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北京城里的名人故居有时间去看看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到底有多少名人故居藏在这片土地上呢?下面来为大家盘点一下北京城里的大名人故居,有兴趣的话可以多走走哦。
曹雪芹历经人间悲凉,在北京香山一带居住创作了《红楼梦》,也留下了很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曹雪芹纪念馆建于1984年,馆舍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到目前为止,该纪念馆是唯一一处与曹雪芹、《红楼梦》有直接关系的地方。馆藏主要有与曹雪芹身世相关的文物,曹雪芹一家与正白旗村有关的文物,以及名著《红楼梦》所描述的实物仿制品等。
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先生在此居住,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红色景点。目前故居内藏有文物、图书等藏品6万余件。其中,既有鲁迅的大量手稿、藏书、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藏品,又有许广平、钱玄同等鲁迅同时代人的遗物。
茅盾于1974年12月搬入此院,直到1981年辞世,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最后7年的岁月。茅盾逝世后,故居辟为陈列馆对公众开放。故居的前院开设了2个陈列室,陈列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信件、手迹和茅盾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共400多件。后院正房6间,安放有茅盾夫人孔德沾女士的黑漆镂花骨灰盒。1984年5月24日,后圆恩寺13号作为“茅盾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故居位于后圆恩寺胡同13号院,比起旁边的深宅大院,这里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小门小户。四合院大门前有一对长方形门墩,石墩不大,几个侧面都绘有吉祥如意的花卉纹饰,是典型的北京中产之家风格。步入院门,迎面雪白的墙壁上镶嵌着由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四个大字。
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占地面积716平方米。1961年梅兰芳逝世前,曾在这幽静、安适的四合院内,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10年。此院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搬到这里居住。梅兰芳逝世后,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建立梅兰芳纪念馆,梅先生的亲人将家中珍藏的照片、剧本、纪念品等共3万余件文物、资料捐给国家。1986年10月,同志亲自题写的梅兰芳故居匾额,正式悬挂在故居的门额上。
前院展厅,以大量的照片、实物介绍了梅先生的艺术生涯。陈列室通过图片等资料介绍了梅兰芳一生的主要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在陈列室里还可看到梅兰芳使用过的部分戏装、道具及一些馆藏资料,里面陈列着国内外友人赠予梅兰芳的书法、绘画和其他纪念品。
宋庆龄故居,坐落在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北沿。走进宋庆龄故居,可以用质朴来形容这里的设施。与繁华热闹的后海相比,这里算是闹中取静;里面有曲径的回廊、嶙峋的山石和参天的古树,从故居环境就可以看出宋庆龄谦和宁静的秉性。宋庆龄生平事迹展览馆内展出了她生前用过的物品、书信以及她不同时期的照片。1963年4月,宋庆龄迁居于此,1981年5月29日逝世,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个春秋。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占地7000平方米,前身是清代和砷的王府花园,后因和砷被抄,花园遂废。郭沫若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居至此,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5年。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挂着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牌匾。院内由郭沫若夫妇亲手栽种的银杏、牡丹,让后人看来颇有感触。
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 , 其中解放前九处 , 解放后一处。丰盛胡同 10号是解放后居住的地方,直至辞世 ,老舍先生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长达16年,人生成就最辉煌。这里是世界闻名的“丹柿小院”,也是老舍粉丝的朝圣之地。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
齐白石是我国画坛极具特色的画家,他出身农家,中年学艺。虽身为艺术家,却总有些农民的朴实可爱,甚至顽固可笑的特性,这在他的画作中有所反映,在他的居所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蔡元培一生四海漂泊,仅在北京,就搬过三四次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居所,便是东堂子胡同75号。它既见证了蔡元培振兴北大时的春风得意,也经历了蔡校长被迫离职时的伤心落寞,更酝酿了五四运动的起承转合。如今的蔡元培故居修整一新,朱红色的油漆大门,比起当年还要气派了几分。
纪念馆辟有四个展厅,第一展厅“生平大事”,以大事记的形式介绍郭守敬伟大的一生;第二展厅“元代积水潭”,介绍积水潭的形成及积水潭对兴建元大都城的决定性作用;第三展厅“大都治水”,介绍郭守敬治水业绩中最为辉煌的篇章;第四展厅“测天制历”,介绍郭守敬从事天文及历法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假山叠石、园林小路,这样的美景在许多名人故居中并不多见。这里很适合全家人带着小孩来参观。
谭嗣同的故居原是湖南浏阳会馆,这里是1898年谭嗣同在京时的住所。如今红墙灰檐下堆满了杂物,门墩上红漆点染了几道,仿佛斑斑血迹。整条胡同已拆除大半,只剩下这个小院及邻近的几间房舍,立在宽阔的马路边分外扎眼。
蔡元培一生四海漂泊,仅在北京,就搬过三四次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居所,便是东堂子胡同75号。它既见证了蔡元培振兴北大时的春风得意,也经历了蔡校长被迫离职时的伤心落寞,更酝酿了五四运动的起承转合。如今的蔡元培故居修整一新,朱红色的油漆大门,比起当年还要气派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