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人决定1100万人的命运这部电影太敢拍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按照此前最快的屠杀方式,不分昼夜地“清理”1100万犹太人,也需要488天!
大家争论的并不是统一思想,而是在已经高度统一的思想下,快速推进屠杀方案落地。
如果不考虑会议内容,万湖会议像极了一场现代公司组织有序、讨论充分的多部门协同会议。
艾希曼陈述了运输中的具体流程,小到犹太人交出钥匙,携带一个行李和最多50帝国马克上车,大到交通部门、运输指挥部、全国铁路运行联席会等统筹协调。
健康的犹太人被派去修路,老弱病残则被直接屠杀掉。而修路的犹太劳动力,最终也会被清理。
在讨论犹太人混血和混血婚姻问题时,施图卡特博士提出,我们不能把四分之一犹太人视作德国血统处理,同时把他的二分之一犹太人亲属清理掉。
比起党卫队的“全部清理才有利于民族净化”言论,施图卡特博士似乎还残存了些“人道主义”。
“女人们躺在X光机的平台上,摆出妇科检查的姿势。她们张开双腿,医生就撑开宫口,往她们的子宫里注射东西......我的工作就是在每次注射之后打开X光线,看那些女人是否绝育成功,她们的卵巢是不是粘在一起了。对他们来说,我们根本不是人。我们是畜生。”
海因里希回答:“离境并不都是自愿的。履行手续会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走好程序的意义,让犹太人登车的时候心里还怀着一种秩序感。”
学者汉娜阿伦特写道:“营地里有精密的预防措施迷惑受害人,让他们到死也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杀戮”被替换成“最终解决”、“外迁”,“特殊处理”;遣送至老年营被称作“更换居住地”。
学者汉娜阿伦特说:“这套语言体系的实际结果,并不是令人漠视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是阻止他们把关于谋杀和谎言的‘普通’认识与眼下之事画上等号。”
“万湖会议”为我们展现了纳粹的屠杀行为,并非只是出于某个人的意志,而是一个国家许多人共同谋划的结果。
万湖会议的主持者海德里希说:“战争对于个体来说是不幸的,但它也创造了机会,去书写真相,去激烈地干预社会,用宏伟蓝图去改变社会。”
管理达豪集中营的艾克,制定了一套惩罚措施。犯人在挨打前,要看着看守填一份书面表格。
帕钦斯基是奥斯维辛里的一名囚犯。后来,他在接受BBC采访时说,“(集中营里)人们变得冷漠。今天你进去,明天就是我进去。你漠不关心。人类可以习惯任何事情。”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人艾希曼中校进行审判时,一位证人指出:
“人们自愿被从特莱西恩施塔特运到奥斯维辛,并斥责那些试图告诉他们真相的人‘简直是疯子’。”
但通过分析艾希曼的审判材料,学者汉娜阿伦特则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
以色列法庭的心理专家对艾希曼进行身体检查后,发现他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
汉娜阿伦特在书中形容艾希曼“语言缺乏连贯性,他的空洞并不等于愚蠢。他骨子里既不充满仇恨也不癫狂。”
“但就是这么一个平庸的纳粹官员,体现了纳粹罪恶本身的无个性化性质——在一个封闭体制内、由病态的暴徒实施、目标旨在消灭受害者的人格个性。”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