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2022年北京文化论坛”新闻发布会

2023-04-11 06:09分类: 北京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7月18日上午10:30举行“2022年北京文化论坛”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市文联、市文资中心、东城区委宣传部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将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欢迎出席今天的北京文化论坛新闻发布会。我是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赵卫东,也是今天发布会的赵卫东。北京文化论坛将于近日举办,为了让媒体朋友能够更多地了解论坛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今天,我们举办这场新闻发布会。现在,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他们是: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将于7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饭店举办。目前,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已准备就绪。这里,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中国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定文化自信鲜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略,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呈现更加繁荣、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坚持用革命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不断涌现,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在落实文化强国战略上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城市文明风尚日益浓郁,“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成为城市风景线,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光盘行动”“V蓝北京”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持续攀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驶入“快车道”,太庙、社稷坛、北海公园等重获新颜,皇史宬北院重新亮相,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形成规模。“三条文化带”建设成效斐然,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北运河京冀段实现游船通航,古老的大运河两岸重现昔日文化盛况,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示范案例,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新发现。文艺精品力作迭出,《长津湖》《觉醒年代》《香山之夜》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叫好又叫座,“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备受关注,“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不断擦亮。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深入推进,2000多家实体书店、204家备案博物馆成为市民身边的“文化家园”。文化产业提质升级,老旧厂房变身新型文化空间,798、郎园、首钢园等成为网红打卡地,“漫步北京”计划有力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焕发着新的时代光彩。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部署要求,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交流合作,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中央宣传文化单位的指导支持下,北京市创办北京文化论坛。

  北京文化论坛总的发展方向是打造文化领域的全国性品牌论坛,成为继“两区”“三平台”之后(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服贸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又一个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要平台。论坛坚持“四个平台”定位:一是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通过举办北京文化论坛,全面反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北京的生动实践,集中展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进展和成果。二是文化建设经验的重要交流平台。以论坛为纽带,邀请各界人士,深入学习研讨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借鉴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三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在论坛议题设计上突出传承中华文化、打造思想高地、弘扬时代精神、赋能美好生活等话题,围绕“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展示文化高质量发展成效。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传播平台。围绕文化交流合作、文化精品传播等设置内容,邀请部分境外嘉宾参加论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我们将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型论坛的经验,确保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办出影响,为今后成为国家级论坛乃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论坛奠定基础。

  北京文化论坛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作为指导单位,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作为支持单位。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包括开幕式暨主论坛、四个分论坛及相关活动。

  7月25日上午举办开幕式暨主论坛,邀请重要嘉宾,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等开展交流;成果发布环节将隆重揭晓“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此外,来自文化、科技等行业的领军人物还将开展圆桌对线日上午同时举办四个分论坛,就是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分论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分论坛和文化交流与合作分论坛。

  我们还选取中轴线、首钢园和大运河等独具首都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特别设计了三条现场观摩路线。

  此外,我们还编辑出版了《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就图册》,集中展示近年来首都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打造论坛品牌,我们还设计了北京文化论坛标识(logo),以“京”字为主体演化,融合“文”字和天坛造型,着力展现首都文化特质。大家在大屏幕上看到的就是论坛标识。

  目前,北京文化论坛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嘉宾邀请基本到位,志愿服务、交通保障等方面工作也进展顺利。我们坚持安全第一,专门成立疫情防控组,统筹论坛各项活动的疫情防控工作。

  为便于各位媒体朋友了解论坛相关安排,我们明天将邀请媒体参加采风活动,调研观摩现场点位;论坛开幕前夕,还将邀请媒体对参与论坛的嘉宾进行专题采访。后续论坛成果,我们将及时对外发布。借此机会,诚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北京文化论坛,为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按照市委决策部署,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在东城区举办。东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也是首都“四个文化”魅力集中所在地之一。在东城,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传承与创意设计相辅相成的特征,为举办文化论坛创造了良好条件。

  “文化强区”是东城区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多年来,东城区始终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崇文争先”理念,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根基、为底色、为驱动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市民崇文礼敬、老城焕发新生。

