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地名里的河北·解读|“千年不易”说邯郸

2023-04-20 23:08分类: 河北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战国时它作为国都见证着赵国争霸的雄风万丈,西汉后期它跻身当时的“五都”之列,成为仅次于长安、洛阳两京,居全国第三位的经济中心城市。

  赵文化塑造了它的精神气质,其独有的成语文化也作为一种根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表达和审美方式。

  它因商代的“离宫别馆”而兴,又因胡服骑射而盛,区域中心是它长期的历史地位。如今,被寄予复兴厚望的它,再次走向新的复兴之路。

  邯郸市中心西北方向约20公里处,素有“邯郸第一山”美誉的紫山,在蒙蒙细雨的滋润下,春色愈浓。

  紫山主峰海拔498.4米,是邯郸市区的制高点。由于山体裸露的巨岩和耸立的峭壁多为紫色和褐色的山石,故取名为紫山。每当夕阳西下,阳光映射在紫峰的岩石之上,远望好似散发着金光,这就是曾经的邯郸十景之一“紫峰晚霞”。

  “古老的邯郸城,此山即是源。”站在山脚下,邯郸市博物馆原馆长郝良真不禁感慨,“邯郸”这个铭刻在所有邯郸人身上的地域符号,就源于这座美丽的紫山。

  郝良真介绍,目前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紫山便是古代的邯山。“邯郸”地名最初的写法为“邯公式”,“公式”的得名,可能与紫山的颜色有着直接的关系,“邯郸”初始是因“邯山”呈紫红色而得名。

  邯郸地名最早出现在殷商后期,据《竹书纪年》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此外,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多处地名“甘”的记载,多数学者认为“甘”地即今邯郸。

  根据专家认定,邯郸的兴起距今至少有3100年,甚至可能要上溯到3250年前。

  一幅《邯郸城区历史变迁图》是对这个奇迹最简洁的说明。这幅图清楚地标注着战国、宋金、明清以及1949年、1989年、2010年的邯郸城区范围,只需大致浏览,便不难发现——若以现邯郸城区中心为圆心,各时期的城区范围好似一个个同心圆,叠加存在于现邯郸城区所处的范围内。

  “3000多年来,邯郸城名未改。而且自2400多年前赵国迁都邯郸至今,城市所处位置也从未出现过迁移。”邯郸文化学者段宾宾表示,放眼全世界,这样的城市只有四个——耶路撒冷、罗马,还有就是中国的长沙和邯郸。

  3000多年沧海桑田,邯郸这座城,究竟能带给人们哪些滋养,成为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之所?

  “早在旧石器时代,邯郸城这个地方,已经形成了广阔的河流冲积扇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传统的重要农业产区。”郝良真解释,同时,邯郸正处在太行山东麓传统的南北大道与太行山东出华北平原滏口陉的交会点上,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邯郸的洺河、沁河、漳河流域便先后形成了著名的磁山文化,以及以石北口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以涧沟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和以下七垣遗址为代表的先商文化。

  不仅如此,邯郸的铁、煤、铝矾土、陶土、石灰石等矿产同样储量丰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撑。“以铁为例,邯郸地区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总储量47526.8万吨,多数是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床,而且多是品位高的易选矿。”郝良真介绍,据文献记载,邯郸是战国和两汉之际的重要冶铁中心,并且出现了像郭纵、卓氏等以铁致富的货殖家。

  从20世纪70年代起,邯郸市区内先后发现了20余处冶铁遗址,尤以今邯郸市体育场地下冶铁遗址规模为最大。此外,齐村战国墓也出土有战国早期的铁锄,插箭岭遗址出土有锻铁制品铁斧。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奠定了邯郸绵延3000多年的发展根基。

  在红灯笼的映衬下,街旁的建筑更添古香古色。穿行其中,偶有身着汉服的年轻人翩然走过,恍若游走在时间的长河里。

  一个地名,承载一方文化。事实上,包含战国时期真正的回车巷在内的古赵都邯郸大北城多数遗迹,早已深埋在今市内6-10米深的地下,但“将相和”的故事至今为人所传颂。

  战国时期,赵国以重义任侠、慷慨悲歌的铮铮风骨,屹立于七雄之列,也逐渐形成了“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的赵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以“将相和”故事为代表的以人为本、广揽贤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赵文化精神,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殷商后期,这条街是殷王从殷都至沙丘离宫别馆专用御道的一部分。战国时期,这里曾是赵都廓城。西汉时期,这里是‘北通燕涿,南达郑卫’的大道通衢。隋唐以后直至民国时期,该街一直是太行山东侧的南北大路,被称为‘邯郸道’‘长安道’和‘御道’。”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运营负责人李宝峰介绍,邯郸城池虽多次叠压,但该街作为古城的南北轴线,始终居于古城的核心位置。

  古老的回车巷,见证着邯郸城的变迁,也见证着赵文化如何塑造这片土地的精神气质。

  3000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还积淀出邯郸独有的成语文化,并进一步体现在地名上。

  “‘邯郸学步’是否真的发生在学步桥?”“‘邯郸步’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居然能使人为之倾倒以致失掉故步匍匐而归?”“这么夸张的故事,真的发生过吗?”

