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士孙兰田先生传略(韩凯卿耿宝元)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孙兰田,又名孙锡玉,1898年生于衡水县大葛村。家道小康。1907年入枣强县肖张镇教会所办英文馆学习,1909年入小学,1913年入县立高小,1917年考入天津英人所办的新学书院到1923年毕业。同年受聘于故城县私立育三英文学校任教。从1925年以后转入仕途,先后任“前敌属饷督办公署”所属大名、南乐、成安等五县调查督催委员,保(定)、大(名)两道官硝局宁晋县分局局长,北京宪兵司令部学兵大队书记长,第6军25师125旅王琦部第1团少校书记官等官佐,在京汉、津浦沿线活动。时值“军阀混战,连年刀兵,民不聊生,自念已往,徒劳奔走,非损德不能利己,若廉洁奉公,固守道德则一无所得,若再助纣为虐,至感愧罪。”从而“抱定决心杜门不出,从事农业。”故于1928年乘随部退返天津路经衡水之际,毅然离队返乡。
几年的奔波,兰田先生深知当时社会之不良,决计不再参与害国害民的任何派系之争。例如,1928年秋阎锡山第三集团军暂编15军第1师师长张英武转函并复派员持护照来请,给以书记处长职务,被孙先生谢绝;1932年本县奉命选拔区长赴津传习一年,期满回县任职,首推先生前往,亦被固辞;1938年春,民军二路赵云祥,时正占据武邑、冀县意欲吞并衡水邵北武部,故极力拉拢地方势力的支持,先是派员送去委任状及臂章、符号,迫令其就任上尉军需,并差顾问刘锡三亲往迎接,孙先生明知彼等名为抗日,实为割据地方发国难财,故而宁肯花掉银洋500元托人活动,谢绝不就;1939年春河北民军张荫梧部之游击大队司令步勉之及所委衡水县长马步周,敦请孙先生出任区长,并许以军队一连为护卫,亦被孙先生转托友人说情,婉言谢绝。
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携伪军一营,到大葛村设据点,安区政权。兰田先生为躲避日伪纠缠迫害,举家逃往枣强县境作流浪生活八个月之久。直到1940年春,打通伪中队长关系后,始潜行回家。1941年夏,伪宪兵队长孙占魁佯言该队翻译官叫孙先生赴衡,否则派人捕捉。为避敌胁迫做事,不惜出500元“运动费”,才摆脱纠缠。1942年,伪县警察所特务系长万某,令葛村分所长赵家祺转告请孙先生“赴衡有要事相商”。为避免这一麻烦又以400元托人了结;同年,伪真渤特区合作总社,人事股长陈静斋亲往邀请任其秘书,也托人辞去;继而葛村伪警察所长保荐孙先生出任巡官,托人征询其意向时,孙先生慨然答复:“至死不入汉奸门”。
兰田先生屡被汉奸、及杂牌军讹诈、利诱,但不为所动,而于艰难环境中却矢志于抗日救国事业。1939年夏,衡水县抗日政府已经成立,抗日工作人员不时活动于枣、衡边界一带。流浪中的兰田先生因之不断与抗日长政府工作人员相处,攀谈抗日大业并互通情报。交往中,兰田先生与抗日政府工作人员感情日笃,逐渐认识中国领导的抗日政权及武装,乃中国之希望所在,而倍加信赖,一次,他见二区抗日干部中,除区长张化远有一手枪外,其他干部皆为徒手,即便游击队队副郭元恒同志亦手无寸铁,因颇惊异,详察确无枪械。兰田先生乘夜回村,越墙潜入家中,将所藏私人手枪取出赠予郭元恒同志。1939年冬,兰田先生与区抗日干部及军分区敌工干部展大可同志等,在大成村建立联络点,并不断将大葛村村长召去探询敌情,从而担起该区敌工工作。当时我方在葛村内部派有情报人员五人,用1-5为代号,先生排为1号。嗣后,想尽一切办法,探取敌人秘密,及时报告抗日政府,并受我敌工科指示,设法与伪军警官佐建立联络,终于1939年底促成我抗日区长与内军营长张金声会晤。并得以携眷返家(大葛村据点内),回家后,由村长陪同“拜访”了伪营长,经恳谈,以与伪营长内亲为朋友及与其妻皆为基督徒之关系建立了感情,而在伪营部出入无禁,消息更为灵通,保证了抗日工作的推动与我工作人员的安全。1941年春日本驻军暂撤城内,抗日力量日益增强,伪军政人员日益怯弱,暗有与抗日政府秘密联系之意。兰田先生见机行事,先后促使伪官佐与抗日敌工干部会面。之后,我敌工人员在执行任务或敌情紧张时,往往可住于伪军据点内而安然无虑。
