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河北|清明节和那些让我们难忘的美食!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这一时节,万物吐纳故新,大地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归纳起来就是两大点,一是归家祭祖,二是踏青出游。今年清明,你是出去踏青呢,还是还乡祭祖呢?(小编提醒大家在清明烧纸上坟时,一定要做到文明祭祖哦!)
不管你清明是去干啥的,我想你肯定都缺不了美食!而清明节有着吃寒食的习俗,何为“寒食”?简单理解就是不能开火,只能吃冷食,寒食节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是为了纪念一代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冷食来纪念介子推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其实,寒食节和清明节具体来说并不是一天,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的一两天之前,山西地区把寒食节定在了清明节的前一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也逐渐融合了过寒食节吃寒食的习俗。
古时候,人们为了在寒食节吃上美食,就提前制作了叫做“馓子”的一种食物,方便在寒食节或清明节食用。在河北唐山的迁安建昌营,就是特产馓子的地区。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用面粉揉成面团然后弄成筷子大小的面条,五六条成一把,然后下锅炸制金黄酥脆捞出。出锅的馓子,酥脆可口,十分美味。馓子的保存时间很长,并且只要放置妥当,就能一直保持着酥脆的口感。夏季可以放半个月,冬季可以放两三个月都不会变质。可以说是既好吃又好保存啊!
馓子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中,屈原就提到了最原始的馓子。而历史上著名的苏东坡先生在吃了一次馓子之后,便留下了“牵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未睡知轻重,压扁家人缠臂金”的称赞!建昌营的馓子,有着悠久的历史,精良的用料和讲究的工艺,在河北地区乃至京津冀地区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小编很喜欢吃馓子,酥酥脆脆的,小时候奶奶赶集回来总会给我带上一大包馓子。我们一起掰着馓子吃,别提有多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