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面考察北京与中共创建的历史渊源

2023-04-11 02:54分类: 北京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习总书记在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时指出,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尊重历史事实,准确评价历史,正确学史用史。最近出版的“北大红楼与中国创建历史丛书”,全景式呈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早期工人运动、早期组织创建的历史画卷,深刻揭示了北京在中国创建史上的重大历史价值和独特历史地位。那么,北大红楼为什么能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早期组织建立的源头和红色地标?北京与中国的创建有哪些历史渊源?我们特邀有关专家结合这套丛书的内容,深入阐述北大红楼作为北京红色资源的深厚内涵、历史价值和特殊地位。

  主持人: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建筑,“北大红楼与中国创建历史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如何深入挖掘北大红楼与中国创建的历史渊源的?

  张卫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这套丛书共八本,分别是《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建党伟业起点》《红楼百年话沧桑》《红楼风云人物》《红楼旧址群》《红楼旧址群故事》立体展现北京、北大红楼在中国创建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17年春,随着陈独秀北上到北京大学任职,以及《新青年》迁入北京成为同人刊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扩大。北京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云集了为数众多的文化名人。正是借助这一优势,《新青年》很快从一个学术气息浓厚的刊物,转变为新文化运动的引领者,陈独秀也由此名声大震。俄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引导下,广大青年学生广泛参与、积极推动,使得北京很快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为党的创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基础。为了体现北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新文化运动中心》一书,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发展和深化的过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细致入微地再现了当年的一些情境。

  1920年3月,由李大钊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主要成员有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朱务善等五四运动的骨干与积极分子。图为部分会员合影

  北京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北京是这场爱国运动的策源地,特别是位于沙滩的北京大学,是广大学生发起爱国运动的聚集地和出发地。当1919年5月4日,学生们举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誓死力争”“保我主权”等标语齐聚时,一场规模空前的爱国运动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那么,五四运动究竟是如何酝酿、发起的?其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为了解答人们的疑惑,《五四运动策源地》一书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全景式的回顾和展示,并特别对北京地区学生爱国运动的兴起、发展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北京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勃然兴起。李大钊率先传播马克思主义,先后写了《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介绍和讴歌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他又发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这期间,《新青年》第6卷第5号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每周评论》比较早地刊登了《宣言》的节译内容;《晨报》开设了“马克思研究”专栏。这使得北京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中心,推动了中国的创建。为了反映北京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一书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北京地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历程、地位和影响。

  北京是建党伟业的重要起点。中国的创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在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建党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启。最早酝酿建立中国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2月,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秘密离京赴天津的途中,他们已经开始酝酿建党事宜。同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来华的俄共(布)代表维经斯基等人到达北京,与李大钊会面。维经斯基会谈中强调,中国建立组织并加入共产国际是中国革命的当务之急。8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成立早期组织。不久,北京早期组织也随之成立。为了进一步说明北京在中国创建过程中的地位,《建党伟业起点》一书对北京早期组织的创建,以及党的一大、二大的召开,进行了梳理和回顾。

  王瑞(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北大红楼是北京乃至全国早期组织建立的重要源头,是红色地标。1920年10月,在沙滩北大红楼李大钊办公室正式成立“小组”。同年底决定成立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选为书记。之后,李大钊还派高君宇等北京大学师生到各地,帮助建立党团组织,从而推动了全国范围组织创建的步伐。在全国各地的早期党组织创建过程中,北京大学师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党在一大之前,所建立的8个早期组织中,有7个党组织的负责人是北京大学的师生或校友;在总共58名党员中,与北大密切相关的有24人。《红楼百年话沧桑》一书,对北大红楼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充分展现北大红楼在党的创建及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大红楼及其周边与建党伟业相关的旧址,是北京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挖掘这些红色旧址的历史价值,《红楼风云人物》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陈独秀、李大钊、等50余位历史人物在五四时期的思想和事迹。通过深刻剖析各色人物的人生抉择和命运轨迹,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人的初心使命和信念担当。同时,《红楼旧址群》《红楼旧址群故事》两本书,对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长辛店机车厂等30余处革命旧址进行了介绍,讲述了其中发生的红色故事,旨在挖掘其中承载的精神内涵。

  张珊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这套丛书全面考察北京与中共创建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凸显北京在中国创建史上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

  丛书的开篇之作——《新文化运动中心》,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全貌,用七个章节的内容,集中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缘起、运动状况、思想争论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拓展与深化。