  最近两三年,段宾宾一直使用“喜郎先生”的网名,在抖音、微信视频号上对邯郸历史解疑释惑,吸引了一众粉丝。

  “《史记》和《汉书》说赵国女子‘弹弦跕躧’,现代汉语解释‘跕’是‘踮’的异体字。因此,‘跕’应是足尖轻着地而行之意。”段宾宾介绍,《庄子·秋水》中那个寿陵余子想要学习的“邯郸步”,应该就是这种以踮脚尖为特色的舞步,类似现在的芭蕾舞步。

  2000多年里,“邯郸学步”这个发生在赵国的寓言故事,引发着一代代人的好奇。也正因此,当沁河上的木桥遭水冲毁,当地于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重修改建石桥时,将其取名为“学步桥”。

  如同“邯郸步”在当年引人效仿,千百年之后依然引人好奇,很多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依然活在中国人的话语体系。

  邯郸学步、叶公好龙、滥竽充数、掩耳盗铃、梅开二度、完璧归赵、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仅《史记》里记载的邯郸成语典故就多达百余条。《中国成语大辞典》共收录成语18000多条,其中属于邯郸的成语便占了1500多条。

  这其中既有反映执政经验的,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又有寓意深刻、揭示人生哲理的,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有给人警示、鞭挞社会不良现象的,如“利令智昏”……这些成语典故带着鲜明的赵文化特征,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早已深深烙进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成为我们基本的表述方式和历史哲思。

  关于黄粱梦吕仙祠的故事,可以追溯至唐代。成语“黄粱美梦”中“卢生遇神仙,做黄粱美梦”相传就发生在此地。为了纪念这一著名典故,宋朝人在此修建黄粱梦吕仙祠。1984年,邯郸市设置黄粱梦镇。就这样,“黄粱梦”成为邯郸的又一个专属地名坐标。

  “黄粱梦题材的文学创作发端于早期的梦幻思维,在《列子》的梦幻故事中有所萌芽,至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定型,‘黄粱梦’故事的发生地开始紧紧地与邯郸绑定在一起。甚至此后,黄粱梦的题材、作品越来越丰富,但故事的发生地始终是邯郸。”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郑艳玲认为,“黄粱梦”与邯郸的邂逅,根源于邯郸厚重的历史。

  在沈既济生活的唐代之前,邯郸便已经是千古名城,邯郸作为赵国都城经八代国君,历158年之久,是当时黄河北岸广袤地域内最大的中心城市。西汉时期,邯郸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传统的城市优势,再次得到飞速发展,到西汉后期便跻身当时的“五都”之列,成为仅次于长安、洛阳两京之后全国第三位的经济中心城市。

  “‘黄粱梦’展现的是繁华,每当提到古代的繁华,今天的中国人首先会想到唐朝。但在唐代小说家沈既济心中,邯郸才是繁华代名词。”郑艳玲认为,邯郸历史遗存之丰富、层次之鲜明、脉络之完整、影响之深刻,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也不多见。

  垂柳吐着新绿,春花开满枝头。远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包围着这一园难得的静谧。夕阳西下,整个丛台如染金黄,在余晖的映照下,飞檐斗拱,美轮美奂。

  丛台之名,源于当时许多亭台楼阁接连成片。旧时丛台众台相连,亭阁高耸,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历经战火的洗礼、改朝换代的变迁,古老的丛台饱经沧桑,虽经历代修葺营缮,却也“丛”景不再,只剩如今一座孤台。

  2300多年前,自那场关于“胡服骑射”的争论尘埃落定,丛台之下,战马嘶鸣,弓弦声声,一支支威武雄壮的赵国新型军队,在这里接受赵王的检阅。

  西汉时期,丛台变成了赵王宫的一座重要建筑,在汉初赵国最盛之时,身穿盛装的武士常云集于丛台之下,讨论军政要务。

  唐代,丛台是文人墨客的“打卡”胜地,一个又一个彪炳中国文学史的人来此凭栏吊古:“诗仙”李白游邯郸,登临丛台,他感慨历史上赵国纵有辉煌业绩而终成陈迹,写下“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诗圣”杜甫年少游历名山大川,在此高声放歌,于是才有了“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悠悠3000多年,换了人间,多少英雄豪杰、文人骚客终成匆匆过客,唯有古老的丛台仍鲜活地扎根在邯郸人的生活日常。如今的丛台,是邯郸人身边一个熟悉的场景,它是供人们休闲游憩的文化公园,是邯郸的市中心,它所在的丛台区也因此而得名。

  如今,“邯山”成为邯郸的一个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邯郸市区内的红色遗迹,大多位于这里。

  1959年,毛主席视察邯郸时提出,“邯郸是要复兴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邯郸人为重塑历史辉煌而奋斗,邯郸市复兴区也由此而得名。

  “北方粮仓”“冀南棉海”“钢城”“煤都”……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初始阶段,复兴区曾挑起邯郸复兴的重任。鼎盛时期,复兴区曾以邯郸市三百分之一的面积,贡献全市十分之一的GDP,是工业强区、贡献大区。

  如今,复兴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再一次掀起工业污染区向绿色生态区的绿色“复兴”。

  从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到公元212年曹操废除赵国,邯郸作为战国和两汉时期赵国都城的时间,有560余年。邯郸长期作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重要。

  如今,锚定“到2035年全面建成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邯郸正积蓄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邯郸场景的美好篇章。(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陈 正)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河北迁安:一桌春菜引客来

下一篇:河北日报丨扮靓城市“里子” 建设宜居家园 石家庄市精细化推进背街小巷改造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