词,分发给专家评审组进行审读。一周后,评审组成员各自提出拟入围名单。
8月31日,经专家第三次集中评审,认定179篇解说词符合要求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确定32篇解说词进入终评。
9月20日,沈阳市召开“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解说词专家终评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胡珊辰表示:“文物是历史之见证,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沈阳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赞扬。”
依据解说词评选标准,7位专家以不记名形式对32篇优秀解说词进行投票,最终确定一等奖2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
至此,沈阳市“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解说词征集、评选工作结束,将进入成果转化的新阶段。
2017年“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项目通过组织各地申报与专家评审等环节,最后确定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辽宁省沈阳市、浙江省杭州市、江西省景德镇市、河南省洛阳市、广东省潮州市、陕西省延安市、甘肃省天水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1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项目实施地。
1、汇编一本书。将此次活动征集上来的优秀解说词汇编成册后,分发给所涉及的文物单位;
2、规划一条旅游线路。与旅游局合作,规划一条最能体验解说词成果的公众游览路线,以丰富沈阳的旅游景点;
3、用视频讲好沈阳文物故事。将征集的解说词配上文物实景,制作成视频短片播放;
4、辅助工具——二维码。将视频形成二维码,参观者用手机扫一扫便可看到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