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北京的声音中轴线上的回响:浴火重生的景泰蓝

2023-04-10 09:56分类: 北京风俗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被誉为燕京八绝之首的“国宝京粹”景泰蓝,在600年前的皇城里,曾是贵族们独享的幽蓝之光。因其贵重,收藏界流传着“家中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的说法。

  历经百年,景泰蓝从皇家来到了民间,从紫禁城迁移到了如今永定门附近的北京珐琅厂。在这里,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艺传承人、北京珐琅厂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谢燕华 带领着五十多名珐琅技师,仍在传承着这份珍贵的古老技艺。

  「谢燕华」:“景泰蓝又叫珐琅,珐琅是一个译音。唐宋时期,东罗马帝国掐丝铜胎珐琅的技艺做得很好,明朝的时候,我国西征已经可以到达欧洲了,西亚那些地方也去过,于是那些匠人把材料都逐渐的带回来了。”

  “当时用的材料比较珍贵,实际上一直为宫廷服务。清朝时,乾隆时期珐琅器做的非常好,现在看到的很多故宫的作品也是清朝的比较多一些。因为景泰蓝太珍贵,制作太不容易,所以当时不普及,老百姓几乎是得不到的,那时候只有皇上赏赐,甚至使用属于越制的行为。”

  “到了现在,好多人问买一个景蓝瓶花瓶,我用来插花,我认为,这个花瓶本身就比那花要高级了。我国在民国战争时就逐渐流落于民间,工匠相应就少了,流落于地摊文化的时候,从业的技师也就60余人。”

  “随着发展与恢复,1956年1月成立了北京珐琅厂,这个厂子当时是由42家作坊组成,还有一些造办处的,这些传人们组成了北京珐琅厂,北京珐琅厂成立之初,大家进行了一些设计、开发,恢复了一些老的图纸。1958年的时候,郭沫若老先生提了厂名,现在我们还能够看到,一直在使用。”

  在北京珐琅厂二楼的制作车间,技师们的手艺虽然已经炉火纯青,但是谢燕华还是会每天花大把的时间在这里,因为这里关乎着每一件作品的成败。今年60岁的谢燕华,回想18岁时刚来到北京珐琅厂,第一个身份就是做一名制铜胎的学徒。铜胎是景泰蓝最原始的形态,想要做好这门手艺,并非易事。

  「谢燕华」:“制胎,从基础上来说,它是一个保证产品质量、造型等的基础工作。实际上一个景泰蓝作品并不是通过它简简单单的花纹、色彩就能够体现是一个完美的制作。真正完美的制作是从它的铜胎就开始了,传统的器型,它每个位置比例的配比都有一定的讲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制作出一件让大家看着非常舒服、好看的作品。”

  “胎型使用铜料的薄厚实际上关系到一个产品最后的结果,因为景泰蓝的制作要经过10多遍的烧,铜的熔点也就是1000多度,焊丝、烧蓝一般都是700度到800度,过去制作景泰蓝都是煤火,控制不住火候就可能有火眼等,容易给它烧化了。所以制作铜胎的时候,这个料太薄了,就容易被烧化,但是太厚,丝的厚度、高度等各方面不配比的话,也不行。所以说实际上一个景泰蓝的设计,从胎型上各方面的配比和用料就已经有一定的互相的要求。”

  从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到最后的镀金,景泰蓝要经历七大工序、108道小工序、近10次九百多度高温烧制,才能浴火重生,将这份独特精致和厚重呈现给世人。而在整个工序中,最关键的一道,非点蓝莫属。罗淑香是珐琅厂资历最为深厚的点蓝技师,她正在给景泰蓝百合花瓶的叶片上色,她说,即使是拇指大小的一片树叶,也需要14种颜色反复填充。

  「罗淑香」:“我现在做的是点蓝,就是景泰蓝的第三道工序,点蓝就是上色,我现在做的这个产品里有百合。百合的意义,就是百年好合。”