  一方面,我们致力于文化与城市共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东城区的一张金名片。我们大力传承历史文脉,活化利用厚重的文化积淀,努力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先后完成社稷坛、太庙、皇史宬等一批重点文物腾退,推动城市水系、历史建筑和传统四合院民居整体保护,守住老城文脉、肌理、底色和气质。我们将文化软实力嵌入城市空间布局,将文化元素植入城市规划建设。漫步东城,7.8公里长的传统中轴线纵贯南北,展现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700年玉河故道风光重现,水穿街巷、绿树成荫;崇雍大街再现“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气象,南锣鼓巷“共生院落”展现悠然静美的老胡同风貌,“一轴、两区、五带、五城”的文化格局逐渐成型,老城彰显出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我们致力于文化与生活共享。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为此,我们不断加大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实施“1+6”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全过程管理,在全市率先建成覆盖均匀、便捷高效的“十分钟文化圈”,持续支持引导实体书店进商场、进楼宇、进社区、进园区,人均享有文化设施面积、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数量均位于全市首位。如今,27号院、“美后肆时”等一批高颜值、时尚范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网红打卡地;史家胡同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等一批“小而美”的博物馆,让市民不出胡同就能近距离接触文化艺术;百余家实体书店让城市既有“烟火气”又具“书香味”;“大戏看北京,好剧在东城”让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线上+线下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百姓文化福祉不断增强。

  同时,我们致力于文化与产业共融。近年来,我们立足“一主三副”文化产业格局,持续打通文化链与价值链的联接,以科技赋能、以金融加速,培育“文化+”新模式新业态,努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着力建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持续激发文化发展动能。我们以“城市针灸”方式推动“胡同里的创意工厂”空间拓展及升级改造,随形就势打造产业类聚的“文巷”。去年,东城区文化产业累计实现收入1436.3亿元,同比增长11.9%,文化产业收入规模和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我们相信,北京文化论坛将为东城带来深远悠长的文化影响。论坛汲取的智慧成果,将为东城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理论动力和实践活力;论坛提供的高端平台,将更为广泛地传播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论坛达成的战略合作,将借势引导更多文化要素集聚,吸引更多优质文化人才、机构、企业入驻东城。

  我们也将努力践行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的使命担当,以饱满的热情和优质的服务当好东道主。借此机会,诚挚邀请大家走进文化东城,游历“中轴线上”,感受“博物馆之城”的人文魅力;漫步隆福街巷,畅享“大戏东望”的戏剧盛宴,在这里品一味“故宫以东”下午茶、赏一曲“会馆有戏”京腔韵,实地感受国风静巷、雅集流韵的老城生活,体验“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意象。

  赵卫东: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在提问前通报所属媒体机构,欢迎大家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刚才赵部长发布的时候说到论坛邀请了很多重要嘉宾,基本邀请到位,请介绍一下嘉宾的情况。谢谢。

  赵卫东:感谢您对论坛嘉宾的关注。北京文化论坛虽然是首届,但是我们致力于把它打造成一个全国性的平台。在嘉宾邀请方面,我们作了精心安排,坚持“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邀请原则,与各方面人士进行了充分沟通。目前,嘉宾邀请工作已基本到位。

  从嘉宾构成上看,覆盖了政府部门和文化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知名作家、演艺人士以及基层文化工作者等各个方面。从嘉宾类型上看,有著名作家,其作品不仅获得国内重要奖项,还改编成影视剧热播;有著名导演,其创作的文艺作品耳熟能详,其导演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有知名演员,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广受人民群众喜爱;有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其推出的研究成果引领文化创新发展;还有文化产业界人士,其经营管理的企业成为文化领域的龙头企业。我们还特别邀请了基层文化场馆的从业人员,他们深耕基层,长期为群众提供身边的文化服务,相信他们对文化建设也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这些嘉宾将在主题发言、圆桌对话等环节进行深入交流,积极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言献策。让我们共同期待嘉宾们的精彩发言!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对北京文化论坛的关注,也感谢各位发言人出席今天的发布会,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到场参加发布会。另外,诚挚地向你们发出邀请,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和关注的人,欢迎大家到论坛来采访,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之前您提到这次会设几个分论坛,其中有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分论坛,我们比较关心这个论坛上嘉宾会主要围绕哪些问题展开讨论。北京市这几年在历史文物的传承与保护的重点工作主要在哪些方面?谢谢。

  陈名杰:感谢凤凰卫视记者的提问。关于北京历史文化名称保护的一些重点工作,刚才卫东部长在介绍中也有涉及。总的来讲,可以用“一轴、两区、三带”来作概括。

  “一轴”,就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关于中轴线,我特意带了一张图,请记者朋友看这张图,中轴线多年发展过程中,中轴线始终不变,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中象天法地、以中为尊、左右对称、礼乐交融的中华民族特有精神标识。可以讲,中轴线是体现大国首都,体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这几年我们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推动老城整体保护,按照中轴线申遗保护的三年行动计划(《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一共48项任务,蹄疾步稳的有序推进。

