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北京八达岭长城老照片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这一组彩色老照片拍摄于1912年-1913年,记录了八达岭长城的面貌,是法国摄影师帕塞特(Stéphane Passet)的作品。帕塞特在中国拍摄的作品,是法国银行家阿尔伯特·卡恩资助的“地球档案”计划的一部分。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
据《史记》记载和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筑有长城,而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汉习记载:曾设军都、居庸两座关城。
北魏《水经注》说:“居庸关在居庸界,故关名也,南则绝谷,垒石为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其水历山南,迳军都界……”因此,有专家认为汉置居庸关,关址在八达岭。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达岭一带修筑长城。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北魏拓跋氏太平线年),在国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筑长城,名叫“畿上塞围”,东起上谷军都山(即八达岭一带),西至黄河岸。后来到北齐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筑长城,西起大同,经军都山东去,把长城延长到了海边。
八达岭长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共1300多里。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八达岭原为隘口,后建关城。明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两侧的山上建起边城、梢墙、挡马墙等,后来逐渐增建为长城,并修筑敌楼、墩台。
起自川草花顶,经石佛寺口、青龙桥东口、青龙桥西口、王瓜峪口、八达岭口、化木梁口、于家冲口、黑豆谷口至石峡峪,全长约12千米。八达岭长城、关城、城墙、要塞及关沟中部的居庸关构成明代北京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八达岭长城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前后共建墩台1316座。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
1903年,一个名叫威廉·埃德加·盖洛的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在后来的20多年时间里,这位勤奋的美国人先后考察了长江流域和长城沿线,后来还去了更多的大城市,登上了中国五岳。
他为我们留下了500多张大变革时代的中国人和中国风景影像,以及大量的文字记录。
1908年,盖洛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来到了长城,全线考察长城。据此,他写出了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长城的专著《中国长城》。图为长城在东端的起点——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盖洛不但拍摄长城,还写下长城两边的所见所闻和风土人情。图为北京南口,八达岭长城。
1906年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印制的单色明信片。八达岭北四楼,明长城中经典的敌楼,建在海拔660米的山顶上,上下两层,四周开有箭窗、垛口和射孔。这里地势险要,视野开阔。
随德国海军司令海因里希王子登八达岭长城的摄影师科鲁滨,在回京的途中拍下的八达岭“五桂头”和骆驼队。
1903年开始,美国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长城照片。这是他拍摄的八达岭北四楼长城,印制成明信片。
1873年《伦敦插图新闻》中的一幅铜雕版画,画面是来往八达岭关城、经过八达岭长城东西城门的商贾和载货骆驼队。
德国明信片。1898年德国海军司令海因里希王子应光绪皇帝的邀请来京访问,期间登上八达岭长城。人群中右数第三人为海因里希王子,正从八达岭北四楼下长城。
1898年德国海军司令海因里希王子来八达岭长城,在八达岭关城准备登城。摄影师科鲁滨摄影,在德国印制的人工着色明信片。
1903年英国摄影师拍摄照片印制的明信片。一群驼队出八达岭关城东城门(“居庸外镇”),向居庸关和北京方向行进。
这是1907年为美国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博士当向导的本地青年,威廉为其在八达岭长城南城拍摄的照片。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眼中的伟大作品。在中国闭关锁国的年代,外国人对长城的了解甚少。自鸦片战争后,西方人频繁出入中国,很多人亲眼目睹了长城——这一伟大的中国建筑奇迹,并为之深深震撼。
20多年前,笔者偶然间收到了一枚清代由外国人印制的八达岭长城明信片,方知100多年前,外国人已经把长城传播西方。作为八达岭的故乡人,笔者便开始专题性地收集八达岭明信片。几十年来,通过拍卖公司、在外国网站网拍、邮友之间交流、朋友到国外代购、寻找明信片印制者后代购买等形式, 这些100多年前的老明信片辗转万里来到了笔者手中,回到了长城的故乡。
西方最早传播的长城形象,还在摄影技术诞生之前。1873年,《伦敦插图新闻》刊出一幅由英国皇家部队军官绘制的铜雕版画——《中国万里长城一景》,画面上是来往八达岭关城、经过八达岭长城东西城门的商贾和载货驼队。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方的一些考古学家、探险家、旅行家接踵而至,他们都对巍峨的长城,特别是八达岭长城饶有兴致。1903年至1914年之间,他们通过相机拍摄,并在全世界印制和发行了大量有长城照片的明信片,兴起了一股“长城热”,这段时间的跨度虽然不长,影响却十分深远。这些明信片第一次把长城清晰的影像传播到西方,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
那段时间里,在北京居住的外国摄影师中,有英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意大利人、比利时人、德国、法国人等,他们频繁到八达岭一带拍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向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出售八达岭长城明信片,是北京为数不多的照相馆争相开展的一项业务,客观上使这一伟大工程名扬世界。
美国人威廉·埃德加·盖洛是20世纪初在西方颇负盛名的旅行家,还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他一直有周游世界的梦想,1896年威廉请了长假从美国的纽约出发开始了圆梦之旅,在其生命的最后20多年中,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03年他首次途经日本来到中国,在考察了长江流域的人文地理后来到长城脚下,此后在1909年出版了《中国长城》一书,同时印制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八达岭长城明信片并在美国出售,其中很多明信片留存至今。这些照片和明信片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长城乃至中国历史提供了稀见史料,为长城研究做出了贡献。
日本商人、摄影师山本赞七郎,1898年来北京经商,他喜欢拍摄北京园林景观,后来痴迷于拍摄长城,十几年间他印制了大量的长城明信片,在北京向外国人出售。这些旅居北京的外国人把明信片贴上邮票寄给远方的家人,或者亲自带到家中给亲人、朋友欣赏,长城的影像从而远播世界各地。
1898年应光绪皇帝的邀请,德国海军司令阿尔贝特·威廉·海因里希王子访问北京,他游览了北京的园林,骑马穿过布满乱石的关沟,来到八达岭长城,登八达岭长城到北四楼,跟随的摄影记者拍下了他登长城以及沿途的照片,在德国制成明信片让皇室人员欣赏。这也是最早应中国官方邀请来八达岭长城游览的外国军事官员。
八达岭古长城景区位于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5公里,是八达岭长城的西大门。古长城旧称“残长城”,是八达岭长城的西南延伸段。由于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翻新修复,仍保持着古老的形态,伴有残缺的痕迹 。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
古长城景区共有十二座烽火台可以到达,长城城台有两种,即墙台和敌台。墙台设施简单,与墙体在同一平面,突出墙体的平台叫“马面”筑有垛墙,可供巡城守卫的军士们暂时避风御寒。敌台与墙台相比结构更为复杂,它是高出墙体,跨墙而筑的两层或三层的建筑。上层供守城兵士瞭望,下层储存粮草、弹药,也是守城兵士的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