1943年,日寇矢野部队到衡,并带来特务三队,他们利用本地特务为耳目与鹰犬,对我抗日工作人员及农商平民,大肆残害。兰田先生、向为县内知名人士,又兼有不与日奸为伍之嫌,乃列为抓捕残害重点,6月13日,矢野部队日军一部及特务、伪军百余人,拂晓时包围兰田先生所住街道及住宅,登房而入,意欲抓人。幸事前兰田先生已从伪警察所长王承三处获得信息,是夜全家已先外逃,房中空无一人。敌恼羞成怒,将家中一切物品悉数抢走。为免遭敌暗算,孙先生整个秋天在田野中生活,秋后又穴居荒野40余日。虽如此,而与伪队长等情报联系未断。1944年1月,孙先生得悉日特定于旧历除夕乘过年之际抓捕他及全家。于是深夜携眷外逃,全家在单驼村村外避风处渡过了除夕之夜。自此家中垒门数月,后由抗日政府安排暂住枣强县的大成与史家屯村,直至日军矢野队离衡后始回本村。即便过此流浪生活,孙先生仍积极为抗日救国而工作。1941年春,经我敌工科长董书立同志与孙兰田先生研究,以二区许家庄村为联络点,定期聚会,确定伪方有专人负责传递情报。一次我敌工科长董书立同志,通过孙先生给伪中队长马玉生颁发“衡水县独立大队”队长之绢质委任状,并令其相机拉出队伍(后出因调衡未能实现);枣强县敌工科长史克明同志委托孙先生定期将伪军中之“关系”领出相会,均妥善完成。直至日伪据点撤走前,这种联络制度从未间断。为掌握日伪动向,保证抗日工作开展和工作人员安全,均起到了应有作用。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葛村据点之伪军日军护送撤至县城。不久,日军夜逃德县,冀、枣、武三县伪军受特务之命,皆猬集于衡,改编为十一战区挺进军第五十纵队。妄图固守城池等待蒋军接收,而拒绝向抗日政府投降。为商讨破城计,孙先生两次应邀赴抗日县政府研究对策。并承担了第五军分区、冀中六分区联合召开的附近各县敌工科长会议的筹备工作。当年12月,县城解放。全县人民,经过八年多的艰苦奋斗获得新生。
早在1943年旱灾之际,孙先生洞察中国的土地政策,主动将家有田产的一半共40亩,即分与乡亲贫困户耕种,为表达愿与一般农户持平之意,又于1946年扩军大会上自愿以每位新兵赠五千元(冀钞)之数表明对扩军运动的支持。结果报名者达26名,孙先生主动卖掉耕牛一头,粮食数石,将价款捐赠新兵。
大葛村小学向无固定校址,逐年借用,忽此忽彼,影响教学。1947年春,经先生倡议修建校舍,首先献出场院一段,并动员孙雨庭一段地皮,兰田先生又主动卖地8亩,出米2000斤,建成校舍及门楼,从而使学校得以固定下来。
1950年参军运动中,兰田先生在本区动员大会上表态,保证送次子参加人民解放军。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得到了县区领导的赞扬。
孙兰田先生不与军阀汉奸为伍,和坚贞的爱国情操,用实际行动谱写了自己的历史。受到我县中国和政府各级组织的尊重和信任。给予甚高的荣誉。1943年冬,以衡水县第二区代表身份参加我县选举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员大会;1949年当选衡水县各界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因率先种棉并介绍了成功经验而获县长表彰;1951年夏当选县审案委员会委员并于同年冬季各界代表会议上被选为衡水县副县长。在职期间,工作积极,多有建树。奈因多年奔波,积劳成疾,不幸于1954年病逝,终年56岁!孙兰田先生是衡水县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为各界爱国人士树立了榜样,孙兰田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长存!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