  “两区”,我也带了一张图,一个区是北京老城,大概62.5万平方公里,还有一个区是“三山五园”,大概68.5平方公里,这两个区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称的核心承载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城,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这两个区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两大核心承载区,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年来,北京市在历史文化名称保护方面一个最新的认识和研究成果,有大量工作都在这两个区域。比如说中轴线在老城,(比如三山五园)现在正在创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刚才卫东部长也作了介绍。

  “三带”,就是三条文化带。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年来北京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深度探索,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度探索。第一条大运河文化带,第二条是长城文化带,第三条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全国涉及8个省市,其中北京是很重要的,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就是北京,目的地就是北京,所以北京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承载地。长城全国是15个省市自治区,北京的长城是最有代表性的。这几年,我们围绕北京的长城文化带出台了规划,制定了一批重点项目。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西山被誉为北京的“父亲山”,永定河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50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建成史,860多年的建都史,基本都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有体现。

  总的来讲,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以用“一轴、两区、三带”来进行概括。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构建遍布全市域、全要素的保护传承体系,彰显北京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

  你刚才讲到我们的分论坛,“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分论坛,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讲话,以“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嘉宾们将围绕“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中轴线申遗”“三条文化带建设”“博物馆之城建设”等内容进行发言交流经验。同时还将着重围绕北京红色文化开展研讨,北京的革命文物、红色文化厚重丰富,红色特质鲜明。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宣传部的统筹下,北京市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卓有成效。

  我带了一张图大家可以看一下,第一大片区,北大红楼与中国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在建党百年推出了31处,短短一年时间就接待130多万游客,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第二大片区,卢沟桥和宛平城为代表的抗日战争主题片区,包括平西、平北、冀东,这是抗日战争片区。第三大片区是香山革命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地,“进京赶考”建立新中国的主题片区。这三大片区是北京革命文物的集中体现,是红色文化的集中体现。相信在座的很多媒体朋友们都去过,借此机会我把分论坛的情况作个介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刚才介绍了在本次论坛期间设置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请分论坛承办方介绍一下论坛期间是否会介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新观点?是否会发布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新成果?谢谢。

  刘绍坚:谢谢你的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科技和文化的融合趋势十分明显,科技赋能文化发展,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北京既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也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北京来讲,文化的资源和科技的资源都是非常丰富的,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有独到的优势。这些年北京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发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技术成果进入了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比如演艺、出版、影视,这些年技术创新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提升产生非常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新技术发展催生了很多新业态,比如电竞、NFT、元宇宙很多新业态都是由于技术出现催生了文化产业的新业态。这方面的感受大家在年初冬奥会开闭幕式就可以看出来,开闭幕式有很多新技术运用在演出中,包括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的5G+8K的频道,给观众的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家能够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线上的文化活动比原来大幅的增加,因为线下的文化活动受到很多限制,受到一些约束。

  从这几年发展来看,数字文化企业的产出在整个文化产业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这次北京文化论坛当中,专门设置“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目的是为了交流文化科技融合的经验做法,探讨未来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分论坛由文资中心和市委网信办联合承办,7月26日上午举办,目前邀请到中央宣传文化单位的负责人,包括知名专家学者,市有关领导,优秀企业代表,行业协会代表、网络名人近百人出席。文化产业跨界融合趋势非常明显,到时候来自各个领域的嘉宾将围绕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发展这些议题进行跨界交流,为大家展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美好前景。

  在论坛上我们还将重磅发布《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全面梳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数据、政策措施、重大事件、趋势特征,客观反映去年一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下一步的发展思路。这次发布的一些重要数据是首次对社会公布,希望大家到时关注。今后我们每年也都会发布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

  中国文化报记者:刚才听你介绍论坛中有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分论坛,这个分论坛上会不会有明星大腕、知名文化界人士出席?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他们的经验分享对于繁荣文艺创作有什么积极作用?谢谢。