  「罗淑香」:“现在看就光这叶子的颜色,您看现在我是2套颜色,绿色在不同的渐变,1套叶子等于7个颜色,那就是我用了2套叶子有14个颜色。为什么要用14个颜色?就是由深到浅,我要把渐变色体现出来,点出立体感,一眼看去就说这件产品出来以后不是平图,而且是有阴阳面、有深浅,我这花用的是八九个颜色,也是由深到浅。一般我们接过这个产品以后,先看图纸需要什么颜色,我们再去调制,比如说粉颜色吧,我就用了四五种颜色才能把它调制出由深到浅,然后一看才能有一种逼真的感觉。”

  「罗淑香」:“正常来讲最少三遍,第一遍虽然感觉成活了,但其实不是,它还要经过高温烧制,烧完了以后硅酸盐溶解了,溶解以后和铜胎连接到一起,颜料就塌陷下去了,塌陷下去以后我们再拿回来,看原来的颜色,上第二遍,上完第二遍再去烧制,溶解完又塌陷了,拿回来我们再上第三遍,什么时候颜色严丝合缝了,就可以拿到打磨车间了。”

  「罗淑香」:“我已经在这40多年了,我1978年至今一直在这里,一天都没离开过,一直在这个岗位上。”

  景泰蓝在6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沿用纯手工制作,而他极大难度的烧制,让一件景泰蓝的出品变得异常珍贵。俗话说,“一器九烧”。谢燕华说,烧蓝,是景泰蓝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

  「谢燕华」:“制作一个完整景泰蓝的作品,制胎、掐丝、点蓝、抛光、镀金,实际上哪一项都离不开烧,甭管是制胎之间的胎体与胎体之间的衔接,铜丝和胎体结合的时候也需要烧,一个景泰蓝产品从制胎到完成要烧10多遍。”

  “其实人的手还是非常灵活的,是要高于现在的设备,高的地方不会磨坏,低的地方不会磨不到,所以景泰蓝一直都是手工磨制,尤其一些异型产品,就是甭管方的、菱的,还有其他兽类等等,都不适合在机器上的旋转起来,所以只能是手工。”

  “抛光完了进行镀金,过去是说馏金,为什么要镀金?因为铜这东西氧化的速度非常快,黄金的稳定性就非常好。所以镀金一是保证产品不长锈,二是也使得产品更加富丽堂皇。镀金后进行干燥,配上包装、木座等等,完整的景泰蓝作品就出来了。”

  正在讲解景泰蓝历史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总工艺师 钟连盛,为了能让大家深入了解景泰蓝,北京珐琅厂二楼建立了景泰蓝艺术博物馆。珐琅厂的多位大师有时会来这里担任临时讲解员,为大家讲述景泰蓝的前世今生。

  「钟连盛」:“民国时期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前,那个时期静态来已经奄奄一息了,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景泰蓝,一些社会名人像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倡导抢救恢复景泰蓝技艺,深入作坊去调研,鼓励艺人们重新回来生产。”

  2006年,景泰蓝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殊不知,这项手艺曾经一度濒临失传。钟连盛回忆起自己的求学时光,不禁感叹,景泰蓝工艺的传承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正是在老一辈艺术家一棒又一棒的艰难传递下,这项传统工艺才得以留存世间。

  「钟连盛」:“那会儿东城、宣武、西城很多少年宫喜欢画画的孩子,都报考珐琅厂技校,这个技校需要考美术才能进来。所以我那会正好老想画画,所以1978年考到珐琅厂技校来了。”

  “那会儿我记得北京有一个工艺美校,一个珐琅厂技校,公园到开春的时候,都是这几个学校的孩子。比如中山公园玉兰花开了,就都跑那去了,到那写生,所以那会儿真是下了功夫,就是带点干粮带点水,中午晒的时候找地阴凉里边吃点东西,歇会,2点多钟就开始画画,到6点多钟回家了,第二天早晨7点又去了。”

  “90年代工艺美术行业不是生活必需品,那个年代基本电器还都没有,所以对这种需求还很弱。我总说赶上好时代了,国家那么重视,我们有了很多荣誉称号,包括后来我们举办全国的非遗大展,还有各省市的非遗展,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政府给一些资金的支持。所以现在我跟我徒弟们也说,现在条件那么好,大家既然喜欢从事这个行业,就要去不断的去学习积累,去实现自我。”

