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米长卷囊括数万人他用三载画出了“觉醒年代”的北京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陶然亭慈悲庵,李大钊、等革命志士正在进行秘密革命活动;赵家楼内,熊熊的大火正在燃烧
1910至1920年代的北京,正处于清末民初,风云激荡。这些故事既是历史书中的重要篇章,也被众多文艺作品不断演绎和解读。
由艺术家汪光华创作的巨幅历史地理风俗画《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堪称中国画版的“觉醒年代”。这幅作品以1910至1920年代北京发生的大事件为背景,试图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教育、民俗、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描述当时纷繁复杂的北京。
该作品是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成果,与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礼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系姊妹篇。
汪光华,1956年生,1987年至1995年先后在挪威国家工艺美术学院和国家西部美院学习,著名华人画家。
“1910至1920年代,正是中国触底反弹的时候,人们正在逐渐觉醒。”站在画作前,汪光华将我们的视线指向城楼外,那里正爆发着声势浩大的“五四”大游行。而在画面下方,两架法式双翼飞机掠过先农坛上空。汪光华以这些事件画面,展现了中国人正迎来“德先生”和“赛先生”。
左上:法式双翼飞机掠过先农坛上空 右上:拆除克林德碑 左下:火烧赵家楼 右下:黎元洪辞亲王匾
汪光华在整幅画作里,设计了不止一百个故事情节,“比如这里是东单北大街,一群人正抬着石碑往前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庆祝战胜德国,北京拆毁了东单北克林德碑,随后李大钊在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演说。”
在画面中的东厂胡同,一位人物面对前来献上贺礼的众人,摆手拒绝。“1914年到1915年,袁世凯意图复辟,封黎元洪为亲王,黎元洪坚决拒绝。袁世凯便请了许多有名望的人,用重礼说服黎元洪接受。画中表现了众人来到黎元洪住所的情景。”汪光华说道。
△1912年,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
△1919年6月11日,北大教授陈独秀在前门外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亲自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传单
同样出现在画面里的,还有紫禁城内,不甘寂寞的小皇帝溥仪爬上大殿屋顶眺望宫外的大千世界,底下的大臣们急得团团转;北大红楼下,一代新青年正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新与旧、中与西、传统与近代、开放与保守,都在北京剧烈地冲撞、交融。
《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包罗的“万象”,不仅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更包含芸芸众生的老北京生活。这幅画作东起通惠河,西牵白云观,南至燕墩,北抵居庸关、长城,画面正中最下方,伫立的燕墩是开篇,述说着老北京形胜、历史,顺其旁的永定门北上,沿途一派热闹的景象。“1915年,正阳门瓮城开始被拆除,所以我在画里表现的是拆除之前完整的北京。”汪光华说。
画面正中的中轴线,贯穿了整个古老的北京城,中轴线建筑群对称和谐,蔚为壮观,体现着皇家气派。位于东四牌楼西的隆福寺,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因此香火旺盛,成为京师著名的大庙会。汪光华在画中还原了隆福寺的盛景,“庙内各种商摊包括卖布匹丝绸、古玩字画、花鸟鱼虫、各种小吃的,特别是杂耍卖艺的场子丰富多彩,为各庙会之冠。”
画中也重现了天桥的繁荣景象,有卖布匹鞋帽、估衣的摊位,卖大饼、面条、豆汁、扒糕等食品的摊位,也有摔跤、变戏法、练武术、说相声等江湖艺人表演。画面还表现了天桥的戏园子,民间艺人“八大怪”等,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百态。
清末民初人们的生活有着诸多艰辛。汪光华所描绘的龙须沟场景,表现了壮汉拉车、手工作坊、妇女买菜等画面,将历史记录下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民国期间,龙须沟是贫苦百姓的聚居地,多为棚户,房屋低矮,四壁漏风,没有建院墙。到了雨天,沟里的积水还会出现倒灌。不过画中的这群小孩依然天真烂漫,追着小狗在玩闹。”
《清末明初万象图》全图高3.5米,长14米,可能是有史以来描绘一国首都方方面面篇幅最为恢弘的美术作品。为了画这张作品,汪光华用时三年,“画小稿用了两年多,大画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幸运的是,在这近五十平方米的宣纸上没有出现一点意外,从一稿到五稿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创作期间,汪光华一般从早晨画到下午五点,每天还会去打乒乓球放松一下眼睛。
“没有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的大力支持,这幅画靠画家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汪光华说,在创作的前期,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围绕北京的历史文化和古建筑等领域,收集了五十多万字的文献资料。“在这里,我可以向专家学者请教很多历史问题。没有国家的支持,这个工程想都不敢想。”
画家最怕画建筑,遑论画一座城市,以及城中数以万计的人物活动和丰富的历史故事。为了更好地画出北京的建筑,汪光华考察了北京的许多地方,寻觅历史的踪迹。“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太庙,那里太美了。画中也有一些地方,早已是沧海桑田,去到以后询问住在那儿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地方曾经叫什么。”
面对凝结着一千多个日夜心血的《清末明初万象图》,汪光华很欣慰,这幅画里有他对祖国、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深深热爱。“北京是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地方,这幅画总算给北京城立了个传。作为从国外学习归来的人,不能数典忘祖,希望用自己的技艺为国家做点贡献,保留这份珍贵的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