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彩河北 网络书香】走进曹禺故居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天津,是一座很难用一两句话介绍清楚的城市。或许,因水陆码头的兴盛而带来南北文化的交流,或许因位于京畿重地而总能大开眼界,或许也因九国租界带来了东西方新生事物。天津,是一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比如,在艺术方面,既是曲艺之乡,京评梆相声等广受喜爱,同时天津又是电影、话剧等新兴艺术在中国大地引领风气之先的地方。本期,让我们走进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曹禺的故居。
在游人如织的意式风情区,有一隅十分清幽的角落。按照旧地址来说,眼前两座楼坐落于意租界的文森索罗西道,也就是如今的民主道23号和25号。23号为前楼,建筑面积322.02平方米,外檐为混水墙面,局部为红砖清水墙;25号为后楼,建筑面积290.24平方米,外檐为青砖清水墙,局部为混水墙面。因故居地处当年的意租界,其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均受现代西方建筑影响,造型简约,朴实无华。但在建筑内部的装饰上,却融入了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那个年代天津中西合璧的文化风尚。从这里,走出了一位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曹禺。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曹禺二字作为笔名,与老舍先生笔名来自本姓“舒”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繁写的萬字,上边为草字头,下边是禺字,借草字头谐音取曹姓,也就有了曹禺这个笔名。
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曾是时任民国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1933年完成处女作《雷雨》震动了当时戏剧界,清华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升入研究院为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1935年到天津体验生活创作出线年出版了电影剧本《艳阳天》,这些作品使曹禺享誉世界。
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1910年,曹禺出生于天津小白楼,1912年后曹禺随家人迁入新居,他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
曹禺的童年,并非无忧无虑。三天后母亲薛氏因产褥热去世。母亲薛氏的孪生妹妹薛咏南怕别人照顾不好孩子,嫁给了曹禺的父亲承担起了抚养曹禺的重任。早逝的母亲,再加上因时局赋闲在家的父亲,曹禺从小看到的世界,就和其他同龄人不同。
这幢小洋楼里终日弥漫的犹豫、伤感的环境,熔铸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使曹禺早早地就开始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思索灵魂。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或多或少都隐含着他童年那段经历的影子。那时,他经常看到那些下人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在阳台上看到邻居们各色各样的人物,比如那些工人们和非常郁闷的太太、小姐们,他都观察得很细致。
1933年,曹禺从清华大学毕业,同时,在天津酝酿多年的剧作《雷雨》也在此时创作完成。1935年8月,继日本首演了《雷雨》后,天津市立师范学校的孤松话剧团也在国内首演了《雷雨》。事实上,《雷雨》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都与曹禺在故居的这段生活有关。后楼的二楼就有一间储藏室。曹禺回忆说:“这是放东西的地方,放着好多箱子,放着火腿,一打开,就是一股霉味。家里有个佣人叫陈贵,非常有才,画释迦摩尼和观世音菩萨画得很好,常常有人求他的画。父亲很尊敬他,他就常常把门关起来慢慢地画,谁也不能进去。”曹禺说,这个陈贵就是《雷雨》中鲁贵的原型,他还善于煮羊肉胡萝卜。
在曹禺的诸多著作中,尤其以《雷雨》、《日出》最为人们所推许。1937年,曹禺又发表了《原野》,抗战期间最重要的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剧本主要有《明朗的天》、《剑胆篇》、《王昭君》等。著名作家茅盾曾经写过一首诗,叫《赠曹禺》:“当年海上惊雷雨,雾散云开明朗天。阅尽风霜君更健,昭君今继越王篇。” 这首诗是对曹禺作品和他戏剧成就的高度概括。
作为曹禺艺术辉煌起点的故居,这两座小洋楼本身也是历尽沧桑。1917年后, 当时由于曹禺父亲淡出仕途,家境衰败,前楼被出租出去,一家人便搬至后楼。1931年1月,因经济拮据,曹禺的兄长万家修又将后楼卖掉。新中国成立后,两幢楼成为多户居民伙住的楼房。2003年政府启动了居民搬迁工作,2004年,该建筑被河北区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2006年开展整修工作,2008年被市政府确定为重点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经历了百年风雨,直到2010年在曹禺诞辰百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曹禺故居才终于焕发了青春。
著名作家、文学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名人故居的价值并非仅以建筑史的价值来衡量。一个为历史作过重要贡献的人去了,其生命气质、往事、独有的个人生活和精神,除去留在他做过的事情或相关的文字里,还无声地存在于他的故居中。他留在故居的大量生活细节,有待于我们去发现、感知和思考。”曹禺故居纪念馆正是这样,通过摆放曹禺铜像、照片、手稿、书籍等,摆设曹禺用过的圆座、桌椅、英文打字机、怀表、餐具、煤炉等物品,向我们深入展现曹禺不同时期的生活场景,从而为我们剖析曹禺童年和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交氛围、文化熏陶、社会背景等,发现并感知其对曹禺后来的话剧创作厚积薄发的深刻影响等提供参考。
如今的曹禺故居纪念馆前楼以展览为主,主要展示了曹禺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对天津的特殊情感和对戏剧事业的杰出贡献;后楼“万公馆”主要是对曹禺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进行的恢复性陈设。
曹禺故居纪念馆,自落成之后,不仅进行常规展览,还不断挖掘整理历史史料,多次举办主题展。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和国立剧专建立80周年,“抗战时期曹禺与国立剧专戏剧史料收藏展”和“抗日烽火中的国立剧专主题展览”在曹禺故居纪念馆同时开展,受到了各地游客的广泛好评。
曹禺及曹禺故居早已成为文化河北的一张靓丽名片,太多人从四面八方,甚至海外慕名而来,成为来津必到的打卡之地。如果说百年小楼也是一部戏剧,那这里的故事直到今天还在延续着,向剧迷和游客讲述着一段段永不落幕的戏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