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喻国明:包容是北京最大的文化特征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喻国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蓝皮书)》主编等。主要研究领域:新媒体研究;舆论学,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迄今为止,独著、合著出版的学术专著、教材、蓝皮书共30本,论文800余篇,自1979年记录以来在新闻传播学科的论文发表量居第二位,总引文数居第一位。
文化中心的特征应该与文化本身特质相关,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两方面。硬指标可以从文化的流动性,即输出和输入来看。软指标方面,对多样性的包容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在感觉方便、高效的同时没有“异乡感”,有融入社会的可能性,这就是文化的包容整合作用。
文化的生长基因里必须有对于异质性的包容,因为文明的成长里如果没有异质性的植入,就没有动力,没有活力,没有未来。自我繁殖只能使文化退化。而所谓创新,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异类,是最需要包容的。
北京有一种文化状态,就是它的包容性特别强。在北京,你可以长袍马褂也可以西装革履。北京人不太讲究外在形式,生活环境比较宽松。比如你要出门,如果是上海人,一定会精心打扮一下;但北京人,就会穿得随心所欲。这是北京多年皇城的历史积淀形成的一种心态。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涌入北京,更造就了北京的包容特性。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更能让人产生融入感,这是北京强大的容纳吸收能力。
北京有两种特色文化,一种是胡同文化,一种是大院文化,他们形成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我是大院文化里长大的人。6岁从上海来到北京,住在二机部九院,九院是做理论设计的,90%的两弹元勋都住在我们院里。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工程院院长朱光亚、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是我的左邻右舍,我跟邓稼先的儿子是同班同学,当年周光召就住在我家楼下。
我们的大院集合了中国最好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与他们接触奠定了我善于做社会观察的底色。我们做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大多从人文角度去研究,使用逻辑、归纳、推理的传统方式,而我从上大学开始就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定量地做现象性研究。我本科第一篇论文就是“新闻作品的信息含量初探”,我在同行中是少有的用物理、数学思维做研究的人。
喻国明:从人文环境看,北京是各色人等荟萃聚集且成规模的地方,即使是很小众的研究分支也能找到自己的群体,形成氛围。这是北京文化能够活跃并保持多样性,作出一流学术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做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观察,我认为北京的高校,是中国研究环境最好的地方。在北京做研究,我深感文化环境的优越性。
喻国明:我认为北京在坚持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应该利用分众文化的兴起,着力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由于网络、微信群、APP等传播渠道的兴起,过去通过电视、报纸等垄断式传播的途径去统一群众认识的做法,放在今天难度就大了很多。现在传播渠道多样了,受众圈层碎片化,在几十万APP和网络社群中,如何能使一种文化信息通达不同的群落,成为一个新课题。
北京因其包容性而聚集了多样化的人群。在互联网的连接作用下,尤其是在大数据的驱动下,过去市场无法满足的小众化需求和文化,在今天形成了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好平台。因此互联网对分众文化、小众文化是个很好的工具,小众文化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而小众文化的发展恰恰可以增强文化的活力。
北京的文化应该抓两头:一头是通过大众文化形成社会共识,找到社会最大公约数,便于整个社会协同发展;另一头是通过分众文化的兴起,形成文化多样性特征,使未来有创新之源。这两者一个是现实掌控的需要,一个是未来发展的需要。
记者:关于首都文化内涵即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您对哪个提法比较有感触?如何建设好它,请谈谈您的看法。
喻国明:我觉得“创新文化”是比较有现代性的提法,北京应该成为中国科技和软实力的引领者,应该成为中国的文化引擎。
文化创新对包容性的要求非常高。创新就是跟大多数人不一样,常常被看成另类和异端,这就是创新的特点。在中国范围内,北京应该最有包容性,应该是一个“文化特区”。在这里,一些新鲜的想法,不同的声音都应该可以听见。
“文化中心”要靠一个个具象的标志性的事件积累起来。北京人才济济,应该激发他们的活力,多产生一些标志性的文化产品。
深圳的活力来自哪里?因为它有独特的规则,北京能否在文化上有这样的魄力,建文化特区?在形式上、规则上不一样,才会更有文化中心的魅力。以网络传播为例,北京能否设立一些“信息特区”,比如在一些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传播特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依托现有技术,对国际网络有选择地开放,展示一个文化大都市的胸怀。
2023年4月9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下盘村古侗寨,数千名侗族群众和游客欢聚
2023年4月7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茅垾村,乡村田园水网密集、纵横交错、绿意嫣然,绘就了一幅春日画卷。
2023年4月4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招堤国家湿地公园,放眼望去绿色扑面而来,呈现出一幅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2023年4月2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江水域,游船航行在江面上。春日里,新安江两岸的青山与徽州古村落相映成趣,山水画廊风光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023年3月24日,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关坝镇凉风生态渔村春意盎然,生态如画。
2023年3月22日,重庆万盛石林景区,各式各样的花儿竞相绽放,姹紫嫣红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彰显出浓浓春意。
2023年3月22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禹越分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结合老年人就近就便养老的实际需求,集便民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养老、膳食营养等多种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为一体,打造适老化、多元化、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
2023年3月21日,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在湖北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期为3月21日至26日,来自国内外156所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展。
2023年3月18日,山东日照经开区天天有岗位月月有招聘第六场专场招聘会在奎山体育中心举行,求职者向企业咨询岗位信息。该区先后组织6场专场招聘会,70余家企业发布岗位7000余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780人。
2023年3月18日,河南洛阳,为期两天的中国小浪底轮滑文化节竞赛活动开赛。本次比赛设轮滑马拉松、速度轮滑(公路赛)、自由式轮滑等5大类10多个小项,来自全国各地154支代表队的2174名选手报名参赛。
2023年3月13日,安徽黄山休宁县,茶农在有机茶园采摘春茶。春回大地,嫩芽吐绿。眼下,休宁首批春茶已进入采摘期。
2023年3月9日,湖南常宁,天气晴好,金色油菜花与村庄、田园、河流山峦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秀美山水田园画。
2023年3月9日,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组织消防救援人员、索道维护人员和社会专业救援力量在天子山索道联合开展索道高空救援模拟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