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界名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今天偶然间看一个视频,活动发起者在大街上拿着一张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相片给路人看,竟然有很多人说不出来!这让我深有感触,由此就萌生了注册头条号,整理一下我们应当铭记的为祖国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名人!
当下正处于疫情期间就把医学界的名人当做第一期吧!并把尊敬的抗击疫情之中流砥柱的钟南山院士排在前面!篇幅有点长,但也不足以囊括全部名人,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谅解!
钟南山,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生于南京。出身医学世家,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荣膺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2003年,作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在SARS(中国大陆地区民间通称为非典型肺炎)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不但始终在医疗最前线救死扶伤,还积极奔赴各疫区指导开展医疗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因功勋卓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广东省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称号。
2020年83岁的钟老再次成为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定海神针,为中国战胜疫情做出卓越贡献!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马来西亚华侨,公共卫生学家,医学博士,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
1911年,他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
1918年,创建北京中央医院(今位于白塔寺的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分院)并首任院长;
1922年,受奉天督军张作霖委托,在沈阳创建东北陆军总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该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军医院;
1926年,创办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并任第一任校长。
刘瑞恒(1890~1961):字月如,直隶南宫人。他于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906年未毕业即送美留学,入哈佛大学读书。他是我国著名医学专家,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首批哈佛大学留学生之一。
1924年,通州某乡村新生儿频繁死亡,时任协和医院院长的刘瑞恒派人调查,发现原因仅是产后破伤风所致,他对医院人员进行了简单的卫生教育培训,便解决了这一难题。
该事件深深触动了他。刘瑞恒认为,医学应该为更广大的民众服务,因此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外科本行,转而从事公共卫生事业。
1925年,他与协和公共卫生教授美国人兰安生(J.B.Grant)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卫生事务所,开创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先河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后改卫生署)于南京成立。中国政府的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便以此为开端,刘瑞恒历任卫生部(署)次长、部长、署长,兼禁烟委员会委员长,兴建中央医院兼任院长,负责与国际联盟技术合作设立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一身兼卫生行政、技术及医疗三个最高机构之首长。
1932年,他奉命成立军医总监部,并担任总监,兼陆军军医学校校长。建议并成立了国立牙医专科学校、中央护士学校、中央助产学校、中央大学医学院及卫生教育系、中央卫生人员训练所等。
线月,梁启超做肾切除手术。刘瑞恒主刀,可是百密一疏,手术室护士用碘酒标手术位置时,却把本该标明的左肾标成了右肾,刘瑞恒手术前也没仔细核对挂在手术台旁的X光片,就将梁启超健康的右肾给切除了,导至梁启超不到三年就去世了。然而梁启超极力推崇西医,1926年6月2日,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为协和医院辩护,以至没有将这个严重的医疗事故化于无形。协和医院考虑到协和的名声,遂将此当作最高机密,缄口不提。可以说梁启超对西医乃至西学在中国的推进做出了极大的奉献!
宋梧生,1895年~1969年,中国近现代医学家、最早期的癌学专家。曾创建中国第一所肿瘤放射性治疗的医院--中比镭锭治疗院(1931年3月1日成立,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务主任,副院长,不久亲自担任院长。中比镭锭治疗院并是中国解放前唯一一家肿瘤治疗医院。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出生湖南醴陵,是我国近代著名医学病毒学家,他曾是最早接近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中国人,也是拿自己身体做实验的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
1947 年研制出中国第一支青霉素,而青霉素的量产不知救活了多少前线 年,东北地区发生鼠疫,国内没有疫苗,只能从苏联进口,在供不应求的紧急情况下,汤飞凡用两个月时间将其研究出来,从此疫苗充足;
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发现重要病原体的中国人,是国际公认的衣原体之父。,
50 年代初,因为使用了汤飞凡发明的杀菌法,使得我们在简陋的环境下量产出扑灭天花病毒的牛痘疫苗,天花因此在中国绝迹...
