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铁血宝古佬:12位邵阳历史名人其中7人凭战功留名青史

2023-04-21 09:12分类: 北京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邵阳市区资江南路古城墙下有12尊半身青铜像,他们是邵阳市评选的邵阳籍杰出历史人物,分别是:胡曾、杨再兴、蓝玉、魏源、刘长佑、刘坤一、魏光焘、蔡锷、匡互生、吕振羽、贺绿汀、袁国平。

  对这12位邵阳先贤,之前有人写过文章,但只限于介绍他们的功绩,很少介绍其他。为弥补缺憾,笔者特意查阅《宝庆府志》《邵阳市志》《邵阳历史人物》等书籍,写成此文,让大家看到12位先贤更全面的人生。值得指出的是,在这12位邵阳先贤中,军人占7人(包括两位猛将,三位清朝总督,一位民国“军神”,一位新四军高级将领),其余皆为文人(诗人、思想家、历史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充分体现邵阳人自古尚武重文的风貌。

  胡曾(céng),字静轩,号秋田,唐朝以诗咏史集大成者。生于839年,湖南邵阳县长阳铺镇秋田村(竹山湾)人。

  胡曾从小聪明好学,能诗善文,《唐才子传》称赞他“天分高爽,气度不凡”。青年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后长期在剑南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手下任幕僚。他任剑南节度使高骈的幕僚时,针对南诏王(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挑衅唐王朝,写作《答南诏谍》,以一纸大气磅礴的檄文,恩威并施,使南诏王深刻认识到唐朝天威不可犯,心悦诚服归顺。

  胡曾以《咏史诗》著称,共150首,皆七绝。每首以地名为题,评咏当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托古讽今,意存劝诫。其诗通俗明快,褒贬明确,晚唐、五代时颇为盛行。

  胡曾晚年“终老于家”,去世时间不详。也有人说他是受高骈谋反牵连被杀头,但皇帝后来醒悟,认为不该杀他,为他平反昭雪。因苦于找不到他的头,只好赐以金头,以朝礼葬之。因为这个“金头”传说的牵连,致使胡曾墓多次被盗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上第7课在讲述战国历史的时候,以胡曾的一首《咏史诗·流沙》开篇。全诗为: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

  杨再兴(1081-1140),南宋抗金名将,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水东村人。从小习武,武功高强。1103年父亲去世后,随母李氏去城步大古山投亲,后迁居新宁盆溪外婆家。

  1131年,安徽阜阳人曹成拥兵自北方入湘,杨再兴被掳入曹部,后成为曹成部将,颇受重用 。1132年,岳飞奉命剿抚曹成,杨再兴多次打败岳飞派出的部队,后来被岳飞生擒,岳飞免除他的死罪,要他加入岳家军抗金,戴罪立功。

  杨再兴在岳飞手下担任军前统制、统军保驾都督元帅,在抗金战斗中,常任先锋,勇猛无比,屡破敌营,使金兵闻风丧胆。1140年夏,杨再兴参加中原大战,屡战皆捷,连克数十县。当年冬天,奉命率300骑兵为前哨,在小商河不幸连人带马陷入河中,被金兵万箭齐发射死,享年59岁。

  杨再兴死后葬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南12公里小商桥东300米处,其墓世称“忠墓”,当地俗称“杨爷墓”。他的遗物被运回邵阳城步老家,至今,在城步、新宁均有杨再兴墓葬及杨公祠遗址多处。杨再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猛将,论名次,当进前十名。

  蓝玉(1340-1393),明朝著名猛将,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出生于城步扶城峒枫木陵(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

  蓝玉是常玉春妻弟,最初在常遇春帐下为朱元璋效力,因屡战积功,由管军镇抚升任千户和指挥使,后升任大都督府佥事。

  1371年, 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出征四川,攻克成都。之后指挥征伐北元、平定西南等战争,在摸鱼儿海一举摧毁北元的职官体系,使它从此无力对抗明朝,因此立下赫赫战功。回朝后,蓝玉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

  蓝玉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横霸道,在军中和入朝后独断专行,甚至插手皇室立储的事,多次遭到朱元璋严厉训斥。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蓝玉,并抄灭家产、诛灭三族,制造骇人听闻的“蓝狱”案,牵连被杀者有一万五千多人。

  当时,蓝玉故里城步扶林的蓝姓居民为避祸改姓秦,蓝玉定居地安徽定远的蓝姓居民改姓青。

  蓝玉被杀时53岁,与他同乡且是世交的黔国公沐春为保存他的遗脉,将身怀有孕的蓝玉侍妾藏于沐府,该侍妾生得遗腹子。后来“蓝狱”网禁废弛,该遗腹子恢复蓝姓叫蓝昌建,回城步扶城为蓝玉守坟,子孙繁衍发达。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金潭人。

