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京城历史名人不为人知的故事解析大院胡同郭沫若茅盾故居

2023-04-09 21:38分类: 北京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说起名人的另类职业,您别只当故事听,有些真相成为我们走访故居的指路明灯,比方说郭沫若故居,说起郭沫若故居,最著名的就是前海西街的那处宅子了,想到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以他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为背景,不过郭沫若故居并没有藏着话剧灵感

  而郭沫若在1964年才搬到前海西街,而他的话剧代表作都是在这之前完成的,那么《蔡文姬》是在哪写的呢?资料里显示了一个地方‘大院胡同5号’

  大院胡同在西单北大街路西,也就是西四跟缸瓦市之间,马路对个儿就是老字号砂锅居,在北京多如牛毛的四合院里算是默默无闻的了,郭沫若曾经在大院胡同的家就在路北的院子里,后期的门牌号是9号

  这个院子是国务院事物管理局的宿舍,由此让我们发现了郭沫若先生在文化圈之外的一个身份,那就是政务院副总理,正是由于这个身份,郭沫若家里的后勤保障都是国管局提供的,后期院子里是两栋红砖小楼,颇有点老北京五六十年代的味道

  过去郭沫若住过的房子都拆了,这是后来才盖起来的两栋楼,据说这院子里住的都是国管局退休的老干部,不少住这片儿的老北京人都见过以前房子,据说院儿里的空地和前楼的位置都是郭沫若所住的院子,而且还有一假山

  这样说来这地方和前海西街,现在的郭沫若故居还有点可比性,只是房子不算太好,不适合接待外宾,住了十来年郭沫若就搬到了前海西街,这里改建成了现在的宿舍里,而郭沫若在这里住的时候,刚好就是人艺首次排练他的三出话剧

  分别是《虎符》《武则天》以及《蔡文姬》从时间上看,郭沫若写话剧,不算转行儿,只是一业务爱好,话剧《蔡文姬》也就是他陪同外宾访问北京,上海,广州的时候利用途中七天空闲的时间创作出来的

  之所以落笔神速是因为有感而发,郭沫若写《蔡文姬》第二幕与丈夫告别的时候,想到的都是自个儿曾经离开在日本的妻儿时的心情,把自个儿的情感全部都带入了这出戏里,所以郭沫若说《蔡文姬》这部戏,它有一大半是真的

  其中有不少关于我的感情的东西,也有不少关于我的生活的东西,郭沫若一共创作了十一部作品,却只有三部登上了人艺的舞台,并不是剧本不好,而是因为他擅长写历史题材,而人艺则更侧重于现实主义作品,所以作为人艺的功勋编剧,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在人艺舞台上出现的还真就不多

  东城区后圆恩寺街13号的小四合院就是茅盾先生的晚年故居,他在这儿住了最后的六个年头,自打1981年茅盾过世以后,这儿就被原状陈列,改建成了茅盾先生的故居纪念馆,如同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矛盾也曾经是‘弃商从文’的典型代表

  在茅盾故居的一间展室里,陈列着一张非北京味儿的床,这是北京的茅盾故居特意还原的茅盾乌镇故居的场景,1896年7月4号,矛盾出生在浙江一个商人的家庭,本名叫沈德鸿,曾祖父是一商人,靠卖旱烟起家

  他们都做着小本儿生意,不太富裕勉强度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他当时的家境差不多,再加上茅盾的老家儿在他九岁的时候就过世了,不仅做不了富三代,反而按照当地的习俗,他还要接管家里的生意,早早地就成了一个商人

  当个小本儿经营的商人维持生计,但这个现成儿的培养计划被一个人给打破了,这个人就是茅盾的母亲‘陈爱珠’这个女人读过四书五经,知书达理,和当时普通妇女的相夫教子不同,她的理想就是让自个儿的两个儿子矛盾先生和他的弟弟改变自个儿的命运,弃商从文

  不要一辈子都窝在乌镇当一小商人,茅盾和他的弟弟都能读书还是靠茅盾的母亲陪嫁过来的大概一千多两银子,用来培养她两个儿子,一个有个性有理想的前卫母亲,外加一千两银子的陪嫁,这就是茅盾和弟弟两个人改变人生的全部筹码了

  所幸这俩兄弟都挺争气,茅盾打小儿就看《庄子集粹》《世说新语》《芥子园画谱》这些书恐怕现如今的大学生都未必看过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历史上北京有哪些别称

下一篇:北京老城发展历史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