他的研究成果还包括中国自己的狂犬疫苗、白喉疫和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等等。
汤飞凡的成就,大多诞生于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对于科研环境的艰苦,汤飞凡扛得住。但后来一次次的精神折磨,他“屈服”了。
1958 年 9 月 30 日晨,在国庆节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等待被诬蔑为“国际间谍”的汤飞凡前来检讨时,传来的却是他自尽的消息。
诸福棠,1899年11月28日-1994年1月23日中国儿科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儿童保健、儿童营养和儿科医疗工作,培养了几代儿科医务人员。素以勤奋、刻苦、严谨、谦虚、大公无私著称。他最突出的学术成就是用胎盘球蛋白预防麻疹,又领头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他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儿科教科书《实用儿科学》,这是儿科保健、医疗、教学、科研中的一本重要参考书。他与吴瑞萍、邓金鍌将他们建立的私立儿童医院献给国家。
(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 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黄家驷193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而后分别在上海医学院工作和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工作,回国后创建了中国医科大学并且一直从事医学教育工作。
黄家驷生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名誉校长,是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黄家驷晚年还不遗余力地投身于开拓中国还处于萌芽状态的生物医学工程学,为这门边缘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是中国心胸外科学和生物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浙江杭州人,著名医学家、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
1936年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结业,1939年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8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了他的专题报告,1979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选入了这篇英文报告,1983年9月他参加在联邦德国举行的国际外科学会第30届大会,并担任大会副主席,在会上作了肾上腺髓质增生15例长期随诊报告。此项随诊复查工作一直延续到1985年,无一例演变为嗜铬细胞瘤。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荣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吴孟超是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他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4项,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著19部,发表论文220余篇。
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65年出版了《脑血管造影术》,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1月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忠诚在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科研、教学、预防及流行病学调研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脑干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内肿瘤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和重大贡献,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取得了科研成果6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发表论文300篇,专著20部。
胡大一(随母姓),男,1946年7月出生,河南省内黄县宋村乡北沟村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心内科主任,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及国内外重要学术团体委员,并担任《中国医药导刊》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介入杂志》等多种国内外杂志副主编、编委,《极限会诊》第一期嘉宾。
缪天荣(1914-2005),浙江瑞安人。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对数视力表和五分记录法发明人,国家《标准对数视力表》的起草人。193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医科。曾任江苏医学院医师,成都航空委员会空军军医训练班翻译、教官,成都中央、华西、齐鲁三大学联合医院医师,温州瓯海医院眼科主任。1953年后,历任浙江医学院副教授、温州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长期担任《中华眼科杂志》编委,著有《眼压测算图》、《简略眼和模型眼》等。
夏镇夷(1915-2004),精神病学专家。浙江桐乡人。193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47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附属纽约医院学习。1948年回国、建国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专家咨询团成员、九三学社社员。1958年发表的《2000例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及随研究》,对该病的临床表现、预后和转归提供了重在资料。1980年提出情感性精神病单相与双相的划分标准。主编有《精神医学丛书》(第二卷)、《精神医学》等。
1906 年秋天,对教会工作非常感兴趣的林则向加拿大有关委员会提出了到中国开展牙医事业的申请。1907年,林则得到批准,成为第一名前往中国的牙科医学传教 士。1907年,林则在中国成都首创牙科诊所,1911年扩建为牙症医院。1917年,创办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科,后扩充为牙医学院,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 的发源地。1928年,建立华西协和大学口腔医(病)院。历任华西协和大学校务长、牙医学院院长、教授。1950年,林则离开四川成都,回到加拿大。
吴 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临床麻醉学家,他孜孜不倦终身从事于麻醉专业,是我国临床麻醉学卓越的奠基人之一。吴珏教授是江苏省江阴县人,生于1912年2月,曾 于南京中央大学医预科攻读二年,1938年国立上海医学院医本科毕业,留校任生理与药理学助教,1942年升为讲师。1947年去美国学习麻醉;在成斯康 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任驻院医师二年,犹德大学医学院附属盐湖城市医院负责人一年,曾用外文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为美国麻醉学会、国际麻醉与 镇痛研究协会会员。1950年回国后,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学与麻醉学副教授。