  魏源16岁考取秀才,28岁考取举人第二名,但考取进士的时间很晚,直到50岁才考上,一生只做过高邮知州、东台知县、兴化知县等小官。

  魏源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受林则徐委托,编撰《海国图志》。在这部书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系统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对中国后来追求现代化产生巨大影响。魏源也因为被公认为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晚年抑郁不得志,潜心学佛,法名承贯,辑有《净土四经》。1857年3月26日,魏源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刘长佑(1818-1887),字子默,号荫渠,清末湘军名将,官至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直隶总督,湖南新宁县金石镇人。

  刘长佑16岁考取秀才,31岁考取拔贡。1849年与刘坤一募乡勇万余人,会同清军李沅发起义军。1852年随江忠源率乡勇至广西参与围剿太平军,凭军功不断升迁,从拔贡一路升为道员、按察使、布政使。1860年,刘长佑擢升广西巡抚。1862年升任两广总督,不久调任直隶总督。

  1867年,沧州盐民起义,刘长佑因疏于防范而被降级留任。1871年再度起用,历任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刘长佑晚年看出日本企图侵犯中国的狼子野心,向朝廷提议先发制人,趁日本不够强大主动攻打它,消除威胁,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刘长佑极其清廉,为官多年两袖清风。1879年回到新宁老家“馀庆堂”生活,一如他当年未出山时。虽然家居,刘长佑仍心系国家安全,闻中法战争中国战胜而订和约,痛心疾首,竟咯血数升。1887年,刘长佑在老家病逝,享年70岁,谥武慎,著有《刘武慎公遗书》。1935~1936年,国民政府选定湖南古今乡贤,刘长佑是30位贤人之一。

  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清末湘军名将,官封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两广、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钦差南洋通商大臣,湖南新宁县金石镇人。

  刘坤一生于新宁县城富裕人家“光厚堂”,从小有神童之称,19岁考取廪生(朝廷给膳食的秀才)。

  1849年与刘长佑在家乡组织乡勇农民起义,后来跟随江忠源太平天国,凭军功一路升任直隶知州、知府,广西按察使、布政使。1863年,刘坤一升任江西巡抚,年仅33岁,成为清朝当时最年轻的封疆大吏。

  1875年,刘坤一升任两广总督,四年后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坐镇两江地区十余年,在他治理下,两江地区成为清政府主要财税来源地。戊戌变法后,刘坤一上书慈禧反对废黜光绪帝,使慈禧放弃加害光绪帝的念头;八国联军攻击北京城时,他认为慈禧贸然与多国开战是颟顸行为,因此和张之洞、李鸿章等秘密联系南方各省督抚,派遣盛怀宣为代表,与各国领事议行《东南保护条款》,发起“东南互保”,被视为疆臣中的强硬派。

  刘坤一是曾国藩、左宗棠之后的湘军实质领袖,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同为19世纪80~90年代最有实权的晚清重臣。

  1902年,刘坤一病卒,终年72岁,谥忠诚,著有《刘坤一遗集》。慈禧给他题写的功德碑文,现存于崀山风景名胜区刘氏宗祠。

  魏光焘(1837-1916),别名魏午庄,字光邴,晚号湖山老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并署理盐政、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石山湾人。

  魏光焘是魏源的族侄孙,少年丧父,19岁以前在隆回金潭老家做淘金工。1856年参加湘军,依靠军功,一路升为县丞、知县、知州、同知、道员。

  1875年,魏光焘奉命随左宗棠入疆平叛。他是我国新疆地区建省后的第一任布政使,第二任代理行政首长(巡抚)。后来他又历任云贵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魏光焘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同为19世纪80到90年代清政府的重臣。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继刘坤一、张之洞之后,实施筹建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是南京大学主要创始人之一。

  1905年魏光焘回到家乡。1916年4月17日卒于宝庆城东郊湖山别墅,享年80岁。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出生于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6岁随父母迁居邵阳市洞口县水东镇杨湾村。

  蔡锷13岁考取秀才,15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1899年赴日本留学,次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之后复去日本留学,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10月30日,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随后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1915年12月,针对袁世凯企图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率先发动反袁护国战争,点燃全国反袁护国的烈火,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最终在众叛亲离的忧愤中气绝身亡。