  《五四运动策源地》以时间线索为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始,讲到中国组织的成立,书写了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紧扣马克思主义传播这一主题,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先驱、媒介、社团组织,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论争和早期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

  《建党伟业起点》围绕北京这一建党起点,讲述了国民社、新潮社、少年中国会等一批进步社团的涌现,“南陈北李”酝酿建党的历程,北京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北方党团组织的创建,以及“开天辟地一声惊雷”中国诞生的过程。

  《红楼百年话沧桑》《红楼风云人物》《红楼旧址群》和《红楼旧址群故事》围绕着红楼,讲述党的创建与红楼的人、事、物。《红楼百年话沧桑》时间跨度百年,清晰地勾画出了红楼的“前身”,处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创建中国等运动中的“境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红楼迎来的“新生”。《红楼风云人物》兼容并包、内涵丰富,书写的人物既有早期人,还包括新文化运动主将、早期进步青年,又有复古派人士等。《红楼旧址群》和《红楼旧址群故事》互为“姊妹篇”,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前者描写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赵家楼遗址、长辛店等31处革命旧址,后者则讲述了旧址背后的历史故事。

  主持人:北大为何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

  黄黎(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部研究馆员):1918年8月,一座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大楼在北京沙滩的汉花园拔地而起。大楼用红砖砌成,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楼”,这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从此,北大红楼成为一个时代的地标,涌起了太多风云激荡的历史浪花。一批热血沸腾的学生,一群特立独行的教授,在一位开明而又敢于担当的校长带领下,实践“兼容并包”的大学教育理念,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使北大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的两位主要创始人“南陈北李”同在这里共事;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新思潮在这里向全国传播;、邓中夏等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这里成长。这一切都预示着,北大红楼注定要与中国的创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建党伟业起点,这座红色建筑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内涵,见证了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也见证了中国从诞生到走向辉煌的历程,昭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的必然性。

  林齐模(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北方地区党组织的最初基地。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等一大批中国早期著名领导人,正是在北大红楼工作、学习期间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北大红楼是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

  《新青年》《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一大批传播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由北大师生编辑并发往全国以至世界许多地方。在当时弥漫社会的尊孔复古思潮中,从北大红楼吹出的一缕缕新风,最终掀起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第一波浪潮。思想的解放,对时代的演进发挥了先导性作用。

  五四运动的宣言在这里起草印刷,五四游行的队伍从这里集结出发。“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从而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序幕。

  北大红楼走出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李大钊、陈独秀影响下,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进步青年,开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罗章龙等北大学生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分子,后来基本都加入了中国。2014年5月4日,习总书记视察北大,在参观北大收藏、修复和整理的古籍时,看到当年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上的“发起马克斯学术研究会启事”,说:“追根溯源,看来源头在这里啊!”

  党的一大前,国内外有8个地方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共有党员50多人。梳理这些党组织和党员的情况,会发现他们都和陈独秀、李大钊有联系,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北大校友。在8个早期党组织中,有7个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与北大密切相关;50多名党员中,有24人或直接在北大入党,或在北大学习工作过,占总数的41.38%。其他34名党员,许多都是经陈独秀、李大钊等北大人直接或间接介绍入党。出席一大的代表中,有北大的学生和校友5人,占总数的38.5%。通过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北大在建党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北大师生,在中国的创建中起了历史性的巨大作用。红楼见证了这一页光荣的历史,也因此永载史册。

  2018年5月2日,习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再次指出:“中国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并推动了中国的建立。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

  一百年前,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从北大红楼走出,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创建中国早期组织,又会聚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终在嘉兴的南湖完成建党伟业。中国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中国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在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中共中央驻扎在北京西郊的香山,运筹帷幄,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基。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从北京出发走向全国,几经辗转又回到北京,在红叶正浓的季节完成了建国大业。

  历史经常会有这样奇妙的巧合,北大红楼、嘉兴南湖红船、香山红叶……这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红色标识,代表了我们的红色政党、红色政权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主持人:百年党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这套丛书围绕北大红楼与中国创建这一主题主线,系统梳理党创建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那么,丛书具体有哪些特色?