王 成琪,1931年12月生,山东费县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开始从事部队卫生工作,曾参加过解放济南、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1948年加入中国 。曾任山东军区医院军医。1963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现第四军医大学)。现任济南军区第89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第 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我国著名的创伤显微外科专家。
邵 令方,满族,1922年7月16日生,辽宁建平人。1983年3月加入中国农工。1948年12月参加工作。教授,著名胸外科专家。1940年在吉 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1944年考入盛京医科大学(现辽宁医学院)。1948年毕业。195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总参122疗养院工作。不久筹建解放军 胸科医院(后更名为中国医学院阜外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1965年下放到河南省林县人民医院。1978年任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主任医 师,教授。河南省政协第4届委员、第5、6届常委,第7届副主席,农工党河南省第1届副主任委员、第2届主任委员,农工党第10、11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 员。1998年4月离休。第7、8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4月12日零时17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7岁。
方先之,1906年2月24日- 1968年6月29日骨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首创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1953年创办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培养学员近2000人,为中国骨科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他还创办《天津医药杂志骨科附刊》 ,为促进骨科学术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桂 希恩(1937年-),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医生,中国艾滋病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艾滋病高发区的最早发 现者。因其在艾滋病教育、预防、关怀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成为贝利马丁基金会颁发的2003年度贝利马丁奖唯一得主,2004年度中国中央电视台十位“感动 中国”人物之一。
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4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活动中,桂希恩被评为“十大年度人物”之一。颁奖词对他是这样评价的:一个教授做的5年,可以影响中国5百年。
1928年和1933年先后赴美国纽约洛氏医学研究所和英国伦敦柯氏生物化学研究所进修。30年代在协和医院首建代谢病房和相 应的实验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中国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1961年在协和医院建立第一个内分泌科,任内分泌科主 任;
1965年,首次在中国建立胰岛素放射免疫及醛固酮的测定方法。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钙磷代谢的研究。
1934~1942年与内分泌专家朱宪彝合作研究 “骨软化症的钙磷代谢”,发表13篇论文;对肾性骨营养不良、纤维性胃炎、败血症的钙磷代谢研究,发表论著17篇;
30~40年代证明了骨软化症的主要原 因是维生素D缺乏;在国际上首次证实维生素D可通过母乳治愈婴儿佝偻病;首次运用双氢速变固醇治疗肾性骨营养不良症,首创肾性骨营养不良的病名。并将医学 界一直争论不休的stress一词定义为“应激”。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朱 宪彝,1903-1984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代谢性骨病的钙磷代谢系统的研究闻名于世,成为国际代谢性骨病钙磷 代谢研究的先驱者。1950年代后他倡导并主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研究,使中国在这一领域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在医学教育方面,他创建天津医学院 (现在的天津医科大学),并首倡与综合大学合办八年制医学教育试点班、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专业、推行医学本科毕业生二次分配制度。
2018年11月,被授予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证书。
张丽珠(1921年1月15日-2016年9月2日),女,白族,出生于上海,云南大理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张丽珠是中国著名妇产科医学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创始人、生殖医学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缔造者,被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
张丽珠早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先赴美国作博士后研究,主攻妇科内分泌学,病理学,局部解剖学和肿瘤早期诊断;后受聘去英国做妇产科临床工作并考取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资格。回国后,长期致力于妇产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并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和进行学科建设。
张金哲,1920.9.25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中国工程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今任上海胡亚美儿童医学院终身名誉院长,历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外科助教、讲师、副教授,1955年起任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金哲教授在小儿感染、创伤、急腹症方面有很高造诣。学术论文达150篇以上,主编和参加编写各类大型医学著作20余本,为亚洲小儿外科学会执行理事,美国《儿外科杂志》及国际《小儿外科杂志》顾问,还是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用于巨结肠手术治疗的“张氏钳”,使无肛门手术避免开腹的“张氏膜”,胆道再造手术防返流的“张氏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