  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癌在日本医治无效逝世,终年34岁。中华民国国会追认他为上将军,遗体安葬在长沙岳麓山上。蔡锷是中华民国国葬第一人。孙中山为他亲书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蔡锷一生致于民主革命、维护共和,有民国“军神”之称。他和魏源是邵阳近代名气最大的人。

  匡互生(1891-1933),字人俊,号务逊,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湖南邵东市廉桥镇丰足村人。

  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爱国领袖。他率先冲进赵家楼,火烧曹汝霖住宅,严惩国贼。

  1919年夏回湖南长沙楚怡小学任教,1920年任湖南第一师范教务主任。期间曾参加湖南“驱张(敬尧)运动”,参加过创办的“新民学会”。1924年2月受聘任春晖中学数学教员兼训育主任。1925年在上海江湾创办立达中学(后改名立达学园),探求“生产教育”、“感化教育”,成绩卓著。

  1930年8月匡互生在上海南翔柴塘购地20余亩,建立立达分园,并设附小。正当学园办得兴旺之时,1932年,上海“一 · 二八”事变爆发,江湾、南翔两地校舍先后毁于战火。匡互生不顾身患肠癌,忙于复校,未及时医治。

  1933年4月22日匡互生在上海病逝,终年42岁。遗体葬于立达学园农场。1987年5月2日,邵东人民为了纪念先贤,教育后代,将他的灵骨迎回故里,葬于县城宋家塘街道苗圃场(现皮具工贸园之后)。

  吕振羽(1900-1980), 字行仁、学名振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湖南邵阳县金秤市乡溪田村人。

  1916年吕振羽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冈县立中学。1922年考入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后改为湖大工科)。1926年7月,北伐军光复长沙,吕振羽投笔从戎,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师政治部宣传科长,代理师政治部主任。1928年秋抵北平,任教于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九一八”事变后,吕振羽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以笔为枪 ,撰写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实行扩张的原因,痛斥蒋介石投降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振羽奉命回湘组织“湖南文化抗敌后援会”,后奉命回家乡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后任冀、热、辽救济分会副主任,与救济署谈判争取国际援助。

  新中国建立后,吕振羽担任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务。

  1963年,吕振羽蒙不白之冤失去自由。“文革”中,被构陷污蔑、审讯700余次。1975年获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1980年7月病逝,终年80岁。8月9日,中央在八宝山公墓举行追悼会,悼词中称他是“我国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吕振羽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民族史、革命史以及通史等研究,成就斐然。著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中国社会史诸问题》、《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等。

  贺绿汀(1903-1999) ,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 、贺楷等,中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东市九龙岭镇绿汀村人。

  1924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艺术专修科。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4年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国际钢琴作曲比赛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成为我国第一位创作钢琴曲获得国际认可的人。

  1934年进入电影界,任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为影片《马路天使》《都市风光》《十字街头》等影剧配乐作曲,所创作的《四季歌》《天涯歌女》《春天里》等歌曲,从20世纪30年代传唱至今,脍炙人口。

  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绿汀创作了《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等一系列抗战歌曲,极大鼓舞和激励了全国军民抗战的勇气和决心。1943年赴延安担任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1945年后在华北大学任教。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文工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杰出音乐人才。

  贺绿汀一生坚持正义,歌唱光明和真善美。他在“反右”、“文革”中遭遇不公平对待,宁可坐牢也拒绝随波逐流,表现出崇高气节。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家中病逝,终年96岁。一副挽联这样写道:“牧笛扬华音,战歌壮国魂,灿烂乐章谱春秋,满腔赤子心;真言荡浊流,铁骨傲鬼神,浩然正气耀日月,一身报国情。”

  袁国平(1906-1941),卓越政工将领、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湖南邵东市范家山(今属牛马司镇)人。

  1925年10月,袁国平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大队学习。从1929年起,历任工农红军第5军、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第8军政治委员,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军第1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等职务。在红军早期的战斗中,袁国平运筹策帷,立下很多战功。

  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多人在奉命北移时遭到中国军队包围,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被杀,袁国平在率部突围中身受重伤,为不拖累战友,举枪自杀,壮烈牺牲,年仅35岁。

  袁国平是我军为数不多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军长征的高级将领。军迷们分析认为,如果他活到新中国建立后,以他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当授大将军衔。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人。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报纸主编。业余专注乡土写作,冀望以此推介家乡的历史人文故事。如果喜欢作者的文章,敬请关注【大邵乡亲】专栏并点赞、收藏和转发。谢谢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圣墟》盘点楚风在阳间已出现的故人有的身份显赫有的臭名远扬

下一篇:在北京最后的日子孙中山在做什么?看完才知伟人原来如此艰辛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