  张卫波:该丛书是一套权威翔实、雅俗共赏的精品力作,不仅在形式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而且在内容方面兼顾到学术严谨性,力求言必有据,并尽可能反映新的研究成果。其目的是要通过对建党时期北京党史的回顾和梳理,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人的精神血脉,从而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一是主题鲜明。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阵地。特别是北大红楼,见证着中国创建时期北京的革命活动,见证着中国早期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见证着一批志士仁人前仆后继献身革命事业的初心使命。聚焦北大红楼,挖掘其中蕴含的初心之源、奋斗之魂,可谓主题突出、正当其时。

  二是逻辑严谨。丛书的写作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如《五四运动策源地》一书,作者将五四运动向前延伸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依托五四运动前后发生的时间线索,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从国人热望到幻想破灭,从青年学子奋起抗争到全国性爱国救亡运动洪流,一桩桩、一件件事情发展的起伏变化,揭示了五四运动与中国诞生的历史必然。

  丛书理论逻辑严谨,结构体系完整。“北大红楼与中国创建”主题贯穿全套丛书,且在每本书中有不同的指向和表现形式。各章节之间联系紧密,条理清晰,内容繁简有度。如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一书中,作者构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引入、传播的先驱、传播的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争论和传播的影响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连接的理论逻辑框架。

  丛书聚焦中国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实践,展示了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宣传新文化,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革新运动;展示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驱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与广泛传播;展示了、邓中夏等进步青年实现思想转变、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过程;展示了发生在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长辛店机车厂等地方的革命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积极地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可以说,透过描述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活动,昭示了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的必然性。

  三是客观准确。党史的基本功能是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作为党史学习的载体,党史书籍的写作自然要坚持客观、准确的标准,满足可信的要求。在编著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中共北京市委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负责人统筹策划,专家团队反复论证,学者也严格把关。丛书中的引文、注释和图片等均采用权威版本和权威来源。此外,遵照党史书籍写作力求“实”的要求,丛书遵照历史、尊重史实,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在介绍历史风云人物时,丛书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到了叙述客观、评价公允。丛书坚持论从史出,运用丰富的文史资料,如资料汇编、报刊杂志、年谱、传记、日记、回忆录等,并汲取当前众多研究成果,以求精益求精。

  四是通俗可读。丛书定位于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大众的普及性、通俗性党史学习读物,编著者着力将文字表达通俗化和大众化,尽可能地使用形象生动、活泼流畅的文字和具有鲜活性的语言,避免了一般历史读物的晦涩和沉闷,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丛书中的“暴风雨来临之前”、“古都怒吼”、“风云之际”、“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等标题文字,寥寥几笔便给人极大的联想,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丰富生动的叙述方式,使该丛书色调鲜亮,情景交融,颇有历史再现之感。

  总的来说,这套丛书在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前提下,系统地梳理了北大红楼与中国创建的来龙去脉,主题鲜明、逻辑严谨、通俗易懂,是一部翔实可信、可读、可学的党史读物。

  主持人:这套丛书选择北大红楼这样一个具体而厚重的承载点来讲述中国创建这段历史,那么,丛书在处理大历史与小切口、小事件的关系方面有哪些探索?

  黄黎: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这种生动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在“小切口”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这套丛书比较难得地处理了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大历史”与“小事件”的关系。书写党的历史需要胸怀大视野和大格局,但同时也要处理好党史中的“小事件”,丛书讲故事,讲细节,讲历史背景,让大历史得以不流于空泛。

  二是党史和文物的关系。文物作为党史的重要遗存,是党史的鲜活见证,丛书通过大量文物及历史图片,将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革命旧址,与中国创建筚路蓝缕的历史巧妙衔接起来。

  三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党的创建史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丛书通过挖掘北大红楼、北京与中国创建的密切关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通过局部视角折射出中国成立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四是权威和通俗的关系。党的历史严肃而厚重,丛书大量使用一手材料、权威史料,注重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确保内容权威可信。同时,丛书脉络清晰,语言平实,娓娓道来,充满了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

  林齐模:这套丛书围绕北大红楼与中国创建这一主题主线,系统梳理党创建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既全面反映、又重点突出,既体现历程、又弘扬精神,为当下党史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通过阅读这套丛书,读者对以北大红楼为载体的中国创建时期北京革命活动将会有全面了解,对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有更深刻的体会,进而深刻理解今日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自信。(主持人:袁昕)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电视剧《胡同》中的北京历史元素真不少

下一篇:盘点北京称谓的变化低调的北京是如何引起帝王的注意的?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