  赵卫东:这个分论坛是由北京市文联具体组织,下面请北京市文联常务副主席陈宁女士回答。

  陈宁:谢谢中国文化报的记者提问。我先介绍一下我们这个论坛的嘉宾整体情况,大概三个方面。一个是嘉宾的行业代表性很强。这个论坛嘉宾的组成是围绕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的主题,既关注到文学又涵盖了戏剧、影视、美术、舞蹈等等多个艺术门类,既有行业分管领导还有知名艺术家,同时这里也有一些文艺理论评论的专家学者;嘉宾既有业内专注于创作的创作者的思考,同时也有媒体视角的表达。具体到嘉宾都是重要嘉宾,他们权威表达,这里既包括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家王蒙有主题发言,同时也有圆桌论坛上包括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还有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同时也是建党百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总导演陈维亚等等。他们几位共同探讨如何推动产生文艺精品。还有一个主题是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电影《长津湖》总监制黄建新,还有电视剧《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等等,他们共同围绕着新时代的影视精品创作来探讨思想精深、艺术精良,提出富有见地的真知灼见。这是台上的嘉宾。同时第三个嘉宾组成的特点,我们还有近百位文艺家现场参与。这次论坛可以说是群贤毕至,我们的嘉宾很多都是文艺界的知名人士,网络名人。这里一定有你熟悉和关注的嘉宾。

  嘉宾们的分享对繁荣文艺创作一定是影响是积极的。文艺作品受众面广、影响力大,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渴望越来越大。繁荣文艺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主要集中探究的是艺术创作的规律,同时也分享他们创作文艺精品的秘诀,从而为文艺创作提供既具有个性化,又具有通识性的经验和思考。相信论坛嘉宾们的观点和智慧也会引发百姓对文艺的更加关注。相信论坛产生的影响力会能够有效助力文艺创作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产生更丰富、更精彩的精神食粮。

  北京日报记者:我们知道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我们想了解文化交流与合作分论坛聚焦点在哪里?会展示什么成果?有什么最新观点值得我们期待?谢谢。

  赵卫东:这个论坛由北京市文旅局具体组织,请北京市文旅局副局长庞微女士回答这个问题。

  庞微:谢谢日报的记者对分论坛的关注。按照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交流与合作”分论坛,将以“交流、合作、发展”为主题,聚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和未来思考,凸显文化赋能国际交往的重要作用,打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立足国际视野,推动交流合作。分论坛设置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国际传播叙事体系、话语体系、传播体系这两个国际共同关注的议题,来自国内的政府机构、媒体和专家学者代表将围绕议题发表演讲,开展对话。此外,还邀请了与我市有成功合作实践的外国嘉宾以视频方式出席,分享一些经验和做法。

  二是坚定文化自信,聚焦成果展示。我们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从政府、媒体、高校智库、国际组织、企业等多维角度来展示北京乃至全国对外文化的交流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比如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主场外交和国际活动中举办的高水准的文化展示活动。比如深耕多年产生了一定国际影响里的“欢乐春节”“北京之夜”“魅力北京”“北京国际音乐节”等一些品牌活动,还有北京发起成立在国际交流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世界剧院联盟、全球音乐教育联盟等一些组织的运行经验和做法。

  三是着眼未来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交往也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文化交流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文化交流与合作分论坛为中外嘉宾搭建了一个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凝聚共识的平台,通过增进了解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同时希望通过论坛的成功举办让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国,让中国更好地沟通世界。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在还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时期,东城区怎么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这次有大量嘉宾到北京,而且在核心区,我们有什么样的保障工作?给我们介绍一下。

  赵海英:谢谢记者的提问。做好北京文化论坛服务保障工作,是东城区义不容辞的责任。东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力以赴确保各项保障任务落实落细。在场地保障方面,我们制定会场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协调两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选派精干力量组建志愿服务团队,提供嘉宾接待、路线引导等服务,保障论坛有序开展。在疫情防控方面,我们提前开展疫情风险评估、研判,做好参会人员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工作。在观摩安排方面,我们将永定门御道、前门三里河、颜料会馆、北大红楼、钟鼓楼等富有老城神韵和京味特色的点位“串珠成链”,带领大家领略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蕴。在氛围营造方面,我们联合国家及市属各类驻区文化单位、机构和院团推出百余场文化活动,为市民群众不间断输送高质量文化服务,助力论坛精彩开局。

  赵卫东:我再补充一点,刚才这位记者对论坛的疫情防控非常关注,感谢你的关注。我们是首届北京文化论坛,这次我们明确了一条基本原则,原则上不邀请京外的嘉宾来参加论坛,嘉宾主要都是在北京。另外,我们专门成立了疫情防控组,参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论坛的安全。谢谢。

  主持人: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 赵卫东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历千年风雨六百年一国之都中国人必去的城市——北京

下一篇:北京是我国首都为什么经历了两次的改名最后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