  正是这些大师们的工匠精神,北京珐琅厂蓬勃发展60多年,现如今也成了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珐琅厂位于永定门的东南侧,来到这里,从地铁14号线景泰站到景泰路,从景泰小学到景泰西里社区……在这周围,您就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景泰”气息。

  「谢燕华」:“传统文化根植的土壤还是很重要的,你看珐琅厂生产景泰蓝,出了门,我们的路就是景泰路,二环路那有景泰桥,这边还有景泰社区、景泰小学、地铁14号线还有景泰站,这景泰站以前不叫景泰站,通过我们的努力,还有政府的支持,最终确认作为景泰站。因为珐琅厂周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区域,随着这些年的努力,实际上在首都这一块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在北京珐琅厂里,还陈列了不少和老北京有关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钟连盛的《北京风情》。这组器具以朱红色为主色调,门楼、朱门、铜铺首等北京元素铺陈其中,构成了这些匠人对这座城的情深意切。

  「钟连盛」:“灰瓦、砖雕等各种图案,还有朱门,包括边上那个门墩,那个铺首叫铜铺首……这是表现一个我们北京民俗文化的一件系列作品《北京风情》。”

  “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景泰蓝又是我们国家非常优秀独特的传统工业,也是我们北京的4大名旦,燕京八绝之首,所以景泰蓝跟北京文化的那种巧妙的融合,应该说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这套作品。”

  从精美器具到珐琅胜景,景泰蓝作为北京名片,如今已经成了老百姓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图腾。2021年,在谢燕华的带领下,钟连盛等工艺美术大师共同设计,罗淑香等众多技师共同制作了珐琅厂有史以来最大的景泰蓝壁画作品《壮美中轴》。

  「谢燕华」:“当时我们做的那个叫中轴盛景,最后命名叫做壮美中轴,是一个72平米的壁画,高4米,长18米,实际上跟中轴线是契合的。我们拿什么体现中轴线呢?这个盛景由周边的各种地标性的建筑,永子门城楼、天坛公园等等一路向北,不管是新的还是老的,都充分展示老百姓中轴路旁边的景色,这里边实际上也包括了广场、故宫这些著名的一些景点,我们都给在作品中吸纳进来了。”

  珐琅厂作为中轴线上的一环,它代表着北京,更滋养着北京。如今,谢燕华、钟连盛等大师们还在继续传递着这份古老技艺的香火。

  「谢燕华」:“现在民用、室内、室外的一些装饰都可以使用景泰蓝技艺。现在我们还开发了景泰蓝腕表。”

  “我觉得只有年轻人给年轻人设计作品,这样更容易让大家接受,这个事业不但后继有人,在国内传承好,发挥好、发扬好,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实际上这就是中国的传统的工匠精神,一代代的传下来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手艺,实际上从做人做事,到最后去能够做出什么样的产品呢都是有联系的。”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景泰蓝和北京文化,在北京珐琅厂里,不仅有了景泰蓝艺术博物馆,还同时建立了体验中心,让来到珐琅厂的游客们,更真切的体会到传统技艺的魅力。

  「钟连盛」:“我们建立互动体验中心之后,大家都来体验了,我们现在觉得景泰蓝传承还是非常乐观的。现在我们到了节假日我们有些活动,春节会有庙会,十月份还有淘宝大集,平时还有一些非遗日的活动,有时候我也回来看看,我看到孩子们那么喜欢,我们作为传承的大师,看到是觉得非常欣慰的一件事。”

  珐琅厂自建立景泰蓝博物馆和体验中心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了解并传播这份来自百年前的古老技艺,体验传统技艺带来的静谧祥和。以铜为笔,以石为料;历经百年,浴火重生;四十载岁月变迁,六百年文化传承,谢燕华、钟连盛等大师们用匠心让景泰蓝继续焕发新生,铸就着景泰蓝新的辉煌。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京郊冰雪里祈福新春

下一篇:北京人和非北京人一眼就可以区分开:精气神儿就很难模仿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